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角为什么(小雁塔顶部为啥不修复)

黑龙江旅游网3800

雁塔神合

小雁塔角为什么(小雁塔顶部为啥不修复)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小雁塔经历无数风云故事,而最有名的即为“三离三合”。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发生6级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一位名叫王鹤的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此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华县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复震,“塔合无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复合”。对于一座砖塔而言,经过数次地震开裂而不倒塌,反能自然复合,也确是一件奇事了。

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古代能工巧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样,虽历经数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令人叹服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艺。

小雁塔全称“荐福寺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实际上小雁塔是后来修复的,在一次地震中,小雁塔已有一半垮塌,小雁塔现存13层,第14层已毁,所以小雁塔没有塔顶。塔内设有木梯,登上塔顶,可以饱览西安市内风光。相比登大雁塔,登小雁塔更陡一些,但也更有登古塔的味道。小雁塔内保存一口重达一万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的巨大铁钟,据说每天早晨寺内会定时敲钟,钟声清亮,数十里内都可听到。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就是指它。小雁塔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泥人展和根雕艺术展

现在的西安城墙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洪武八年(1375年)在唐长安城的基础上改建的。

一种说法是:朱元璋自从接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扫灭群雄统一中国之后深感“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令谋臣刘基、姚广孝主持设计城池的图样以颁示天下如图修造。刘、姚二人领命后反复商讨多次修改最后按照传统的画成距形图案不料朱元璋看罢觉得不妥便说:“自古筑城虽有一定规矩但根据我的经验凡事切莫墨守成规《礼记》云:‘规矩试设不可欺以方圆’。我看还是改动一下为好”说罢便提起朱笔将矩形图案一角抹去。于是由皇帝御笔改动的城池图式诏示天下据说明代所建之城大都遵照此式。

另一种说法:认为当初规划西安城墙时四个角均呈直角但后来处理墙基时于西南角意外地发现了古唐城遗址遗址呈半圆形为了省时省工于是便利用了原地基。此说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但考古工作者以小雁塔等唐代建筑物为座标结合唐长安城坊大小街道宽窄推算出现在的西安城与唐长安城的位置毫无关系。

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传统建筑受八卦和风水要求的影响建筑物之间不能过于对称。如衙门、庙宇、居民住宅前门不得与后门对称前后门垂直中轴线必须错开一定的距离。又如西安的四条大街南北大街之间东西大街之间都有错位。这一点只要看一看西安城区图便不准发现。

正是这种“不对称性”对建筑物的要求决定了西安城墙的四个角必须有一个不是直角。其实在西安的古建筑中还能找到很多的“不对称性”的例子。

近年来地质工作者又提出一种不同的看法:他们在研究西安地貌时发现紧贴城墙西南角外侧有一条地裂缝平行于城墙通过(此裂缝最近经卫星照片分析进一步证实)据此认为初建城垣时原设计方案为矩形施工过程中发现了这条裂缝鉴于整个城墙已全面动工已无法全部修改图纸但如按原方案继续施工其牢固性很难保证只好局部修改躲过地裂缝修改为半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