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什么葬于南京(孙中山为什么葬在南京)

黑龙江旅游网4390

关于孙中山的安葬方式及地点,也有很曲折的故事。孙中山生前曾经表示过,希望去世后能够葬在南京。那恰恰是在13年前,即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卸去官职,他感到一阵轻松。当天,他在卫士陪同下到南京郊区的紫金山打猎。在南山的半山寺附近临时休息,孙中山环望四周,见天高云低,山清水碧,松柏繁茂,景色宜人,不禁赞道:这可真是一个好地方,我死后如果能葬在这里就好了。国民政府决定遵照他的遗愿,将南京紫金山选为墓地,孙中山刚刚逝世,便立即派人员前往南京勘察。由于陵园建设不是能够马上完成的事情,因此治丧处决定将孙中山的遗体暂厝北京西山碧云寺,待南京陵园建成后再正式安葬。 4月2日上午,孙中山的灵车在庞大的护灵队伍陪侍下,经西长安街、西单牌楼、西四牌楼出西直门,赴西山而去。无数民众走上街头,含悲为孙中山送行,有两万多名民众竟然跟随灵车从市里一直步行到香山。市内各政府机关一律下半旗志哀;航空署再次派出3架飞机,绕空飞行,随队护送;内务部鸣炮33响,以示致敬。沿途有不少学生的队伍,当灵车经过时,学生们纷纷把手里的花圈向车上抛去,并高呼口号:“孙中山先生主义万岁!”“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下午4时25分,车抵碧云寺。碧云寺始建于元代,是京西名刹。民国初年时,寺内建筑多有倾颓,蔡元培等人曾筹资修茸。为了安放孙中山的灵柩,在公祭进行的同时,治丧处已安排人员进行了紧急整修,并在寺门内外竖起数座牌楼,在牌楼和各道寺门上,悬有大量的挽联和横额,其中释净和尚的挽句最为简洁:“今世如来”。对于为济世救民而鞠躬尽瘁的孙中山来说,这也许是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了。停放灵柩的石龛在气势雄伟的金刚宝座塔下,由于地势陡峻,不得不架制一座木桥,使用系在绳索上的特制小车,以人力拽引上行至塔座,并由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和女婿戴恩赛亲手将灵柩安置到位。 5时30分,灵柩安放完毕,再次举行公祭后,众人退出。孙中山逝世前曾希望自己能够像苏联领袖列宁那样保存遗体,供民众瞻仰。因此,在他逝世后的第二天,国民党便与苏联政府联系定制安葬列宁时使用的那种“水晶棺”。3月30日,苏联政府赠送的特制棺椁运抵北京。但是,有关医生认为,这种棺椁适用于干燥寒冷的北方,却不适合中国南方潮湿炎热的气候,如果用它装殓遗体,仅仅能够保存20年左右。而由于先期处理技术不很理想,在孙中山逝世仅20多天后便发现遗体皮肤开始变黑。4月5日是清明节,有关人员将孙中山的遗体移出石龛,用楠木棺重新装殓,放回石龛内安置。以后的几年里,战事频仍。情况最紧急的时候,护灵人员曾经转移遗体,暂移至附近的山洞内停放,以避战祸,待危机消除后,又重新运回。经过长达3年的建设,位于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终告竣工。1929年5月,国民政府举行了盛大的“总理奉安大典”,将孙中山遗体运往南京安葬。6月1日,在南京狮子山炮台隆隆的礼炮声中,墓室徐徐封闭。孙中山的丧事至此全部结束。

孙中山为什么葬于南京(孙中山为什么葬在南京)

老家这种答案都有啊,人家是广东人.主要原因是当时蒋介石安葬时请了些专家,他们要奉承蒋介石,因为当时蒋介石要成国民党老大,统一全国也就是说是帝王级人物,那么这么来说孙就是开国皇帝等级了,所以那些专家就处于一方面南京是6朝故都,而且有龙的风水和当时首都所在,人力物力都好搞的情况下建在南京了.还有就是据说当年秦始皇到了南京看了以后惊呼:此地如此风水如此气象吾皇位安稳?!于是派人把此地龙兴气象破坏了,所以从此建都于南京的政府全部都不长命,如孙权拉,朱元璋的孙子叫朱火允文的那个被他伯伯干了的,还有就是蒋介石了.

