养蜂奇人张德辉:与蜜蜂亲密接触四十载敢把几万只蜜蜂当衣穿雷宇明文/图蜜蜂是令人敬佩和受人赞美的,因为它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为人们酿造了香甜的蜂蜜;但蜜蜂又是令人生畏的,因为它有锋利的毒刺,一旦惹恼了它,就会受到攻击,所以人们见到蜜蜂时,第一反应就是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蛰着。然而,在仙游县却有一位与蜜蜂“亲密接触”了四十多年的养蜂人,他不仅与蜜蜂朝夕相处了大半辈子,对蜜蜂的习性了如指掌,而更让人称奇的是,他能让几万只蜜蜂爬满他的全身,让蜜蜂好像组成一件“衣服”一样,把蜜蜂当成“衣裳”来“穿”。记者近日在仙游县采访了这位养蜂奇人张德辉,听他讲述自己与蜜蜂的故事。敢把蜜蜂当衣穿就像许多驯兽师敢与老虎狮子鳄鱼同台“亲密接触”一样,与蜜蜂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张德辉也有这样一种绝活:敢与几万只蜜蜂“亲密接触”,用特殊的办法让众多蜜蜂飞到他的身上,爬满他的全身,远远看去,就好像穿着一件由蜜蜂织成的衣裳一样。“蜜蜂也是通人性的,与它打交道久了,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就非常了解了,所以,让它们从蜂箱中飞出来爬在人的身上也是可能的。不过,一般人最好不要模仿,否则,不仅可能被这些蜜蜂蜇伤,而且还会造成对蜜蜂的巨大恐惧。”张德辉说起蜜蜂当衣穿时,首先象电视中那些专业魔术师或特技表演人员表演时,电视节目打出字幕“专业表演请勿模仿”一样,提醒大家首先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表演蜜蜂当衣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可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张德辉说,“因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当蜜蜂一只只地从蜂箱中飞出来爬到人的身上时,其实等于整个蜜蜂家族的一次大搬家,这需要大量时间的,至少要两三个小时。”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张德辉说,要想让蜜蜂搬家,从蜂箱中搬出爬到人的身体上,最关键的就是首先要将蜂王请到人的身体上来。蜂王出来了,其它的蜜蜂就会成群结队地跟着进行一次大迁徙,也就会跟着来到人的身体上。在张德辉的一处养蜂场里,只见他先将各个蜂箱中的蜂王隔离,让其它蜜蜂呈现无王的急躁和无序状态。随后,他将几块蜂巢挂在自己的胸部,并让两只蜂王出现在这个蜂巢中。不一会儿,成千上万只蜜蜂便飞着立即簇拥上去,着实吓人!找到蜂王的蜜蜂通过自己的特殊语言相互报信,使得围绕着张德辉飞舞的黑压压蜂群纷纷落在了仅穿条短裤的他的身上。两个多小时后,他的头上、耳朵、脖子、肩上、前胸和后背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蜜蜂,据估计至少有七八万只蜜蜂,乍一看去像是穿了件短袖连体衣服。这么多蜜蜂歇在他的身上和脸上,难道张德辉有铜墙铁壁样的皮肤,还是有特异功能,所以就不怕被蛰?张德辉告诉记者,因为和蜜蜂相处久了,蜜蜂对他身体上的气味已经熟悉,所以他不会被蛰,在表演的时候也不觉得痒,更没有不舒服的感觉。相反,他觉得这样是在与蜂作乐,是一种友好的和谐相处的表现。“但是,如果像你们这样的和蜜蜂不熟悉的人,可千万不要尝试,那样,浑身上下会被蛰成‘蜂窝’的,危险着呢!”他补充道。眼看着此景,在场的人无不为他捏把汗:这件“蜜蜂衣服”穿起来很难,那脱下来容易么?这位长年与蜜蜂打交道的“蜂人”却说:“我多年来经常与蜜蜂这样‘亲密接触’,我也掌握了这些蜜蜂的脾气。蜜蜂是特别有组织纪律观念的,特别服从领导,只要将它们与蜂王的联系切断了,让它们暂时脱离蜂王,它们就会进入新的一轮寻找王者的历程。