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那个城市位置最好?其实这个问题在1954年已经给出了答案.
如果说从历史角度评论河南哪一个城市位置好,那么很难给出答案,因为不同时期不同环境,造就不同的地理优势,但是如果就当今社会而言,1954年给出的答案现在依然非常适用。
在1954年之前,可能洛阳开封都占据着绝佳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文化也在这两个城市之间周旋,开封为当时省会,河南政治文化中心,洛阳为全国第一批工业基地,是经济工业中心,两大城市拉着河南跑,在当时谁的位置也没有他俩好。
但是在1954年,河南省委决定迁省会,放弃开封,然而并没有选择洛阳,而是选择了当时并不起眼的郑州,原因很简单,郑州有铁路,能带来更强的运输能力,所以水运败给火车,省会迁往更有发展前景的小郑州。
道路畅通则经济畅通,这个道理今天依然适用,现在我们放眼整个河南地图,还不难发现,郑州依然占据着绝佳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所以但单从城市位置来看,郑州依然为全省之首,但论人居环境,济源,南阳,驻马店,信阳等地可能更占优势,总之河南作为中原腹地,每个城市的位置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要说地理位置好,我觉得是焦作市。为什么?第一,依山(太行山)傍水(黄河),从易经上看,是绝佳的风水宝地,所以,出了一个隋朝开国皇帝,埋了一个汉献帝。第二,土质肥沃。焦作受黄河,沁河的长年冲刷,土质肥沃,种什么植物都是高产丰产,正所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第三,天灾人祸少。大家都知道,河南在历史上多灾多难,黄河水灾,淮河水灾,黄河南岸经常是一片泽国。而焦作地势北高南低,再大的水患,都顺势排入黄河,沁河,有历记录以来,基本上没有水患成灾。从近代史上看,每次大的会战,焦作没有受到兵灾太大的影响,很少出现大面积的灾荒。第四物产丰富,焦作平原
埋藏有丰富的优质无烟煤,山区有铁,铝,钒,粘土等矿产。气侯,焦作夏天不太热,冬天不太冷,降雨量也不少,可以说长年风调雨顺。所以,焦作堪称风水宝地。
首先河南省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省。
那么河南那个城市位置最好?
我定居与洛阳,在我觉得我们洛阳历史地理位置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浓郁的历史,洛阳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城史,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105位帝王曾在这里指点江山。“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洛阳)”。古人形容洛阳: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并且洛阳还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境内景点丰富有,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晓月、洛浦秋风、平泉朝游、铜驼暮雨以上为洛阳“八景”。在1954年新中国施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矿山机器厂这些“共和国工业长子”。洛阳玻璃厂在当时全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可是到现在由于不是河南省的省会导致搬的搬,走的走。
河南省现在最好的地理位置可能就是郑州了
在当时谁也不会想到“郑县”会成为河南省的省会,就这样郑州处在我国南北大动脉之上,依托于京汉铁路(京广铁路)郑州的经济迅速发展。铁路线贯通南北,成为河南交通最便利的地方
从风水学上讲,山南水北为佳。
河南北部八百里太行南麓横卧,万里黄河分割向东滚滚而去。太行山,黄河之间的区域绝对是河南的宝地。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自西向东,济源、焦作、新乡的位置都不错。
洛阳和南阳地形算是小盆地,俗称“聚宝盆”,也是有山有水,尤其是南阳盆地,西南直接到湖北的襄阳等地,地域辽阔,山环水绕,位置极佳。
信阳地处秦岭淮河一线南侧,从地形和气候上讲属于南方地区,南侧靠大别山,也算山环水绕,整体环境在河南来看,是最湿润最贴近南方地区的,不过偏安南侧,距离省内其它地区距离太远。
许昌和漯河地区其实位置是最居中的。濮阳、商丘、周口偏东侧与山东、安徽和苏北等地区毗邻。位置相对偏东。
郑州能成为省会其实全靠铁路,陇海和京广线交叉在郑,为何是郑州呢?河南西部都是半山区(属秦岭伏牛山余脉),北侧太行山,当年铁路为了减少工程便东西走洛阳盆地,南北走太行山东侧从安阳——鹤壁——新乡——郑州一线贴着西侧山岭而过,两线交叉在郑州,所以也就成就了省会郑州。
说起郑州,其实位置相对全省来说有点靠北,从郑出发到焦作太行山也就100公里,但到信阳最南侧的新县接近500公里,到南阳最西侧的西峡和三门峡的卢氏也接近500公里,到三门峡西侧的灵宝接近 400公里,到濮阳最东侧的台前县也有300公里左右。
目前郑州对全省的辐射主要依靠便捷的交通,随着以后高铁、轻轨甚至飞机越来越普及,郑州的交通优势会慢慢弱化。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巅峰,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以后县级市的功能会越来越弱化,只保留超级大都市和地级市。
但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普及,改变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形态,以后的人们可以自主选择的更多。到那个时候,或许舒适的自然环境才是他们考虑的第一要素。比如现在许多北京上海的聪明人已经卖了房子去了自然环境更加舒适的地区养老了。
而河南山环水绕之地,到时候才会是真正的宝地!
