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为什么这么凉快(贵州为什么这么凉爽)

黑龙江旅游网1640

在2006年“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评选中,林城贵阳以“具有夏季特别是最热月平均气温舒适度的优势”荣登榜首。

贵州为什么这么凉快(贵州为什么这么凉爽)

“天然空调城中在,空气可当商品卖”,对于众多来筑城旅游的外地人来说,最为令之惊异的莫过于在这个业已接近北回归线的南方城市盛夏时节竟很少有人持扇纳凉,甚至夏夜睡觉还要盖上一层薄被。与只有数百公里距离的重庆相比,七八月的重庆气温往往高达摄氏38度,而此时贵阳的气温却只有摄氏30度左右。

然而长期以来,贵阳的气候优势并不为人熟知,给外地人的印象莫过于“天无三日晴……”,从过去被外省人嘲讽到如今登顶“中国避暑之都”宝座,并迎来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避暑者,贵阳气候优势的确走过了从“被误会”到“被发现”再到“被热捧”的曲折历程。当然,贵阳夏季气候的舒适度并不是凭空而论,除了每一个到此地的人的切身感受,还有一项“硬指标”科学地支撑着这个结论。

贵阳地处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兼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科学研究显示,当环境气温保持在摄氏18度至24度之间时,人体感觉最舒适。根据贵阳近50年来的气候资料统计,贵阳夏季(6月至8月)平均温度为摄氏23.2度,最高温度在摄氏25-28度之间,最低温度在摄氏17-20度之间,高于摄氏30度的最高温度日数很少。两项指标相比较,贵阳的夏季气温当然是很适宜人的。

贵阳的夏季不仅不热,而且“不干”。贵阳的夏天相对湿度平均值在65%至76%之间,与人体舒适度的空气相对温度范围(45%至70%)十分接近。

从气象科学的角度对过去“天无三日晴”的贬语做新解,就会得出贵阳夏季气候优势的第三个特征--紫外线较弱、夏夜潮湿凉爽。由于滇黔静止锋与孟加拉湾来的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了贵阳地区多年来的多云阴雨天气。其中,多云的天气使紫外线被厚厚的云层阻挡,让林城人“晒不黑、晒不伤”;降水则主要出现在夜间,因此夏夜显得十分凉爽,空气十分清新。俗语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适宜数贵阳”也就是这个道理。

顺面说一句连云港就算了,很晒,很热,冬天还很冷

1、素有“避暑之都”之称的贵阳,每年的夏天气温都是比较凉爽的,因为贵阳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夏季的平均气温只有23.2℃,加上夏季雨水充沛,所以贵阳的夏天很凉快。

2、贵阳是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市中心位于东经106度27分,北纬26度44分附近,海拔高度为1100米左右,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兼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年平均阴天日数为235.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8.3小时,年降雪日数少,平均仅为11.3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宜人的气候是贵阳的骄傲,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之美誉。

六盘水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均温13至14℃,1月均温3至6.3℃,7月均温19.8至22℃。

六盘水境内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

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

六盘水市,是贵州省的6个地级市之一,驻地钟山区。别称中国凉都。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

扩展资料

六盘水“煤都”何以变“凉都”(美丽中国)

六盘水过去以“煤都”著称,那种黑乎乎的颜色,深深地留在人们脑海之中。可如今,走进明湖湿地公园、牂牁湖景区、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等一处处风景优美之地,便会对这座城市产生全新的印象。

实际上,六盘水清凉舒适的气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如同磁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纷至沓来。

1、“煤都”华丽变身

正值全国多地高温之时,从炙热的北京来到六盘水,顿感清凉舒爽。一场初秋的雨水恰似甘露,滋润了久旱的大地。大家立刻换上秋装来抵御这爽爽的寒意。

当地人介绍说,六盘水没有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在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19.7℃,全年凉爽、舒适天数达200余天。

2005年,六盘水市以“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点,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成为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命名的城市,是名副其实的消夏胜地、避暑天堂。

在六盘水拥有“凉都”片名之前,“煤都”一直都是当地的“标签”。六盘水作为贵州乃至西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是全国63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工业经济占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多年来,六盘水一直奉行着“吃煤饭、念煤经”的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催促着“煤都”必须探索一条重视生态环境的转型之路。

环境,曾是六盘水的短板。前些年来六盘水采访,不能穿白色衣服,不到一天时间,一定会变黑。

经过几年来的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六盘水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9%,市区空气优良率高达100%。

全市累计投入249亿元,对交通、绿化、灯饰、水系,星级酒店、文体设施、城市管网、公共厕所、公交站点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建设改造,终于实现了从“傻大黑粗”的资源型城市向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转型。

今天的六盘水,整座城市都像景点,是一个“山在树中、树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大公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