当然,脱掉这件蜂衣比穿的时候简单多了,穿这件蜂衣要几个小时,脱掉它就那么一下子的功夫!”话音刚落,只见他用力一跳,就抖落掉一身的蜜蜂,成千上万的蜜蜂顿时在四周漫天飞舞起来,一时真可谓遮天蔽日。不过几分钟后,这些蜜蜂们又慢慢变得有序起来,又开始了它们新的一次寻找蜂王的历程。当有的蜜蜂终于找到蜂王是又被放回到原来的蜂箱中时,成千上万的蜜蜂也纷纷跟着飞进蜂箱中,再次簇拥在它们的蜂王周围了。风餐露宿的牧蜂人“蜂蜜是甜蜜的,可养蜂的事业却并非甜蜜的。养蜂人其实更像是个流浪汉,成年累月要在野外生活,吃住都要在野外,因为养蜜蜂不像养其它动物,可以固定在一个地方饲养,蜜蜂是要随着花期的变化而变化地点的。”当记者与张德辉聊起养蜂的感受时,坐在一旁的张德辉的妹妹首先说出了她对养蜂的感受。“哥哥养蜂4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简直就像是一个流浪汉一样四处奔波,一年中风餐露宿在野外,那种生活是常人无法想像得到的,所以,许多人是根本不愿意养蜂的。在我们家族中,只有他一个人在从事这项工作,他的孩子们中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学习和继承他的这份养蜂的技艺,大家都从事别的工作。”张德辉的妹妹说。在仙游县,张德辉是全县养蜂第一大户,他不但在县城繁华街道解放中路开了家“德辉蜂园”门市部,每日顾客盈门,还将自创的德辉蜂场越办越大,年规模牧养100多箱蜜蜂。然而,能有今日的辉煌,完全得益于他40多年如一日地执着于养蜂的事业。与共和国同龄的张德辉,1949年出生于仙游县一个乡村小学教师的家庭。父亲是个小学教师,家里原来也根本没有人养蜂,他是如何走上养蜂的道路的呢?张德辉说,他初中毕业时,正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他来到榜头镇(当时叫公社)的溪尾村当知青时,脑瓜灵活的他毅然选择了养蜂,但每月须上交30元管理费。当时由于“割资本主义尾巴”,他不敢多养,每年只是养30来箱,收900来斤蜂蜜,收了蜂蜜后也只能偷偷摸摸出售。就此,一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他还是专心养蜂,每年有一两千元的不错收入。虽然风餐露宿,但老张一语双关地说,“蜂蜜是令人甜蜜滋润的东西”。在那个物质与精神生活都十分溃乏的年代,与蜜蜂整日打交道不仅让他的生活变得比较充实,也使他从蜜蜂身上体会到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那就是忘我地工作,积极地奉献的精神。 1978年后,“割尾巴”的年代已经远去,于是张德辉就想将养蜂规模扩大。他一下子将蜂窝扩展到50多箱。蜜蜂多了之后,他妻子也要帮忙打理。妻子以前本来是很怕蜜蜂的,只负责在家照顾孩子。一次,老张用蜜蜂的毒针治好她的风湿病以后,她再也不怕蜜蜂刺人,就一起照料蜂场,一起外出放蜂采蜜。但因本地可供蜜蜂采花的蜜源不多,于是,这对放蜂夫妻开始按季节年年展转全国各地。每当春暖花开、大地复苏的时候,他们开始从他的大本营仙游起程,带着蜂箱和帐篷,坐汽车或火车走天下长达半年。为此,他总要先勘察好放蜂线路,了解蜜源、水源、地形和气候状况,对北上的东、中、西三条线上蜜源植物的种类、数量、花期及泌蜜规律,做到了如指掌。“我每年一路北上,总能让我的蜜蜂采到花酿到蜜,你看,江西、安徽吃油菜花,山东吃枣花,河南、河北吃油菜花、荆花,内蒙古吃荞麦、向日葵花,东北吃椴木花!”张德辉至今谈及全国范围内大转地放养,还有后怕但自豪地说,“养蜂虽平时不费什么工夫,但四处迁移苦呀,最辛苦的时候要数搬场放蜂采蜜。这一趟行程横跨大半个中国,而且必须在晚上蜜蜂回巢时连夜搬离,艰辛程度常人是难以体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仙游县先后掀起多次山地开发的热潮,百万仙游人民朝着建成50万亩亚热带名优水果基地的目标奋进,山区、平原等18个乡镇先后栽种了30多万亩枇杷、龙眼、荔枝和文旦柚等果树,使得仙游本地的蜜源植物日渐增多。