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漯河来旅游,来参观,来投资,来定居。
毫无疑问,在这个时代河南省位置最好的城市是郑州。
要知道,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
郑州市位于秦岭东段余脉,是中国第二级地貌台阶与第三级地貌台阶的交接过渡地带。
在历史上,郑州一直处于洛阳、南阳、开封等城市之下。
一直以来,郑州被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清末朝廷大臣盛宣怀勘察卢汉铁路时,将郑州站辟为甲等火车站,直接影响了郑州近现代的发展进程。
陇海铁路、京广铁路两大干线十字交汇,让郑州一直处于全国铁路交通枢纽地位,郑州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
建国后,河南省把省会定在郑州也可以看出郑州绝佳的地理位置。
到目前位置,郑州的“米”字形高铁网已经成型,境内有京广高铁、郑西高铁、郑徐高铁、郑渝高铁、郑合高铁、郑济高铁、郑太高铁等“米”字形高铁干线交汇。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和中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圃田西站。
首先从漯河的地理位置看,虽然漯河的面积比较小,但位于河南省中部,也是中原食品名城,境内平原居多,可以很方便的通往四面八方。
再从漯河的交通优势看,第一有京广铁路、漯阜铁路、孟宝铁路在这里交叉;第二有京港澳高速、洛宁高速过境漯河;第三有京广高铁和规划中的宁洛高铁;第四有十三五期间规划的沙河航运通往周口等地。所以漯河虽小,但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周边地市到漯河转车的也非常多。
除漯河外,近邻许昌也是地理位置非常好的城市,境内也会迎来五个高铁站,并且面积广大,能够更方便的通往周边。而郑州依靠其强大的交通网路,也是河南地理位置非常好的城市,也是河南交通最便利的地方。
总之,希望河南以后各城市间交通更便利,因为居住在漯河,所以还是觉得漯河的地理位置最好。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没有什么最好最坏之分,在不好的大方都能给他建设成天堂,在不方便的地方都能给他建设的四同八达,就像二十多年前的平顶山市在经济在全省是排名前三位的,在看看现在,铁路划给武汉管理,但是武汉铁路局都把钱投到了湖北省,人家谁管平顶山市,郑州铁路局又没有权利建设,所以平顶山市就成了弃儿了,别的地方高铁早就四通八达了,平顶山市没有高铁,就郑州铁路建设一个郑万铁路,路过平顶山都绕道宝丰县过,也不进平顶山市,原因是走平顶山市过的话这段铁路就归武汉管了,所以现在平顶山市没有高铁,现在没有郏县,宝丰,鲁山县,交通方便呢,河南省也放弃了对平顶山市的投资。短短的十来年时间,平顶山市曾经的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号称小香港,现在变成了没人疼没人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环境又差,物价巨高,成了鸟不拉屎的地方了,而这几年对许昌的投资确实很建时效经济飞速发展,道路交通建设也很好,就像几十年前的郑州谁能说那里好,怎么也没法和开封市,洛阳市比,但是省会搬迁郑州后,经济大力投入,大力开发,在省内有什么好事,永远都是第一位,现在的郑州在省内有那个城市能比,所以在差的地方都能成为明珠,政府重视哪里,开发哪里,投资哪里,哪里就是好地方
我不想多讲,我只问一下,人类始祖在哪里开始伟大的造人工程,女娲为什么在周囗补天,为什么东北北一刮就冷,人类始祖为什么选择周口造就人类,希望各界人士参与讨论推荐这一话题,解答:不要带有攻击性的语言,文明言辞解释回答:
这个问题本人觉得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河南省内位置最好的城市,如果以目前发展状况来说是郑州,如果从历史角度分析只能是洛阳,洛阳在历史上的位置不仅是河南最好的,也是中国最好的。
首先,郑州地处中原,1954年成为河南省会,迅速发展成为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国家支持建设的中心城市。交通位置得天独厚,立足中原,辐射全国。是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全国第一个形成米字形高铁的城市,能直达全国任何一个省会城市(港澳台除外),公路、铁路、航空、物流运输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郑州的重要位置在短时间内很难被超越。
