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种说法。
1、是因为古时趵突泉喷泉之水高达数丈,几次立碑都被冲倒了,于是明朝时济南府请山东巡抚胡缵宗书写立碑,因为胡巡抚是甘肃天水之人,又是山东大吏,想以他之笔,标趵突泉之名,并压住这汹涌不息的趵突泉水。
胡擅书大楷,字写成后,济南石匠选上好石材刻碑。端午这天,知府官吏把刻有“趵突泉”的石碑竖立在趵突泉源头。不久却发现,“突”字上的两点被腾空的泉水冲走了,都说冲到大明湖去了,其中一点留在了“明”上。这也是为什么趵突泉石碑上的“突”字少了两点。
2、“大明湖”三字是从清嘉庆大明湖碑上拓下来的,碑则为嘉庆书法家登州人于书佃创作,这“目月”组成的明是帖写的写法,并不是错字,使用哪种写法是书家的创作自由。在书法艺术中,为了字体结构平衡或者美感,经常会有加笔和减笔的情况。
3、清朝书法家为了避讳明朝的“明”而多写了一笔,尤其是在“大”字之后,否则写“大明”有可能遭到文字狱,而趵突泉的“突”字则可能是书法家的艺术需要。
据说,“明”字也是诸多碑文上出现次数最多的“错字”。比如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保护碑,上面的“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
成都武侯祠内也有块匾额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就写成了“眀”。也有人认为,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明良千古”就是这个用意。
扩展资料:
大明湖的异常奇物
“蛇不见,蛙不鸣”说的是在大明湖周围见不到水蛇,也听不到青蛙鸣叫。按照自然界特点,有水的地方就有水蛇,有青蛙就有叫声,而大明湖没有水蛇,有青蛙却听不到蛙声。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护城河里呱呱直叫的青蛙放到大明湖里,立刻就不叫了,把原来在大明湖不会叫的青蛙放到护城河,到了一定时期就会呱呱直叫。大明湖“蛇不见,蛙不鸣”的现象也被记载在《历城县志》中,而且已被列为我国四大自然生态之谜之一。
在新疆,有一个非常神秘的湖泊,那就是拉昂错。这个湖又被成为“鬼湖”,藏语的意思就是“有毒的黑湖”。那么,这个湖为什么被称为“鬼湖”呢?
1、这个湖的水人畜都不能饮用。
拉昂错湖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在4574米高的海拔上,它仅仅与圣湖有一路之隔,但就因为湖水微咸,所以这里的湖水人畜都不能饮用。白天的拉昂错湖,风景优美,湖水蓝得让人心醉,你很难想像,它与相邻的圣湖里的水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圣湖里的水清冽甘甜,但是拉昂错湖里的水非常的苦涩,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与圣湖相对的它被称为了鬼湖。
2、拉昂错被称为鬼湖是因为与圣湖相对。
原本鬼湖与圣湖是一体的,但是后来因为气候的变化,是湖泊的水面下降,这才由一条狭长的山丘把它们分开。慢慢的,由于鬼湖的水质问题,导致拉昂错周围没有植物,没有动物,所见之处都没有生机的样子。尤其是到了晚上的拉昂错,那一湖没有波澜的黑色,更是让当地人认为,拉昂错代表了暗,而旁边的圣湖代表着光,它们之间是相互连通的,所以才被成为是鬼湖。
不管传说怎么样,拉昂错湖的美景是不容错过的,大自然赋予它这样的美景,就代表这它存在的意义。而且曾经有专家考证,吉乌村所在的河谷地带就是圣湖和鬼湖的河道,在雨水充沛的季节里,两个湖还是有可能连为一体的。所以,虽然拉昂错被称为鬼湖,但是它与圣湖一直生存在雪山下,相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人们也对它有着很崇高的精神寄托,它和圣湖一样,是当地人不可言说神圣的存在。
西藏的湖泊最后都是"错"字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藏语的发音和汉语的发音系统不同。在藏语中,"湖"的发音常常用"错"来表示,因此很多西藏的湖泊在翻译成汉语时,就使用了"错"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
例如,纳木错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天湖",但在汉语中,它被称为"纳木错",其中的"错"就是源自藏语的发音。同样的,色林错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黑色的湖",但在汉语中,它被称为"色林错",其中的"错"也是源自藏语的发音。
总的来说,西藏湖泊的命名是基于藏语的语言系统,而在翻译成汉语时,由于两种语言的发音不同,所以很多湖泊的名称在汉语中以"错"字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