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啫喱。
果冻是一种西方甜食,呈半固体状,由食用明胶加水、糖、果汁制成。亦称啫喱,外观晶莹,色泽鲜艳,口感软滑。
果冻里也包含布丁一类。果冻完全靠明胶的凝胶作用凝固而成,使用不同的模具,可生产出风格、形态各异的成品。一般情况下,果冻制品要经过果冻液调制、装模、冷藏等加工工序制作而成。其工艺流程为:调制果冻液→装模→冷藏定型→脱模→装饰。
营养价值
果冻是以水、白砂糖、卡拉胶、魔芋粉等为主要原料,经溶胶、调配、灌装、杀菌、冷却等多道工序制成的美味食品。卡拉胶又称为鹿角菜胶、角叉菜胶,是从天然麒麟菜等海藻中提取的天然多糖胶体,具有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基本特性,是我国批准在各类食品中使用的安全的增稠剂。
魔芋是一种草本植物,又名蒟蒻,主要分布我国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而魔芋粉则是通过深加工提取的粉末产品,魔芋粉主要成份是葡甘露聚糖,是我国批准使用的安全食品配料。
目前国内果冻行业不使用明胶,这一点从果冻包装的产品配料表上就可以看出。而且,卡拉胶、魔芋粉等胶粉在果冻中的占比一般约为1%,占总成本约5%左右。
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果冻
本文讲述了“我”与小凫和我和黄冠大鹦鹉的趣事,既有作者与它们相处的荒诞经历,又有小凫的可爱和大鹦鹉的“恶作剧”。
课文结构,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研究动物行为,常发生一些趣事。
第二部分(2-9):分写,“我”进行小凫实验的趣事。
第三部分(10-19):分写,“我”和可可的趣事。
本文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并选入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16版)第19课(2017年,由于教材课文调整,本文的课数上调为第17课)。
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动物学家、动物心理学家、鸟类学家,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经常被认作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立者之一。
扩展资料:
作者主要作品:
Lorenz的最响誉的书是 solomon的Ring国王并且在侵略为普遍的观众写的两个。他的科学工作主要在期刊文章上出现,书面德语;
他们变得对英文科学家广泛已知通过描述它在Tinbergen的 1951书天性的研究,虽然许多他的资料在英文译文在题为的二容量中以后被出版了研究在动物和人类行为中。
1、solomon的Ring国王(1949)
2、人遇见狗(1950)
3、行为的演变和修改(1965)
4、在侵略(1966)
5、研究在动物和人类行为,容量I中(1970)
6、研究在动物和人类行为,容量Ⅱ中(1971)
7、在镜子之后(1973)
8、文明的人的八贪婪(1974)
9、 Greylag鹅的年(1979)
10、动物行为学的基础(1982)
11、人的种类的自然科学:比较关于行为的研究介绍-俄国原稿(1944-1948)(1995)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物笑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拉德·劳伦兹
大白老玉米,掰下来用锅一煮,那叫一个香。可惜现在没有了。
记忆深刻、回味无穷的美食当属小时候住在乡下,冬天吃的油梭子和瘦肉!
我们小时候在乡下,生活条件都不是太好,家里每年养一头猪(多了没有粮食喂),到腊月就开始杀猪,杀完猪以后就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熬油。一口大锅,猪板油、肥肉大部分都要熬油,因为那个时候豆油很贵很贵的,只能常年吃猪油,猪油熬好了,放在一个小缸里面,凝固以后就成了乳白色的固体,做菜的时候用勺子挖出来一点就可以了。
每当妈妈熬猪油的时候,都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又好吃的呀!油梭子,肉,腰子等等,都可以吃到,相当美味啊!这一天我都是早早起来帮忙的,我的任务就是劈柴烧火,柴火一般都是树枝或者木柈子,木柈子需要现劈,抡起斧头,在院子里一顿猛操作,一堆柈子劈好了,收拾进厨房灶台边上码好,点火还是熬油,我就搬个小板凳守在灶门边上,一会续上一点树枝或者木柈子,保持开锅的状态,一锅的肉和板油需要大约一百天的时间才可以熬好。
妈妈会把一点瘦肉和腰子等放在油锅内,油炸熟了给我们吃,那个瘦肉和腰子真是喷香啊,还有带一点点瘦肉的油梭子,一咬又脆又香,但是油梭子不能多吃,会坏肚子的。但是那个瘦肉可以管够,两大块,将近一大碗,撕开一块,只蘸一点酱油即可,哇,真香啊!真的是美味!那时候自己家养的猪,都是绿色食品啊,肉吃着香!现在真的吃不到啦!只剩下回忆了!