于是,张德辉放弃了成本偏高的全国范围巡养蜜蜂,主要在仙游本地和福建省内相对较小的范围进行巡回放养。“福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比较适合于蜜蜂生存,福建省本身是一个植物繁茂、花草和各种水果品种繁多的地方,而且从花期上看正好形成一个循环的周期。”张德辉说。“我们仙游县的书峰一带是枇杷产地,当蜜蜂在书峰一带采完枇杷花后,就可以到永泰县一带去采梅花和李子花了;永泰的花快凋谢的时候,又可到漳浦县一带去采荔枝花了。或者是在仙游采完桂圆花后,到永春县去采乌桕花,再到安溪县去采茶花,再北上到三明,到建宁和泰宁县一带去采莲子花。一年中总是随着花期流动的。”“一般在每个地方呆的时间在两周左右,长的可达20多天花就会凋谢了,所以又得带着这些蜜蜂换新的地方了。”据张德辉说,蜜蜂最喜欢的温度是在摄氏13至33度之间,超过这个范围蜜蜂就很难生存。“蜜蜂真是令人敬佩和值得赞赏的一种生物,它们的生命十分短暂,从出生到死亡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短的甚至只有20天左右,越冬的蜜蜂寿命相对要长些,但最多也只能活4个月时间。但就是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蜜蜂一直在辛勤地工作,不停地采花、不住地酿蜜,就是它们生活与生命历程的全部。”张德辉目前放养的蜜蜂有100多箱,一天一夜可采集到200多斤蜂蜜,光靠自己是根本无法完成这们的“巡游式”放养任务的。如今,他雇佣了十几名工人做帮手,但还得自己忙活着巡回各蜂场,进行双王繁殖等关键技术操作。不管走到哪里,一般过几天就得派车去将那些采到蜂蜜拉回来,张德辉仍然需要时不时的风餐露宿。辛苦而甜蜜的事业“蜂涯四十春,人蜂情缘深,感慨牧蜂路,甜蜜出苦中。”在仙游县城关一家张德辉所开蜂蜜店中,记者看到这样一首小诗被放在一个玻璃镜框中挂在墙面上。张德辉说,这是他回顾自己四十多年养蜂生涯后写成的一首小诗,比较能够概括出自己与蜜蜂的感情。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的《第一时间》栏目中,曾经播出了以蜜蜂当衣穿在身的牧蜂奇人张德辉的画面,顿时让这位家住仙游县鲤城街道洪桥社区的德辉蜂园园主小有名气了。在张德辉所开的这间不大的蜂蜜小店中,墙面上挂着几幅大大的蜜蜂知识宣传图,柜台上还摆放着许多有关蜜蜂养殖的书籍和杂志,看得出张德辉是一个十分热爱学习的人。由于他父亲是小学教师,而且对养蜂比较有研究,在这种家境熏陶下,初中未毕业他就已学就了许多养蜂技巧,故一上路就得心应手,但他并不因此就满足。他说,“我的养蜂路是不断否定自我的创新历程”。早在养蜂的初期,张德辉除了实践出真知外,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还善于苦心钻研,勇攀养殖技术的高峰。当年,张德辉有位表姐就学于福建农学院养蜂专业,他便将表姐所用的整套教材借来自学,遇到读不懂处就虚心请教,靠着边养边学,硬是在五年内将养蜂理论啃透。同时,他还很注意养蜂业的最新动态,每年都订《养蜂科技》、《蜜蜂》等多种杂志来学习养蜂新技术,并无私传授给同行。由此,他逐渐成为仙游县的“养蜂大王”。他还先后在《密蜂》等全国性的CN刊物上发表了《蜂群如何合并》、《对治螨新药的筛选》等论文,并于1993年被评上牧医专业农民助理技师。谈及自己的养蜂学问,已积累一整套独特管理方法和技术的老张感慨地说,就是处理好蜂与脾、蜂与王、蜂与虫的三大关系,并灵活地贯彻到各个生产环节的问题。比如繁殖期蜂要多于脾、冬眠期不强迫蜂王产卵以保持蜂群强力等。在他的蜂场,他对蜜蜂很有研究就完全体现在一些细节上:他使用最好的蜂巢基础,并用新式的塑料箱架来代替传统的竹架,创造了一箱多窝的养法。他还特别认真钻研蜂螨、蟑螂等病虫害的防治,力促蜂群常年健康发展。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一位年轻小伙子进来用本地方言与张德辉说了两句,然后挽起袖子,露出肩膀处几个发红的突出斑点。