其次,从历史角度来说,在河南省乃至全国位置最好的是洛阳。洛阳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城史,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105位帝王曾在这里指点江山。“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洛阳)”。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便“迁宅成周,宅玆中国”。所以中国最早的称呼就源于洛阳。司马迁《史记》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古人形容洛阳: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洛阳是中国最早的文献“河图洛书”的发源地,中国的儒、释、道、理、玄学皆发源或者弘扬于此,风水学最好的城市就是洛阳。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授予“神都”的城市。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东洛阳、西罗马)和隋唐的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在洛阳诞生。司马光在洛阳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洛阳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牡丹花从洛阳传遍世界,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洛阳的旅游资源不容小觑,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重渡沟、鸡冠洞、白云山、老君山每年仍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
综上所述,古今河南,位置最优,洛阳历史,商城郑州。
这是本人的粗浅看法,如有欠缺,欢迎朋友们指正
因为向东发展因为有高速公路,穿越高速公路修路成本较高,对于漯河这种小城市财力有限。
漯河会向北向西发展,生活水平较临近的平顶山,周口,许昌,驻马店来说,人均GDP及可支配收入来讲相比这4个地市要略高些或持平许昌,市区远期人口200万封顶。生活宜居,河两边的绿化的很不错,生活压力不大,消费水平不高。很适合居住。
漯河之所以能成为城市是因在北京到粤港澳方向的大通道是分不开的,这一条南北大通道有京港澳高速,京广铁路,京广高铁,107国道。是漯河的根,这个通道的流量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发展,这个通道目前不会减弱。
但是漯河还有一个重要的通道就是沿着宁洛高速的一带,从内陆连接长三角,交通便利。这个通道决定着它的发展,这个通道连通洛阳平顶山漯河周口。单这4个地市就有人口3000万。从洛阳到周口这个通道有铁路,有高速。但是没规划高铁,城际不知多久的事。
对未来很不利。当然在10年内也不会规划高铁,因为以郑州为核心的米字型高铁已经成型,这就是郑州的虹吸效应,不可能在100公里形成高铁的交叉点。加上周口,平顶山通高铁后,漯河交通枢纽的位置会下降。对城市发展是减分的。
这里是熊二读史,一起来读河南历史。(本文约800字,阅读需时3分)
以铁路为代表的近现代交通体系,对传统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古城的衰落,新城的崛起,多少世事沧桑,都在隆隆的火车轰鸣中渐行渐远。
京汉铁路为什么绕过开封取道郑州,要从一个故事讲起。一、一个故事
河南周口有项城市,这个地方清末出了个重要人物——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
甲午战后,清政府准备自主修建大清的第一条铁路——从汉口到北京的卢汉铁路。
如果从直线距离来看,这条铁路应该更接近河南当时的府城开封,因此规划的铁路施工方案就是从汉口修到周口,再从周口经开封而达北京。
这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是一条接近直线的最佳线路。
周口在明清时期是水陆交接的重要枢纽,也是河南省一重要市镇,开封又是省府,如此规划堪称完美。
但是袁世凯知道这个方案后,却不同意经过他老家周口的这个方案。
为什么袁世凯要反对这个方案呢?
