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和邵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娄底市所辖的一区二市二县是从原邵阳市划分出来的。
娄底市,湖南省辖地级市,别称星城,据传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娄星”和“氐星”在这里交相辉映,故而得名。娄底地处湖南省几何中心和新生代以来最活跃的地带,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娄底所辖一区二市二县(娄星区、冷水江市、涟源市、新化县和双峰县)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邵阳,古称宝庆,湖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江上游;全市总面积10996平方千米,辖3个市辖区、7个县(其中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截至2021年底,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05%。
解放后,境内分属益阳和邵阳专区。益阳专署成立于1949年,驻益阳,1950年迁安化。1952年置松滋县(驻新化)。1952年置蓝田县(驻新化)。1953年置黔阳县(驻安江)。1954年改益阳专区为湘西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湘西苗族自治区为芷江专区。1956年置双峰县(驻永丰镇)、涟源县(驻安平)。1959年撤销邵阳专区并入黔阳专区。1962年复设邵阳专区。1962年恢复冷水江市(驻涟源)、涟源县、蓝田县(驻新化)。1960年冷水江市和新化县、蓝田县合并设立娄底市,属邵阳专区;安化县改为蓝山县(驻安化),连同原撤销的黔阳县、益阳县、涟源县合并设立新的涟源县(驻蓝田)。1962年撤销娄底市和蓝山县,涟源县仍属邵阳专区。
娄底为什么叫娄底?首先要解决它是汉语还是南方民族语(即黔台语)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它不是汉语地名,但没有证据,不好立论,也不好宣扬。
如果是南方民族语言,“娄”就有可能是“雒”(太阳鸟)的谐音,“娄底”很有可能就是“雒帝”,即属于“太阳鸟图腾”的氏族,与“神农炎帝”同属于“太阳鸟图腾”的氏族,因此,“娄底”也就可能是“炎帝之都”之意,至于是什么时候的“炎帝之都”?就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了。我这想法太大胆,一直都不敢说。只算是为你在传统思维之外,再提供一点另类思维。
王先胜先生是我很敬佩的敢于创新的学者之一,他说神农与炎帝有区别,这个问题许多老前辈都有研究,我也曾反复思考过。但我最后的看法是:神农与炎帝既是没有区别,又有所差异的。就象是我们称清朝的皇帝都叫清帝,但也可以省略为“康熙帝”、“乾隆帝”的。我这是从考古发现中分析出来的。按南方民族的语法,“神农”即“农神”的倒装语。据目前所知,农耕文化可能起始于湖南省道县的玉蟾岩时期,距今约有一万五千年到两万年历史。在这个时期,人们的语言还很幼稚,当然只有“神农”而没有“炎帝”。但到了八千年左右的湖南省黔中地区的“高庙文化”时期,经历过许多代“神农氏”的艰苦经营之后,文化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高庙文化”出土的各种纹饰符号来看,出现了很多火焰纹、太阳纹符号,还出土了象征“象耕鸟耘”的原始农耕特征的“神农炎帝”和戴三尖火焰冠的“火神祝融”等各种神灵的符号。因此,这时候的“神农”应该已进化成为“神农炎帝”,而不能单纯地称之为“神农”了。
娄底在湖南省。
娄底市,湖南省辖地级市,据传,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娄星”和“氐星”在这里交相辉映,故而得名。
娄底市位于湖南的地理几何中心,地跨东经110°45′40″~112°31′07″,北纬27°12′31″~28°14′27″,北接益阳市,南接邵阳市,西临怀化市,东临湘潭市。全市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02公里,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景点
1、湄江
湄江风景区地处湘中腹地、涟源市北部,交通、通讯便利,具备食、宿、行、游、娱、购整体服务功能。1993年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3年9月,中国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涟源市湄江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是湄江风景区获得的第二张“国字号招牌”。
2、梅山龙宫
梅山龙宫位于资水之滨的娄底市新化县。
3、蔡和森纪念馆
该馆位于双峰县城复兴路与书院路交汇处,1987年7月1日建成开馆,总建筑面积1624平方米,正门上方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蔡和森同志纪念馆”馆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