只见张德辉打开一个透明的塑料罩子,用小镊子夹住一只蜜蜂的翅膀,把这只蜜蜂放到小伙子的斑点处点了一下,小伙子说了声“谢谢你了”后便走了。记者一问才知,这是张德辉在利用蜜蜂在为人进行“蜂疗”。原来,张德辉在创新上最值得称道的是,他自学了“蜂疗”技术并常年免费给找上门的人治病。1992年,他得知“蜂疗”对人体有独特的疗效,于是前往石家庄中国养蜂学会学习掌握了“蜂疗”法。如今每年都有一两千人因为风湿、类风湿、神经痛、关节炎和良性肿瘤等患者找他治疗,既有本县的,还有永春、惠安等周边县区的,年可为他们节省10来万元治疗费。为此,他自己要年损耗20多万只的蜜蜂,每年少收入上万元,但他无怨无悔地说“我这是在向我的蜜蜂们学习呢!”。应记者要求,张德辉还向广大消费者传授了几招鉴别蜂蜜真伪的办法。一闻味道:真正的蜂蜜一般都有花香,这与蜜蜂所采的花的种类有关;二看外观:用手沾一点一捏,纯正的蜂蜜不发粘,掺假的则发粘;三可以借助外物进行简单检验:用一根烧红的铁丝插入蜂蜜中,取出后有附着物的是假的,没有附着物的是真的,还可拿一点来在火上烤,真的蜂蜜是可以拔出丝来的,而用糖掺兑的则是发硬的,拉不出丝来。
就是连天红红木古典家具所做的广告手段,以出资几白万出来,公司老总出一个上联,然后请大家对下联,获奖后第一名是一百零八万的奖金,具体情况如下,楼主要不要试试?
对联悬赏活动由公司董事长亲定。公司董事长大学工科出身,本着娱乐、广告的目的,所有参与本次活动的下联不强求平仄、押韵。活动上联源自董事长家乡仙游县石马村当地一上联“仙游仙游骑石马”,据传此上联出自解放后六十年代,至今尚无完美下联与之相配。
上联:仙游仙游骑石马看家具
下联:?
横批:连天红
上联释义:第一个“仙游”的“仙”为名词,意为“神仙”,“游”为动词,意为“游玩”。第二个“仙游”为地名,指福建莆田市仙游县。“石马”可理解为石头雕刻而成的马,同时也指仙游县下属的一村名(石马村),此为连天红公司总部所在地。“看家具”一方面连天红公司是专业的红木家具生产企业,另外,连天红公司总部所在地仙游县被誉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
参考下联一:福建福建访莆仙拜天后
释义:第一个“福建”的“福”为名词,意为“幸福生活”,“建”为动词,意为“建立”。第二个“福建”为地名,指福建省。“莆仙”可理解为为地名,意指“莆田仙游”,同时也指莆田神仙“何氏九仙”。“天后”指的是莆田仙游本地供奉的闻名东南亚一带的海神“湄洲妈祖”。在很多侨居海外的华人为福建人的大背景下,下联意指幸福美满的生活还是要建在家乡福建。
参考下联二:福建福建请妈祖梦九鲤
释义:第一个“福建”的“福”为名词,意为“幸福生活”,“建”为动词,意为“建立”。第二个“福建”为地名,指福建省。“妈祖”为莆田当地供奉的闻名东南亚一带的海神“湄洲妈祖”。“梦九鲤”指的是仙游县著名的风景胜地九鲤湖“何氏九仙”的“祈梦”。下联意指海外游子要保持儒家孝道情怀,保持对祖辈、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活动规则:
1、所有参与本次活动的下联,均在连天红公司网站公布。如出现相同下联,获奖以较早提交者优先考虑。
2、活动参与者需同时提交下联解释(形式如以上参考下联及释义)。参与者请同时提交电子邮箱、手机号码,手机号码作为获奖联系唯一依据。
3、本次活动的下联及释义,主要采取在线提交,后台审核并在前台公布显示的形式。任何提交信息,不得出现黄色、反动、违反社会公德及伦理等内容。
4、对所有参与者的身份资料,连天红公司保证不透露给任何第三方。
5、为保证活动公平、公开,不提倡采用纸质信件投递。采用纸质信件投递的,以实际投递送达时间为准。
6、所有参评下联是否获奖,以董事长亲定为准,并且每期在连天红公司网站公布。
奖赏规则:
1、鼓励奖:所有活动参与者均可亲自到连天红石马展厅领取价值380元的连天红家具画册一本。
2、每个月公布三等奖获得者20名,每人奖金人民币3000元。
3、每个季度公布二等奖获得者10名,每人奖金人民币1万。
4、每年公布一等奖获得者3名,每人奖金人民币5万。
5、每两年公布特等奖获得者3名,奖金人民币20万。
6、三年决出冠军1名,奖金人民币108万。