因为当时的义和团运动,就是沿着铁路所到之处,焚毁教堂,造成动乱,因此袁世凯就觉得铁路会给安静的社会带来很多动荡因素,故而不想让京汉铁路经过自己的老家周口。所以他决定将经过开封这一段往西迁,就到了现在郑州的位置。
京汉铁路全图,可见河南段的向西弯曲
二、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
《清史稿交通志》记载了张之洞设计京汉铁路路线时的诸多考虑因素,在当时的技术和资金条件下,铁路越过黄河的大桥是一个非常紧要的环节。
在开封段处的黄河,土质沙松,地上河发育,清代就屡出险工,被称为黄河的“豆腐腰”,在黄河时常泛滥的时候,要保证开封附近黄河段安澜尚需要用心,何况在其上修筑铁路了。在当时的技术和资金限制下,只能选择在开封上游择地修建跨河大桥,在郑州花园口地质条件适宜建桥,因此京汉铁路就选择在郑州过河。
施工中的京汉铁路黄河铁桥
这才是京汉铁路绕过开封走郑州的主要原因。
就因为京汉铁路在这里的一转弯,开封和周口两地失去了铁路带来的交通优势,逐渐在之后的历史中衰落下来,而郑州和漯河则依靠铁路优势实现反超。
高铁枢纽郑州
其实是为了绕过周口,而改道西路,当初修铁路就是为了打仗,袁世凯得知后便命人改道,因为周口项城王明口袁寨是袁世凯的老家,幼年时在此生活,母亲葬于此处,因为袁世凯母亲出身卑微,所以袁世凯的童年充满了阴影,处于对母亲的思念,也是对祖先的尊重,更是对老家人的保护,为了避免周口被卷入战争,特此改道铁路,用以保护周口!袁世凯对周口充满了故乡的思念!
为此,改道郑州漯河,本来想保护家乡,出于好意,后来铁路飞速发展,郑州成为省会城市,交通发达,铁路线直达全国各地,漯河也有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变成了著名的食品加工城市,而周口因为铁路欠发达,仍有多县属于贫困地区。
十三五以来,国家重视中部城市发展,先后规划了铁路,航运,高铁,机场等交通线路,未来的周口,将是有航路空出行方式,将加快发展经济,未来腾飞指日可待!
这个京广铁路一个小小的变动,就是郑州命运的转折点,也顺势夺走了开封的运气!在讲原因前,我们先来疏通一下当时的一个过程,下面听我馍馍细细说来吧!
在中国大清朝的时候,那时候郑州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开封还是当时的省会,而且开封前期的运气并不差,正好就在京汉铁路的直线位置上。
当时的张之洞奉命修建京汉铁路,当铁路修到了河南新乡之后,铁路的方向向西偏移,直接避开了开封,(估计现在开封人知道这个事一定郁闷的很!)过了黄河,在河南的许昌又回归铁路原有的线路上。
正是在这之后,郑县(现在的郑州)在民国的时候就已经发展一定的规模,在1949年后,中国解放,郑州也就顺理成章取代了开封,由县变市,成为河南的省会了!
可以说只要抓住了救命稻草,日后定会飞黄腾达,自此之后,郑州一路高升,陇海铁路开通后,郑州成为京广、陇海这两个中国铁路中心大动脉的十字路口,目前没有人否认郑州是中国铁路运输的“心脏”。郑州北站也成了亚洲最大的编组站。
为什么当时张之洞绕过开封?
当时选择离其西侧不远的郑县建设黄河桥,是考虑到黄河从郑县北郊花园口之后,那里的河道摇晃,是真正的“地上悬河”,黄河开封段的水面比开封市区高近10米。如果在开封段建设黄河桥,必然会给以后的洪水阻断留下危险。到那时候,就必然前功尽弃,而且当时资金有限,如果按计划修建,也会额外需要大量资金。当然,当时还有袁世凯等因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个!
解放后,政府原本计划让洛阳成为省会(因为洛阳历史悠久),但最后郑州铁路的枢纽地位最终打败了洛阳。可以说当时绕道的京汉铁路成就了郑州省会,因为省会的地位又把公路、民航枢纽的地位装在袋子里,这就是郑州。
虽然馍馍说的是京汉铁路绕过开封而成就了郑州,但这也跟经济的逻辑很相似,经济的发展往往就需要一个导火线,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规划京沪二线高铁的时候,路过的城市疯狂的要抢个名额的原因!
在这,希望开封人看到这个文章,不要郁闷,因为已经成为历史,也是命运使然!祝开封和郑州能在现在的机会下,发展更加辉煌!