大家好,我是勺子美食。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基本上一周才能吃上一点肉,买的肉基本上都是五花肉,再加点辣椒,蒜苗等炒回锅肉吃,那时老爸老妈都舍不得吃。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川菜回锅肉的做法。准备五花肉两百克,蒜苗一百克,甜椒半个,豆瓣酱五克,甜面酱五克,花椒几粒,豆豉几粒,姜片葱节适量,白糖一克,老抽一克,生抽两克,料酒适量。
第一步,锅加水放五花肉,姜葱,花椒几粒,料酒适量,盐适量煮至七成熟捞起晾凉备用。蒜苗斜刀切成三厘米备用,甜椒切成块备用,再切姜片葱节适量。五花肉晾凉后切成零点二厘米的片备用。
第二步,锅下油十克烧热下花椒几粒炒几下再下五花肉煸炒两分钟,把油煸炒出来,再下豆瓣酱,姜葱片,豆豉炒香炒出红油,再下甜面酱,老抽上色翻炒几下从锅边淋入料酒再炒几下,然后把蒜苗,甜椒倒进去翻炒三十秒左右,炒至断生。最后加生抽,白糖,鸡精味精适量炒均即可装盘食用。
第三,回锅肉是川菜中的经典,肥而不腻,适合大众口味。烹饪的时候要注意几点。肉不要完全煮熟,就煮个七八成熟,肉不能切太厚,太厚吃起口感不好,比较腻人。炒制过程中不需要加盐。喜欢的朋友可以在家试试。
记忆中最想念的是妈妈的味道,妈妈所做的一切都难以忘怀,记忆犹新。
大家好,很高兴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最让我回味无穷的美食就是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南瓜酱!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制作流程:材料1南瓜 2盐少许 3酱油 4米粉 5辣椒(根据个人喜好可不放或换成糖)
作法:1将新鲜南瓜洗净去皮与籽后切片 2将切好的南瓜片放入太阳底下曝晒,中途需翻面,直至完全晒干为止 3将晒干的南瓜片放入蒸笼里蒸熟 4取出南瓜片加入调料(盐、酱油、姜、蒜、米粉、辣椒)搅拌均匀之后再放入蒸笼中蒸熟 4取出调制好的南瓜酱分成块状放入太阳底下曝晒,一面晒得有点干时翻面再晒,需重复翻面,不用晒太干,否则影响口感!5晒好后放阴凉处一天就可以食用啦! Q弹软糯的南瓜酱就这样制作完成啦!感谢大家的观看!
小时候吃的邻居送来的荠菜肉糯米粉园子,后来再也吃不到这个味道了。
记得小时候在哈尔滨,最喜欢吃海拉尔大雪糕。非常醇厚的奶油味,冬天也总是忍不住经常让父母给买上好多,放在阳台外面冻着,想吃了跑出去拿一只进来。打开一本小说,边吃边看,暂时把什么作业啦,考试啦,统统忘掉!天下最美的事儿了。
现在超市里偶尔见到海拉尔雪糕,已经吃不出来从前的味道了。不知道是配方变了,还是我的记忆出了太多偏差?
成都的锅盔很常见,普通小吃而已。现在有名的一些是严太婆锅盔,王记特色锅盔,全记特色肉锅魁等等。读书那时候还小,只觉得街边随便哪个小店,支一个简陋的蜂窝煤炉子,都能烤出一等一的锅盔来。酥脆的皮,椒盐软软的内里,再夹上细细的麻辣大头菜丝——越吃越香,越吃越辣。放学时举着一个锅盔,就一天收获满满的感觉。也不知道是学习的收获,还是小吃货的满足。估计还是后者的成分居多。
昆明离成都并不远,但是美食差异却挺大。记得初中时第一次到昆明,第一次吃到过桥米线时,大吃一惊!一碗看着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的鸡汤,周围一圈大小碟子,装了米线和各式肉、鱼、配菜等。都扔进汤碗中,再捞出来,居然就是一碗天下美味了!