备注:三等奖和二等奖奖金,直接由公司财务部打入获奖者本人姓名开户的银行账号;一等奖、特等奖和冠军的奖金,须由获奖者亲自到连天红公司参加相关颁奖活动并领取(个人所得税由获奖者本人自理),差旅、食宿费连天红公司全包,在通知获奖者到公司领奖前,公司会提前将差旅费打入获奖者账户。
为鼓励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每个月将从当月参与作品中抽出3名最高人气奖和3名随机幸运奖,每人奖金人民币3000元。
1.李耕啊,李耕啊,这么出名的大画家都不知道啊?南李北齐,南方李耕,北方齐白石。
李耕:
李耕(1885-1964),字砚农,原名李实坚,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等,堂号菜根精舍。出生于仙游县度尾镇中岳村一个民间绘画世家,生前系福建省美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文史馆员等。擅长古典人物、山水花鸟画,兼通书法、诗文、金石、雕塑、弦琴等。其画气势雄健,挥洒自如,形成“李耕画派”。有“南李北齐”之称。
1925年,《弥勒佛》等作品参加“东南五省画展”,被评为第一名。同年,与名书画家李霞、陈子奋等在福州创办福建省现代史上第一个艺术团体----龙珠画社。1928年,《弥勒佛》、《东坡笠履图》、《秋雨归帆》等作品在中法绘画联展中被评为第一名,徐悲鸿为此在《申报》发表画评:“有以奇拙胜者,首推李君耕,挥毫恣肆,可以追踪瘿瓢,其才则中原所无。”。
1959年成立李耕国画研究所,自任导师,培养出一大批国画人才李耕先生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广收门徒,热心培养一大批后起之秀,为国画艺术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福建省人民政府为弘扬仙游画派艺术,同年批准在我县成立了李耕国画研究所,对仙游画派创作技法开展研究,培养了一批国画艺术人才,其入门弟子有蒋金读、陈毓和、孙仁英、李朴、周秀廷等。1960年,李耕先生与陈子奋、李硕卿在北京举办福建省著名画家联展,深受好评;同年为人民大会堂国宾厅绘制了巨幅屏风画《松青鹤白东方红》、《松鹤遐龄》等作品。先后多次在北京、上海、福州等地举办李耕作品展,出版有《李耕画集》、《仙游画家》、《李耕画录》、《五百罗汉图》等画集。生前曾把自己长期珍藏的作品三百二十幅献给国家。2001年作品《春夜宴桃李园》入选《百年中国画展》,并选登《百年中国画集.优秀人物画作品选20幅》,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达摩》被故宫博物院收藏。蔡若虹题赞:“李耕是我国画坛首屈一指的大师,画技独特,自成一派”,李耕艺术是“国之瑰宝、画坛之光”。
改革开放以来,仙游县知名画家陈毓和在新加坡举办画展、李耕国画研究所在厦门举办画展、李耕后代李朴在济南举办画展,孙仁英分别在厦门和北京举办画展,受到了专家的赞赏。
2.另外,在古代,还有蔡襄,除了是位有名的大臣,还值得一提的是他修了泉州著名的洛阳桥和他的书法等。
蔡襄(1012-1067),汉族,字君谟,原籍兴化路仙游县(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县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的南北交流,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蔡襄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编辑本段]宋史·蔡襄传
《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曰:'此待诏职也。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游息焉而已,岂若一技夫役役哉?