1912年3月31日,孙中山被迫正式辞去当了91天的临时大总统职务。第二天,约友人胡汉民等人骑马游览南京紫金山。登上南麓,面对一片江南春色,孙中山环顾四周,对朋友们说:“你们看,这里地势比明孝陵还要好,有山有水,气象雄伟,我真不懂当初明太祖为什么不葬在这里!”接着他又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一土,以安置躯壳尔。”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弥留之际又嘱:“保存遗体,葬南京紫金山。”

从而,于1925年4月23日经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议决,以紫金山中茅峰南麓为孙中山墓地选址。这是宋庆龄于4月10日、21日和22日在孙科陪同下三次亲自登临紫金山踏勘后确定的墓址。

中山陵选址南京,而不是广东或别的地方,这一选择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政治进程紧密相连。

这个选择是孙中山本人做出的,并且由来已久。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后,与胡汉民前往紫金山打猎,途中有感于自然形胜,曾提及死后愿意安葬于此。4当然,这还只是一时的戏言。不管怎样,孙中山确实在1912年流露过归葬钟山这个念头。1925年3月11日,也就是临终前一天,孙中山明确对汪精卫提出,「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5这次谈话,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最后选择。

孙中山最终葬于紫金山,与明孝陵这一含义丰富的文化遗存颇有渊源。孙中山与朱元璋这两个人物,客观上有一定相似之处,即推翻少数民族统治,光复汉族政权。而且,包括孙中山和国民党人在内,当时的人主观上也有将孙、朱比而论之的意思。清帝刚刚退位,孙中山就亲率各部将校和数万军士,赴明孝陵举行盛大典礼,声称清廷的覆亡,「实维我高皇帝光复大义,有以牍启后人,成兹鸿业」,「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因而要来恭谒陵墓,「告无罪于我高皇帝」,当面称颂其「驱除光复」之伟勋。6但孙中山毕竟身处与朱元璋不同的时代,因而有着与后者不同的理念和追求。正如吴稚晖在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迁宁成立典礼上指出的,朱元璋只知民族主义,孙中山则在民族主义之外,兼图发展民权、民生两主义。7因此,后来中山陵选址时,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以下简称葬事筹备处8)各位成员,包括孙科、宋庆龄,都强调墓址地点应高于明孝陵,并且「不可使人在更高处建墓」。9结果,建成后的中山陵,墓室高度超过南京历代所有陵墓,比明孝陵还高90多米。10确定中山陵碑石的大小时,也度量过明孝陵神功圣德碑,11因而建成以后的碑石也高于前者。这一切都表明,南京中山陵的建造,与明孝陵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内涵之间,确实有着一定的关联,表达了孙中山和国民党人继承和超越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建构新式国家形态的抱负。

另一方面,孙中山这一选择,也表明他非常看重「南京」这一空间符号在中国现代历史中的象征意义,并且试图通过葬身南京,为身后的国民党和全体国民留下一个关于现代中国的记忆焦点。对于孙中山而言,辛亥革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既是毕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一生最大的遗憾。而南京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始终以护卫民国为己任,努力督率同人,将中国造就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国家。可惜直到他逝世为止,这一理想仍未实现。南京这座城市,他也没有再踏进一步,而永远留在了记忆之中。因此,南京是孙中山生命记忆的凝结、人生意义的象征和未竟期望的寄托;选择葬身南京,等于给后来者留下一个强烈的信号,与他那句著名的政治遗嘱一道,时时提醒他们继续努力,以完成自己生前未竟之功。

对此,孙中山的后继者显然心神领会。国民党人把孙中山的墓址选择,当作新式中央权威的象征,并积极将「南京」这座城市建成为新的政治中心。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随着国民革命迅速挺进到长江下游地区,从1927年4月初起,国民党人即反复鼓吹「南京是总理指定的首都」、总理曾指定南京为「永久国都」。12国民党上海兵工厂政治部的通电指出:「辛亥革命,总理曾定为首都矣。总理逝世,复遗嘱指为基地矣。建都于此,既可占形势之便,亦足增警惕之思,诚莫善于此者。」13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迁宁典礼,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发表演说,重申建都南京是孙中山的主张,「生前早有表示,观其生前不遂死后欲葬于宁即可见一斑。」14一年以后,北伐军占领京津地区,社会上纷纷传言国民政府将迁都北京,国民党控制的舆论于是又反复宣传「南京乃总理指定之首都,无可变更」;蒋介石也在中央军校总理纪念周上说,国都问题没有必要讨论。1928年6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正式议决,将北京改名为北平,15社会上的传言遂逐渐平息。

可见,在墓地选址南京这一点上,孙中山自己和国民党人都赋予了丰富的政治内涵,即纪念与象征,由此奠定了中山陵建筑精神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