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风俗有哪些(汉族的风俗有哪些画图)

黑龙江旅游网4090

大家好,关于汉族的风俗有哪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汉族的风俗有哪些画图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汉族民风民俗有哪些

汉族的风俗有哪些(汉族的风俗有哪些画图)

汉族民风民俗:

1、婚姻习俗

传统中式婚服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2、丧葬

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混杂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3、传统节日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4、饮食习惯

汉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猪、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

5、正月不剃头

在正月里大多数汉族是不剃头的,据说正月剃头“死舅舅”。这一原因与满清的剃发易服有关,清朝统治者要求汉族人和满洲人一样剃鼠尾头,而汉族人自古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除了佛教徒外,人民轻易不会剃头。这一做法激起了汉族人强烈反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一)花灯节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蕴涵生育风俗文化。流行于桂东岑溪、富川等县,已有百多年历史。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十,凡上一年添有男孩之家,要到社庙挂花灯。灯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上写吉祥谜语,内点油灯,逐日添油。

挂灯者众,社庙自然形成灯棚。添丁之家同日饮花灯酒,外公外婆给小宝宝送去衣服、背带、玩具,亲友、邻居赠衣服和红包致贺,共饮同欢。正月十六落灯。

(二)查日子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

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

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三)贺郎歌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

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

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四)坐红堂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

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

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五)讨钥匙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

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六)看屋

中国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

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

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七)黑房抢亲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

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

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十)拜堂彩语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

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流行于桂东北灌阳一带。时在农历七月初七。当地民间传说,是日晚织女将与牛郎相会,白天她梳妆打扮,胭脂香粉撒得满天飘香,故名。

届时妇女们取出衣服及箱子暴晒,并用盆装水,水中放几根青草以示百药,置户外晒温,叫做“晒香水”。据说穿了“香日”晒过的衣服,洗了“香水”可防瘟疫,促健康,并能使夫妻更加融洽恩爱,犹如牛郎织女一样。民间有“七月香,晒笼箱”之谚。

扩展资料

中国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中国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

中国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中国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族习俗

请问汉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习俗:春节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风俗习惯,其中许多都流传至今。

扫除灰尘:“腊月二十四,打扫房子”根据鲁的《春秋》记载,中国尧舜时代有一个春节扫尘的习俗。根据民间传说,因为“尘”和“尘”是谐音,所以春节扫尘有“除尘补心”的意思。它的意图是扫除所有的厄运和运气。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打破旧习俗、建立新习俗的愿望,以及他们告别旧习俗、欢迎新习俗的祈祷。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皿,拆洗被褥和窗帘,清扫六律的庭院,清扫灰尘和污垢蜘蛛网,疏通明渠和暗渠。到处都有欢乐的卫生氛围和干净的新年。

贴春联:春联又称门联、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们用工整、对偶、简洁、细腻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愿望,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节期间,每个家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会选择一幅红色的对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添节日的气氛。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楹联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的春联专著《结联从化》论述了春联的起源和各种作品的特点。

春联有很多种,可以分为门心、门框、横条、春联、斗方等。“门中心”附在门板上端的中央部分。“门框对”粘贴在左右门框上;“变装”贴在门的横杆上。“弹簧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金斗”也叫“门扇”,是方钻,经常贴在家具和影壁上。

贴窗花和倒置的“福”字:在民间,人们也喜欢把各种剪纸放在窗花上。窗花不仅增强了节日气氛,还集装饰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我国流行的民间艺术,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因为它大多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独特的概括和夸张,充分表达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愿,把节日装饰得富丽堂皇。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会在门上、墙上和门楣上贴“福”字。春节期间贴“福”字是中国人的一个长期习俗。"福"这个词指的是好运和好运,它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充分反映这种渴望和愿望,有些人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来了”和“福来了”。也有人把"福"字精细地描成各种图案,如长寿、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等等。

年画:春节期间,年画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也很受欢迎。丰富多彩的新年图片给成千上万的家庭增添了许多喜庆的节日气氛。年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们反映了人们简单的习俗和信仰,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像春联一样,年画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的兴起,年画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门神等单调的主题,而是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里,制作经典的彩色年画,如福禄寿山图、天公保佑人民、古武凤灯、刘氏盛世、迎春符节等,以满足人们欢庆和祈求新年的美好愿望。中国有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中国年画形成了三个流派,各有特色。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周时期的风俗习惯中:除夕之夜,各相送人,称为"食年";酒和食物被邀请,叫做“不要老”;老少一起喝酒,祝你圆满,叫做“分年龄”;每个人都熬了一夜,等待黎明,并称之为“守岁”

"一夜甚至是两年,五班倒分为两天."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燃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火炉旁聊天,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彻夜守夜,象征着远离一切邪恶的疾病和流行病,期待新年的好运。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初唐时,唐太宗李世民写了一首名为《守岁》的诗,诗中说:“寒退冬雪,暖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习惯在除夕熬夜迎接新年。

在古代,养老有两层含义:老年人养老是“辞旧迎新”,意思是珍惜时间;年轻人熬夜延长父母的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交替的时间通常是午夜。

鞭炮:中国人有句谚语叫“放鞭炮”。也就是说,新年伊始,每个家庭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用鞭炮的声音迎接新年。鞭炮是中国的特产,也称为“鞭炮”、“鞭炮”和“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鞭炮可以营造一种喜庆、活泼的气氛。它们是节日期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鞭炮的品种和颜色也越来越多样。燃放鞭炮是为了庆祝每一个重要的节日和婚礼,以及婚礼,住房建设和商业开放等。,以示好运。目前,湖南的浏阳、广东的佛山和东窑、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的温州等地区都是我国著名的鞭炮之乡。鞭炮有多种颜色,质量很高。它们不仅在全国销售,而且在全世界销售。

新年快乐:在新年的第一天,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上整齐的衣服,出去拜访亲戚和朋友,互相致以新年的问候,并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取得巨大的成功。有许多方式来表达新年的问候。他们中的一些人带着一些人挨家挨户地跟族长拜年;一些同事邀请几个人去拜年;还有人聚集在一起互相祝贺,称为“集体崇拜”。由于拜年需要时间和精力,一些上层人士和士大夫后来用各种贴纸互相祝贺,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新年卡”。在春节期间,年轻一代应该向他们的长辈们致以新年的问候,祝他们长寿和幸福,长辈们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年轻一代。

据说压岁钱可以辟邪,因为“老”和“特别”是同音异义的,年轻一代拿到压岁钱后可以平静地度过一年。有两种压岁钱,一种是用彩色绳子织成的龙形,放在床脚。这一记录见于燕京年;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父母用红纸包好分发给孩子的钱。新年钱可以在新年庆祝活动后公开送给年轻一代,也可以在孩子们除夕睡觉时由父母偷偷放在孩子们的枕头下。目前,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