从以上三段记载中,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另外可以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已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而书碑则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为士大夫所不屑为,甚至连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这与唐代以前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
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3.
郑侨
〔宋〕字惠叔,号回溪,兴化(今福建莆田仙游)人。状元,官至参知政事,赠太师,封郇国公。谥忠惠。善行草,着书衡。作有《书史会要》.
郑侨(1144—1215),字惠叔,号回溪,兴化府福兴里莱溪村(今福建省仙游县象溪乡双桂村)人。郑樵从子。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己丑科状元,授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光宗、宁宗两代国师,升任吏部尚书及参知政事(副宰相)。耿直敢谏,体恤民情,多次奏请朝庭赈灾减赋。工书法,尤擅长行书。
幼时聪慧,勤奋好学。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任校书郎,奏除江右税外所取米百万斛。旋转著作郎兼国史院实录院属官,并奉命以《左氏春秋》侍讲东宫。淳熙八年(1181年)任常平官,皆有政声。淳熙十四年(1187年)任起居舍人兼左庶子,兼代理给事中。淳熙十六年(1189年)出使金国,金人以其国主有病为由,令其到合门投递国书,遂据理力争,终使金人以礼相待,完成了使命,受到全国上下的赞扬。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赵汝愚、韩侂胄等发动政变,拥赵扩为帝,是为宁宗。时以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事。时韩侂胄弄权,朱熹进谏,宁宗不理。韩侂胄大怒,指斥朱熹理学为“伪学”,朱熹被罢黜。便四次上疏,忤怒了韩侂胄。在一再要求下,光宗准其再次外任,以显谟阁学士出知建宁府,后又移知福州府和建康府。所至之处,均针对当地情况,或认真救荒,或疏请蠲赋、招商,为各地做了好事。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宁宗即位后,被召为吏部尚书;十二月拜同知枢密院事。庆元元年(1195年)又拜参知政事;庆元二年(1196年)正月进知枢密院事。上疏请留朱熹,但不被采纳。因此进知枢密院事才3个月,便上章求退。庆元三年(1197年)正月遂以资政殿大学士再次知福州,辞行时再次向宁宗进言:“平国论而无偏听,严边防而无轻信。”后来宁宗要其移知建康府,坚辞不赴,遂以原官提举洞霄宫。又连续3次上疏告老。嘉泰元年(1201年)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在朝以不欺事君,以无我议政而闻名,大节为世人所推崇。工书法,尤其擅长行书,一生著述颇丰。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病逝,终年71岁。宁宗闻讯,封赠太师、邠国公,谥号忠惠,葬永福县。著有《历官表奏议》一卷,《书衡》3篇,《西垣词稿》10卷、《锦机诗话》、《郑鲁公词草》、《郑忠惠遗文》等传世。
4.李霞(公元1871-1938年)字云仙,别号髓石子,仙游县人。少时随伯父(雕刻老世艺人)学画,为庙宇作壁画。16岁始以卖画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宫以《麻姑晋酒图》杰作誉满京城,被称为“麻姑李”。1910年,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轰动一时。1914年,其名作《十八罗汉渡江图》被选送巴拿马参加全球博览会,获优等奖章。1923年所绘的《函谷跨牛图》在美国纽约赛会上又获优等奖章。我国著名画家吴昌硕曾撰文高度评价李霞画作,称其为当代“人物第一家”。
5.黄羲(公元1899-1979年)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轩,号大蜚人,仙游县人。中国著名的古装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少年时,拜李耕为师,后随要霞学画。浪迹苏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闽南和台湾等。1926年考入上海美专,又进新华艺术进修,毕业后任教42年。其画既继承传统的国画技法,又吸取民间艺术的气质和特点。代表作有《风尘三侠》、《伯乐相马》、《伏生传经》、《文姬归汉》、《麻姑》、《达摩》、《观音》等。1957年应著名画家潘天寿邀请,受聘于浙江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古装人物画传统技法,著有《说画》和《中国画理法研究》等书。1980年,浙江美术学院和闽、浙美术协会联合举办“黄羲遗作画展”,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题词“意思横逸,动笔新奇”,给以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