虽然现在各地都有云南米线,但最初的那种惊艳的感觉,却找不到了。
好吃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过去那些小吃,仍然是让人难忘的美食,留在记忆中。
家乡的地锅鸡
说起忘不了的食物,在各个阶段里确实接触了不老少。那些初次尝试而忘不了的食物,有的成为我最爱,有的加入了我的黑名单。总之,属于我的忘不了的味道就是两个极端的味觉记忆。
在历史上特殊时间特殊地点特殊背景下,也会有许多让历史人物难忘的食物甚至是“美食”。比如朱元璋吃到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比如慈禧太后落难跑路吃过的窝窝头,那一时刻饥渴难耐,吃到的果腹之物甚至比起皇宫里的御膳印象深刻百倍。所以,做特定条件下吃到的食物,味觉记忆也是最深刻的。
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80后的孩子没有饥荒没有挨饿,膳食营养天天贴秋膘的节奏。如果是忘不了的味道,就是那些奇葩的暗黑料理还有喜欢的人做出来的味道记忆最深刻了!
必须要说到老佛爷另外一个最爱美味——豆汁儿。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对于这道灰绿汤汁,隐隐回忆起来都是漫漫的泔水味真是有些抑制食欲。不过,豆汁的营养也是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有补虚润燥、健脾开胃、清肺化痰的功效,据说还可以治感冒。
豆汁儿是水磨绿豆制作粉丝时,把淀粉取出后,用剩下淡绿清汤经过发酵后熬制而成。
老北京喝豆汁的标配必须是芥菜疙瘩丝和焦圈,酸甜咸辣再加上香脆口感,一定要大口大口喝!
那么,你忘不了的食物是什么呢?
18岁,距离去上海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吃到了昆明传统生活里两岁孩子该吃的东西,叫作鲜奶米哺。
盛夏的某个下午,闺密带我到一家八十年代开起来的昆明小吃店,只要了一碗鲜奶米哺。米粉和牛奶调在一起,在小砂锅里搅拌,小火煮到锅里呈现亮眼的白色糊状,奶香四溢。挑起一大勺,用舌头挑起一点含到嘴里,牛奶的绵柔几乎在一瞬间填满口腔,加上米粉的黏稠,像丝绸一样的质感缠绕整个味蕾,我陶醉地皱起五官,发出满意的哼哼,像个两岁的孩子一样惊喜得无以复加,拉着闺密的手直表感谢。我是个嗜甜如命的人,很多东西只要带上甜味我就会兴奋得不行,闺密说我具有把所有食物变成甜味黑暗料理的特异功能,所有人都无法接受的腻到不能下咽的甜食,对我来说是不舍的食物。
然而在我这样嗜甜成瘾的味觉世界,所有的甜品里,征服我的确是鲜奶米哺——几乎算不上“甜品”的、一点儿也不好看的鲜奶米哺。仅仅是牛奶和淀粉在口腔交融以后孕育出的苦的对立面,甜味常常淡到要停下来仔细寻找。因此一小锅米哺常常可以吃很久,每一勺都是一次欢欣的寻找。
那绝对不是马卡龙式的直冲脑门,芝士系列的自始至终,更没有奶油带着强烈的卡路里色彩的罪恶感,甚至不像蛋挞奶挞那样具有如沐春风的强烈治愈力。相比起一切色彩斑斓的华丽甜品,它更像是在黑暗中轻轻被抱住一般的突如其来,小惊喜往往让人转瞬忘记,但是一旦再次想起的时候,它能让人忘记一切身边的事物,只想回到那一刻。
到上海的一年时间里,我吃了很多甜点,浓烈的甜味可以让人在那几十分钟里忘掉长得看不到尽头的乡愁,拿破仑很酥,马卡龙很正,红宝石的奶油也很纯,可是我想念那样隐晦温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