单纯地质因素。
黄河开封段是高于地面的悬河,号称”铜头铁尾豆腐腰“,开封不幸处于腰上。全是沙质土地,历史开口N多次。清廷当时好不容易修了一条铁路,总不能在汛期提心吊胆使用。一旦遇到洪水堤岸崩溃,一泻千里,南北交通就会即刻阻断。而现在所经的位置郑州邙山,因地质是石头硬底,史上从无决口。京汉铁路虽向西绕个小弯,倒绝了黄河溃堤的心腹之患。
民国北伐时期,张学良曾对追击的白崇禧说:黄河铁路桥咱们都别炸断,国家修个桥不容易。
真实的情况:
卢汉铁路经过黄河这段是由当时的晚清重臣张之洞提出建设并进行设计的,在《清史稿.交通志》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原文如下: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就能看到,张之洞认为当时卢汉铁路如果经过开封一带,那里的黄河太宽,并且黄沙较多松软,费时费力费钱,而郑州一带的黄河岸边更为坚固,河面也窄,更便于架设黄河铁路桥。
不仅如此,张之洞还具体阐述了经郑州、许昌、信阳一线的好处,意思便是向东能够通过河流沟通安徽、江苏一带,并且河南为中原腹地,修在这里远离海洋,不会受到敌人的侵扰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京汉铁路绕过开封经过郑州,最大的原因还是开封一带的黄河不适合架桥,并且也有一部分战略上的考虑,这说明卢汉铁路的修建在当时就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总之,京汉铁路绕道郑州最可信的说法的为了设计的需要,方便修建,至于袁世凯的干预,故意西移到现在的许昌、漯河一线,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而已。
开封从一开始就没进入选项内,京汉铁路从修建计划之初就没打算走开封,最早考虑的选项只有郑州和洛阳两个地方。
京汉铁路在当时的名字叫卢汉铁路,是从北京的卢沟桥到武汉汉口之间的铁路,修建工作是由张之洞进行筹办的。
这条铁路在河南境内是需要跨越黄河的。开封在当时的地位当时在河南省内虽然很高,郑州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是远远不能跟开封城相提并论的,但是开封却不是一个能修黄河桥的地方。
黄河在开封境内是地上河,是条悬河。就是说河里的积沙非常严重,河床的高度远比地面要高,当时黄河的河床甚至比开封城内的铁塔还高,所以历年黄河的水患非常严重,历史上开封曾经发生过多次黄河决堤事件。
这个情况下开封根本就不具备修铁路桥的条件,就不说修好了安全隐患有多大,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也很难修起来,所以当时大家根本就没考虑过让铁路走开封。
按照当时勘察的结果,选定了两个地方,一个是郑州,一个是洛阳。
最后张之洞结果一番考虑,发现郑州“前临洧川,后枕大河,近连荥播,远仰嵩高”,而且旁边也有土质坚硬的邙山,地理优势非常的明显,所以就拍板选定了郑州。
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当时还是郑县的郑州被提升为直隶州,也就是当时的省辖市,还将旁边的几个县都并入郑州。
后来郑州也正是凭着这条中国最早的铁路,实现了飞跃,从一个小县城,一步步的取代了开封,成为了省会。
这个问题让开封人纠结了很久
开封和郑州是一对冤家,在民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河南省的省会一直是开封。大家不要小看开封了,在五代末年,开封就逐渐成为中原王朝的都城,后来北宋建立,开封被确立为宋室首都,当时的开封人口百万,经济发达,各种商旅行业齐聚于此,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灭亡后南宋政权遥尊开封为都城,与之相比临安只能算是个行在,只是后来元朝建立,开封再也不是国都,开始成为新生的河南省会,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初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郑州铁路交汇,交通方便,1954年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开封改为省直辖市。一条铁路,决定了一个城市命运,那么京汉铁路为什么绕过开封走郑州呢?
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一是德国规划师考虑开封离黄河太近而且屡经水患,所以才改从郑州经过。另一种说法是袁世凯为了避免自己的老家周口杯铁路破坏风水,人为的将铁路线向西搬迁了一下。为周口的铁路线向西搬迁,本来该过开封的铁路也有必要向西搬迁。就这样,作为省会城市,开封没有通铁路,开封段的铁路搬迁到了郑州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因为当时的技术修不了开封黄河大桥,改道黄河上游的郑县过黄河。
看一下这个图就知道了:
1、邙山以东,河南省内沿黄河再无山。
2、黄河在此无悬河
3、此处黄河流向为东北向。
袁世凯不愿意铁路走自己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