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为什么(春秋为什么以鲁国纪年)

黑龙江旅游网2880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被叫做春秋,主要就是来自于孔圣人整理的《春秋》。

春秋 为什么(春秋为什么以鲁国纪年)

春秋就是被儒家奉为经典的那部书,而春秋时期的春秋和这本书其实有深的关系,他是由鲁国史官所编写的,记载的就是各个国家发生的重大事情,我们都知道这部书的目录其实是按照年季月日所编写,然后每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会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所记录,所以这部书简单的称呼起来其实就叫《春秋》,然后孔子把这部书整理修改了之后,就变成了儒家的经典,而春秋战国也是我们历史上非常璀璨的一段时期,里面发生了非常多有趣的事情,所以他就直接把这段时期叫做春秋,以此来表示这段时期的大事件很多。

春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并不是占据了很长的时间,但是300年也不短了,但是这个时期的周天子已经不负以前的威风,一直都处于名存实亡的位子上面,早就没有了西周那个时候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霸气,春秋时期就是诸侯分裂割据的一个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层出不穷,百家争鸣,最出名的就是我们所知的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可以说是大放异彩。

而周天子就是沦为了一个吉祥物,这些霸主就动不动的拿着周天子的名誉去攻打其他国,在春秋时期,周天子起码还能沦为别人攻打其他国的借口,但是到了战国,真的就是什么都不算了。

春秋意味着春和秋两种概念,西周是当时最权威的朝代,并且十分注重祭祀礼仪,尤其是对天地和社稷的祭祀,而祭祀的时间就选择了一年之中的春季,因为4月是播种的季节,而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所以说周朝就严格的制定了关于分封的要求。要求各路诸侯天子觐见周天王的时候,就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

因为秋季是每年的开始,各路的诸侯可以向周天子上报这一年发生的利弊,并且针对问题提出改善,并且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就象征着全新的开始,秋季则是硕果累累的时候,各位诸侯在这个时候觐见周天子就可以有充足的食物向周王朝贡。

春秋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合称。“三家分晋”就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很多人奇怪,为什么那一段历史叫“春秋”呢,其实这与历史上著作《春秋》有必然的联系。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得名,来自于两本书《春秋》《战国策》。

春秋时期,在中华大地的诸侯国有140多个,其中国力比较强大,影响力比较大就只有齐国、晋国、楚国、秦国、鲁国这五个国家。鲁国是儒家孔圣人的出生地,也是文人聚集的地方。在史书《春秋》这一本书中,就是鲁国的史官执笔记录下鲁国200多年的历史,之后由孔子本人亲自修订。

为什么史学著作《春秋》能够与历史上大分裂时期的“春秋”画上相等号的呢?虽然在春秋那一段历史战乱纷争,有很多诸侯国,只不过只有鲁国这一段历史被完整记载下来。由于鲁国的史书《春秋》记载就是鲁隐公到鲁哀公这一段长达长达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这一段历史与长达三百多年的“春秋”诸侯国林立的时间正好重合。因此,人们就用“春秋”指那一段历史时期,也就成为我们说的东周时候的“春秋”那一段历史。

此外,那一段历史叫“春秋”,也是与青铜器有关。青铜器是西周时候的文化载体,当时大规模祭祀活动都需要青铜器。西周时候人们常常在辛勤耕耘的春节或者丰收的秋季来举办祭祀仪式。

当时诸侯国的国君为了求得风调雨顺,经常在春秋时节举办祭祀活动。而且,春秋时候也是在东周时期,虽然周天子势力衰微,但诸侯国君还是认可周天子的存在。东周时候也是沿袭西周的分封制,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就定期在春秋两季觐见天子。在觐见天子的时候,国君主要讲述自己国家在过去一年经历的大大小小事件,以及还有许多没解决的问题,已寻求周天子的帮助。同时国君也携带自己国家的物资向周天子朝贡。

无论是古人重视的祭祀是在春秋两季,还是国君觐见朝拜时间在一年的春秋两季,可以看到春秋对古人的特殊意义。所以,把那一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也是对“春秋”这个词的喜爱。

战国之所以叫战国,是因为西汉时刘向汇编这本史书时,给它起的名字就叫《战国策》。有些人也说,孔子《春秋》历史书记载的历史叫春秋,也蕴含古人的智慧。由于春天要耕作,秋天要秋收。所以,春秋是象征和平的。现在,小编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现在,春秋说法的历史就讲到这里了,你们更倾向于哪种说法呢?欢迎留言与讨论。

孔子编写的《春秋》叫春秋,不叫冬夏的原因:因为在我国上古时代,春天和秋天是诸侯朝聘皇室的时间,也是各诸侯王之间特使来往、会盟等活动的关键时间,许多关键的政治活动都是发生在春秋季节。经济方面:古时候,中国是一个农作我国,最主要的经济活动自然发生在春秋时节的农作了,春种秋收嘛。因此用最能代表当时政治经济活动的时节来代表全年,就有根有据了。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道的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纪录,简要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名叫“春秋”。春秋这二次针对古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时节,由于春天开始栽种,秋季开始收获果实,因此相对于冬夏,古人更改,是春秋,因此也有“打春”一说,便是春分的俗称,这一天要格外重视,代表着对大地回春尊敬。

因此可见的,春季针对古人的重要性。而秋天是丰收的,假如说春天是尊敬,那么秋季总是激动和喜悦,这是对一年劳动所得的收益,因此,孟子以春秋为历史名字,也不奇怪。《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年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大事。

因为它所记历史故事的起始时代,大致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阶段非常,因此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做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字。为了叙述便捷,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770年(周平王年间)周平王东迁西周开始的一年,止乎公元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东汉前夜,一共295年。

我国儒家文化的创办人孟子以前编了一部记述当时鲁国历史的史籍《春秋》,而这部史籍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战国时期大体相当,因此后代就把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大部分是西周的上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