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的消失是一种必然
2017年10月24日 15:18|作者:张田勘|来源:中国网分享到:
北京报刊亭最多的时候有2400多个,现在还剩下1000多个,计划是3年内逐步取消。
全国是同样的情况,与人们朝夕相处的报刊亭,正在加速消失。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邮政报刊亭数量为30506座,比2008年减少2万座。
早在2012年,郑州已经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报刊亭的省会城市。
呼和浩特也在今年3月称将全部拆除城区内现有的报刊亭。
报刊亭的消失是一种必然。
对此,很多人忧心忡忡,甚至痛心疾首,认为报刊亭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它的消失也可能连同文化的氛围和内容也一同消失了。
然而,这只是一种表象。
在报刊亭消失的同时或之前,早就是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和4G网络的全面覆盖,无论在大街小巷,还是地铁公交,人人刷着手机屏幕正成为新的文化象征,传递的信号是,数(字)媒(体)已经和将要全面接管和替代纸媒。
报刊亭只是一种旧的文化象征,即便旧的文化象征会消失,但文化并不会消失,而且会以更为丰富多彩和斑斓缤纷的形式呈现和吸引人们,并给大千世界增添色彩和活力,例如,除了人人捧着手机凝神阅读、会心微笑的场景外,公共设施中还有数不清的LED大屏幕在传播着资讯、信息、画面和指南,成为城市中崭新的文化象征,这也是拜数字技术之福。
从纸媒到数媒不过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但不变的是人类对文化、知识和技术的不懈追求,以及创新。
沉舟侧畔千帆过!纸媒现在是不是沉舟还不好说,但历史河流中,千帆超越的事实却是注定的,纸媒即便现不沉,已经是大大落后于数媒,现在剩下的就是探讨纸媒与数媒还能并存多久。
若干年后人们当然还需要为数不多的纸媒,目的在于满足部分人的阅读、保存的需要,甚至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一种门面。
不过,现在认定数媒将要像纸张发明之后全面代替竹简一样让纸媒完全消失还为时过早,而且,在探讨纸媒是否会沉没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纸媒在传播知识和文化上比数媒更有优势,原因是人们千百年来人们的阅读定势、习惯、理解和思维已经与纸张上印刷的内容完全适应,甚至如同鱼水的关系。
而且,这有研究结果为凭。
在一项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大学生阅读内容完全相同的纸质书(印刷内容)和电子书(数字内容),以分析大学生对两者所载内容的理解能力。
试验要求大学生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列出文章的关键点,三是提供其他任何让他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相关内容。
有几点结果令人印象深刻: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阅读数字格式;阅读数字(网上)内容的速度明显快于阅读印刷内容;学生认为自己对数字内容的理解优于对印刷内容的理解。
但是,也有矛盾的地方。
表现为:参与试验者对于印刷内容的整体理解优于数字阅读;介质不会对总体上的问题产生影响(如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涉及具体问题时受试者阅读印刷内容的理解程度明显更胜一筹。
这项研究显然得出了阅读纸媒纸媒对内容的理解要优于数媒,意味着还是纸媒更好。
然而,该项研究中受试者的主观感受却是阅读数媒时的理解力优于阅读纸媒。
而且,即便如该项研究所称,在具体内容上,纸媒阅读的理解力优于数媒,这也可能是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纸媒阅读的结果。
如果假以时日,当数媒阅读积淀成为一种定势(数字土著早就如此了),理解力就会大大优于纸媒,就像纸媒逐渐取代竹简一样。
更重要的是,当一种技术或技术创造的产品成为人们的喜爱之时,就一定不可阻挡地会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文化内容和习惯。
数媒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有着无数的理由,但最大的因素是,传播快捷、读取方便、存储容易、交流实时、发表便捷、成本低廉。
当然,数媒未必会完全取代纸媒,很可能是两者并存,但纸媒的局限和退缩也是看得见的预期,现在各大城市报刊亭的逐渐消失就不仅是信号,而且是纸媒衰落的现实。
也因此,转型是一种必然。
