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这个名称,原来指的就是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纂。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
而另一个被称做“青岛”的小岛,位于今即墨市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这个小岛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县志》中有过记载,但因与“青岛”重名,故自20世纪初之后,便多称为“三平岛”。而这个“青岛”,也就慢慢地没有人叫了。
那么,什么时候才将“青岛”作为青岛地区的总称呢?现在有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对于碑中之“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时间当在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的“开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一半在海中,一半接陆地,半岛形式。半岛也是岛,半岛上的城市---岛城,一定采纳哦!!!
1、“琴岛”这个名字确实有着谐音一说,青岛人对于后鼻音常常发音不准确,所以青和琴常常混淆,再加上口音上的音调,所以“琴岛”也就是青岛的谐音。
2、这个琴岛之名还有一个浪漫的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天上的一位琴女在天上奏乐的时候看见凡间有一位出海的青年,英军又勤奋,仙女动了凡心就下凡与其相好相伴,二人一个出海捕鱼,一个岸边奏琴等其归来。
可是好景不长,琴女私自下凡的事很快被天庭知道了,玉皇大帝一怒之下迁怒于这个捕鱼青年,将其葬身于大海中,琴女在岸边一直弹奏等其归来,可是一复一日终不得归,最后琴女伤心欲绝投海自尽了。
后来岛上的村民常常伴着海风海浪声听到琴女的琴声,大家都说这是琴女的悲情切意和思念,所以就给这个地方起了一个名字,就做“琴岛”。
3、俯瞰青岛其地形看起来像是一把琴,所以也就有了“琴岛”之名。
扩展资料:
青岛市的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青岛”之名原指即墨以东海域的三平岛,前海海湾内之小岛于清初各地方文献中被称为“小青岛”,这座小岛于乾隆年间又改称青岛。
青岛所在的海湾因岛得名青岛湾,由此入海的一条小河也被称为青岛河。青岛河口于明万历年间建港,称青岛口;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河源头的一座山于1923年也被定名为青岛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岛
青岛这个名字是因为该地海湾处有一个小岛,这小岛一年到头都是绿树成荫,故而得名“青岛”。之所以不叫“红岛”或“绿岛”这两个名字,大概是因为太难听了。这座被称为“青岛”的海湾小岛最早被记录于《广志绎》这本古籍中。这本古籍是由明朝万历年间一位名叫王士性的人文地理学家所著,除了青岛之外还详细记载了其余诸多地方的一草一木。
因为王士性的记载,这座名为青岛的小岛开始渐渐被人知晓。而这座小岛所在的海湾也因它的缘故被称为青岛湾,所建的港口则称为青岛口。其实关于青岛名称的由来还有不少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个渔村,名叫姜家庄。在这个渔村里幸福生活着渔哥和琴妹,但是有一天渔哥出海打渔的时候不慎被鲨鱼精抓走。鲨鱼将要挟渔哥将琴妹送给他,但是渔哥始终不肯答应。
于是鲨鱼精便抓着渔哥来到海边,想要以他为饵来诱骗琴妹。渔哥不愿见琴妹受骗,于是便大声呼喊让其快点偷跑。鲨鱼精本来并不想害渔哥,但是见他屡屡坏他好事,最后终是恼怒起来。于是生气的鲨鱼精便开始念咒,打算将整个姜家庄给淹了。琴妹见状不忍见村民因她的缘故遭受这无妄之灾,于是便开始弹琴。弹琴中途琴妹忽然变成一只海鸥,然后抓着琴飞到海上。
之后她将琴丢入海中,这琴随即就变成了一座岛屿并将作恶的鲨鱼精给困住岛屿下,姜家庄也因此逃过一劫。姜家庄的村民为了纪念琴妹,便将这座岛命名为琴岛,后来慢慢演变成了青岛。不管青岛的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现如今的青岛早已经变成经济快速发展且又十分舒适的一座城市,还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