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为什么下雪多(烟台为什么下雪多一些)

黑龙江旅游网2570

首先科普一下,以前威海也是属于烟台地区管辖的。烟台、威海地区为什么一到冬天就经常下大雪?按照气象部门的解释,烟台、威海的降雪是“冷流降雪”,这是环渤海区域特有的天气形势,主要是指高空强冷空气经洋面南下时遇到了洋面上的暖湿空气,双方交汇后产生降雪。

烟台为什么下雪多(烟台为什么下雪多一些)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还不太清楚,其实看一下烟台威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明白了。烟台北面临海,蓬莱田横山与辽宁旅顺老铁山之间的连线构成了黄渤海的分界线,而烟台也是中国少有的北面临海的城市,《烟台的海》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可见烟台威海的地理位置是非常特殊的。

相对于陆地来说,海洋是一个热源,冬天刮北风的时候,冷空气经过海面时底部被加热,从而带来了丰富的水汽,而山东半岛中间有丘陵、山脉,对冷空气形成了阻挡、摩擦,在半岛北岸聚集凝结,就形成了局地极强的冷平流降雪。所以,冷空气一来,烟台威海就容易下雪,冷空气如果很强,那就会下大雪、暴雪,烟台威海由此得名“雪窝”。

由于渤海面积有限,山东半岛冷流降雪的成因与美国大湖效应造成的降雪还是有区别的,与日本的豪雪地带相比也小一些。

由于冷涡西部总有新的冷空气补充进来,因此还会造成这里的持续降雪.此外,威海地区的地形、气候条件也对降雪起了决定性作用。

威海、烟台两市几乎在每个冬季都会多雪,由于地处山东半岛北部,两市周围大面积的海洋带来了丰富的水气,山东半岛的丘陵地形起的抬升作用也造成了两市大规模降雪!

其实下不下雪要看,是否有水汽,是否有温度适合,中心气压是否达到。地形上,青岛处于一个凹形港湾,冬季大陆地区大部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它受到海洋影响较多,故气温较高,即使有水汽,也难成雪。

气压上,威海地形较为平坦,对气压影响小,而青岛处于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交界,中心气压不易形成故而降雪少。

烟台北部和威海文登某些区域多降雪,隔三差五还会来几场暴雪,不是银装素裹妖不妖娆的问题,反倒有点雪灾的意思,俗称“雪窝子”。这种天气现象的出现,跟地理位置紧密相关。一是天气预报里动辄提及的西伯利亚寒流,二是海在北水汽大易被寒流裹挟,三是地处丘陵利于阻隔和有效截留降水。不过这几年情况大变,专家们整天叨叨全球变暖,雪量还真他奶奶地的少之又少,这充分证明了专家也有蒙对的时候。今冬多来几场规模以上的雪吧,缓解一下烟威近三年的大旱十分必要

烟威北部沿海,冬季多吹北风,风从海来带来了大量的水汽,烟威南面多山,水汽到了陆地后遇山遭阻,易形成降雪。不过楼上有人说雪灾,缺有些夸大其辞,烟威两地虽多血,但是两地对雪的清理处理能力全国最强,第二两地冬季空气是山东省最好的,与雪的净化不无关系。烟威两地虽经常遇暴雪,但是也没成灾。2018年1月份,文登暴雪,威海已有充分的处理雪的准备和方式。雪后的烟威,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海是蓝色的,大地是白的,树木上挂满了洁白的雪花,再看着海边来回飞动的海鸥,世界如此静谧而美好。欢迎各位冬季来烟威看雪。

烟台威海地处山东半岛的最东面属山地地形且海拔相对较高北临渤海在冬季渤海上空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冷空气携带着渤海上空的暖湿气流继续南下遇到烟台威海等高海拔地区地形缓慢爬升暖湿气流在爬升过程中不断降温直至成雪因此烟台威海及其郊区等地冬季多大雪

第一,烟台、威海是临海城市,海面上的暖湿气流充足。其次,就是地理位置的原因了。看一个整个山东半岛的地形就明白了.烟台和威海,虽然属于华东地区,但是,它离东北地区的辽宁省,特别是大连就近咫尺!所以,烟台和威海入冬后的气候变化应从东北地区.

