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气温低的原因:
1、因为气压低,空气稀薄。海拔高的地区的大气保温较差,导致热量大量散失。
2、大气的温度主要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白天,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就少,温度低;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温度低。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扩展资料:
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会相应下降:每升高100米,约下降0.6℃。比如庐山海拔近1500米,山上温度比山下要低8℃左右。加上高空风大,寒冷的气流吹过,把高山上空气吸收的那一点儿热量也都带走了。
太阳光被物体吸收后才会使物体的温度升高,这样地面由于吸收部分了阳光,温度升高,而空气是透明的,几乎不能吸收阳光,温度也无法升高,但是由于热传递作用,地面会将热量传递给空气,使空气的温度升高,所以地表温度要比气温高很多就是这个道理。
在高山上热量也只能来源于高山表面吸收的热量,并且由于高山四周的地面距离太远,热量无法传递过来,因而温度要低。
山里比附近的平原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山区海拔高,大气中云雾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使我们感觉寒冷。
2.山区气温受周围“自由大气”的调节作用影响,山区海拔高,空气流动性好,利于与周围“自由大气”进行交换。白天山地气温升高时,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对其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夜晚,由于山地上空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3.此外,山区有山脉和峡谷,以及丘陵,阳光辐射曲折致使积温慢,积温总量减少,也会导致山里比附近的平原冷。
总之,山区因海拔高度具有“垂直气候”现象,山谷和山顶的温度也有差别,所以山里比附近的平原冷。
自地面向上,地球大气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和热层等。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是被称为对流层顶的过渡层。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对流层顶距地面的高度一般在8公里到16公里之间。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气质量。
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夏季高于冬季。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
65℃。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的特点又可分为下层、中层和上层。(1)下层:下层又称扰动层或摩擦层。其范围一般是自地面到2公里高度。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下层的范围也有一些变动,一般是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