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当数媒崛起并一统信息传播的天下后,还会有更新的技术和媒介会与数媒一争天下,并且把数媒当作沉舟而从其旁拍浪而过,例如依赖于DNA贮存和读取的生物媒介(生媒),DNA图书和读物就是如此。
目前,DNA《莎士比亚诗集》已经制作完成,其体积只有砂粒般大小。
在阅读时,只需用DNA测序仪把DNA《莎士比亚诗集》中的信息还原为数字文件,即可阅读。
而且,如果把人类文化产生以来的所有信息、知识等都贮存起来的话,其实只需要上千个或者上万个如同人的细胞核DNA就足够了,由于DNA的多维结构和折叠,空间之大,难以想象,把人类所有的知识贮存进去,这些贮存物也不过占几立方米的空间。
当然,这还是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未来有一天,当技术足以支撑时,就像今天的数字出版和阅读,生物媒体也会大行其道并超越甚至淘汰数媒。
人类需要这样的创新,也应当拥抱这样的创新,就像今天,尽管怀念纸媒和市场的需求而有许多纸媒会保留和生存,甚至与数媒双峰分流,但必须接受、适应和拥抱数媒。
曾几何时,遍布城市街头路口拐角处的书报亭是一代人的美好记忆。
那个时候,回家途中,隔不远就能看到街口空闲处书报亭挂着的报刊杂志,它们像旗子一样招引着人们,亭子的主人或坐或站,有时给买报刊的路人拿他们喜欢的报刊,有时静静地看书、读报,动静相宜。
我比较喜欢读书、看报,自然就成了工作单位附近一家报刊亭的常客,报刊亭的主人和我也很熟络,大体知道我的阅读趣味,每次我过去,他都会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并递给我想要的杂志和报纸,如果暂时没有,他会告诉我大约什么时间来到。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很多年,我以为可以一直这样下去。
但后来,街上的书报亭渐渐地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买书报的人越来越少了,书报亭难以为继,只好退出人们的视线。
街上的书报亭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很久以前的一段回忆,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当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句再见都不会说。
书报亭的消失,其根本原因是时代的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先是广播电视的冲击。广播电视迅猛发展的时候,可谓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大大挤压了纸媒的生存空间,人们关注的目光纷纷转向了广播、电视,原先的读者都变成了听众和观众,报纸、杂志就像一个弃妇,人们都懒得看她一眼。在这样的处境中,报社杂志社赖以生存发展的广告收入锐减,只能苦苦支撑,艰难度日。而读者的流失,自然让经营报刊的书报亭很难再经营下去。
接下来是互联网的致命一击。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智能手机借助互联网技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者,几乎人人都可以通过它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适合阅读年龄的群体,更是整体倒向了它。曾经傲视天下的广播电视,也在互联网空间下的智能手机进攻中节节败退,更别说报纸、杂志了。
现在,生存下来的报纸、杂志也在寻找发展的出路,绝大多数的报纸杂志搭载上了互联网的快车,进入了融媒体时代。
从前街上的书报亭,或许再也回不来了,这让我们面对前进中的欣喜,不免又有一点回顾时的感伤。
报社还不愿意让报纸消亡,作为报纸发行渠道之一的报刊亭,自然还要坚挺地存在。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报纸、刊物的发行量的确在飞速地下滑,但报社不会那么轻易地认输,他们既会布局新媒体、app、PC网站、移动端网站、小程序、公众号等形式,也同时在坚守报纸,他们管这叫融媒体。
为了减缓报纸发行量的下滑,他们不但支持报刊亭,还在拓展其他卖报渠道,比如哈尔滨这边,报社会通过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佳明佳早餐亭派发一部分报纸,顾客购买一定价格的早餐后可以免费领取报纸一份。
同时,报刊亭也在拓展其他业务,除了卖报纸、杂志、刊物、地图外,还在卖水、饮料、冰淇淋、烤肠、茶叶蛋等小食,甚至帮着部分地产商派发广告单,帮一些app做推广。
总之,报刊亭之所以存在,一是因为尚有看报纸的顾客,二是因为可以拓展其他业务。用互联网人的思维来解释,报刊亭也在多元发展,使自己的流量尽最大可能地变现,同时用更多的业务提高用户的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