下大雪天你开车来荣成环海路走一趟,真感觉神奇,斜口岛跨海大桥几百米,桥北雪有10公分厚,桥南就3公分,再往南经过八河港大坝,坝南就刚盖地皮,到石岛就刚感觉有点雪花了,真神奇。

地形和地理位置原因造成,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大多要经过山东半岛,而在半岛又有艾山和牙山等山脉阻挡,这样大量冷湿空气沿山脉自西向东涌向半岛东面,即烟台和威海。这样会使烟台和威海冬季的雪比山东别的地方多。

威海,山东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山东半岛的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和滨海旅游城市。全市下辖2个区、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5799.84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91.09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威海市常住人口为2906548人。

威海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滨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西与山东烟台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3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81千米,海岸线长985.9千米。威海取威震海疆之意,别名威海卫。

威海是中国大陆距离韩国首尔最近的城市、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甲午战争后被列强侵占并回归祖国的“七子”之一。

1984年威海成为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被评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201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3017.79亿元。

2015年入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和2020年分别入选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并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全域“一片红”。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018年1月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2017年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排名第24。2018年10月,威海获评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

2019年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20年10月20日,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我的大学,是在烟台上的,对烟台的雪印象深刻,因为在我老家,这样的大雪并不常见。而在烟台,几乎每一年,都会有几场酣畅淋漓的大雪,同学们打雪仗,堆雪人,玩得可嗨了。我记得同班一个南方的同学,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雪,特别兴奋,竟直接趴在雪地上匍匐前进…

前一阵子,曾到烟台出差,适逢一场大雪,雪后风景很好,不免又勾起当年的美好回忆。我有一个疑问,烟台下雪多,被称为“雪窝子”,为什么呢?得益于如今便利的网络,我找到了答案,现整理成文。

毋庸置疑,这肯定跟地理位置有关系,但具体是怎样一种关系呢?我归纳了一下,无外乎以下三点:海、风、山。

烟台和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黄渤海沿岸,但与全国绝大多数沿海城市又有不同,它们是北向大海,这种地理位置,在我国是很少见的。

我们都知道,水的散热速度要比土石慢,海水的水温在冬季里相对内陆的地表温度要高,保温效果好。所以到了冬天,海水温度是要高于陆地温度的,因此,在两市周边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暖区,温度要高于同纬度的陆地,海水水域还带来了丰富的暖湿气流,为形成丰沛的降水创造了条件。

在冬季,一般是刮北风,确切点说,是西北季风。凛冽寒冷的季风,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上呼啸而来,掠过广阔的渤海海面,长驱南下,直达烟台威海地区。这种干冷气流,在黄渤海海面上空遇到从海面上升的暖湿空气,湿热空气与冷空气结合,冷暖交会,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就会凝结成雪花,形成降雪。这种降雪现象,在气象上就称为“冷流降雪”,是烟台地区常见的一种降雪形式。

冷流降雪,简单来说就是冷空气流经暖海面,所以,它又被称为“大湖效应”。这种现象在美国的五大湖地区也很普遍,在冬季,冷空气经过美国的五大湖水面,冷暖空气交汇,在大湖的下风向地区就常会出现强降雪。

“冷流降雪”,它的形成需要二个条件,一是能够直接受到强冷空气影响,二是需要北部有相对暖和的水面,放眼全国,能同时满足条件的,也就只有环渤海这一带了。一般来说冷空气越强,渤海的海温越高,就越有利于出现强的降雪。与此形成对比的就是,在山东内陆地区,因为冬季缺乏暖湿气流,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横冲直下没有阻挡,也就形不成丰沛降雪了。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山体的影响,山对烟台降雪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

一方面,烟台北部靠着渤海和黄海,没有高山阻挡,保证了从北方而来的冷空气可以直达烟台海岸,假设一下,若是烟台北面有高山挡着,冷流降雪的效果就不会这么明显了。

另一方面,在烟台、威海的南部则横亘着胶东半岛最重要的山体,即昆嵛山。昆嵛山脉南北35公里,东西约50公里,主峰海拔923米,山不算大,山也不算高,但对其北部地区的降雪,已然具备了相当影响力。

当有西北风吹来时,突然升高的地势,阻挡了来自西北方面的干冷气流继续南下,冷暖气流的交会就只能发生在昆嵛山北麓的烟台、威海。于是,这种特殊的地形,对“冷流降雪”效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加持作用。因此“冷流降雪”往往在烟台北部海岸量最大,而且还较为频繁,“雪窝子”由此而来。

下面,结合以上三种原因,回顾总结一下烟台降雪的全过程:

在冬季,形成于西伯利亚地区的寒流,在北风的裹挟下,一路向南。北风穿越广阔的东北平原,一马平川,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山体阻挡,便来到了渤海和黄海。

此刻的渤海黄海海面上,升腾着湿润的空气,这些湿润空气一边上升,一边成云成雾,富含着水汽。北风和水汽相遇,然后继续南下,直达胶东半岛北侧的烟台、威海。

当富含水汽的北风抵达烟威海岸后,受到山体阻挡,被迫抬升,并在抬升过程中凝结成冰晶,并降落地面,形成了降雪。源源不断的雪花,洋洋洒洒飘落在烟台、威海两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