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烈庙,也就是为纪念刘备而修建的庙宇。这座庙宇与成都的武侯祠是合在一起的。相对来说,人们更喜欢把“汉昭烈庙”叫作“武侯祠”。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今,刘备的庙都只有一个,历朝历代都是由朝廷出面修建的,符合正统。而成都的武侯祠却不止修建一次,也不止一个。有官府修的,也有民间修的。刘备庙也好,武侯祠也罢,自开始的他们分别的庙宇起(后来合在了一起也是一样),都是屡毁屡建,屡建屡毁。
在成都,直到明朝初年,其他地方的武侯祠都已经毁损了,只有紧邻刘备庙的一座还香火鼎盛。而当时,香火鼎盛的也只是武侯祠,刘备庙却冷冷清清。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蜀王朱椿认为不合礼制,有臣下欺主的嫌疑,于是下令重修刘备庙。按他的意愿,废武侯祠,在刘备庙内增加了一个祭祀诸葛亮的祠堂。并根据刘备死后的庙号,定名为“汉昭烈庙。”明朝末年,刘备庙再一次毁于战火。清康熙十一年,在地方官宋可发等人的主持下,在昭列庙废墟上重修庙宇时,仍沿袭明代君臣合祀的格局,只是在布局上作了调整,奠定了今天武侯祠的规模。并定名为“武侯祠”。清乾隆十一年,四川布政史周琬对历史上昭烈庙和武侯祠的兴废做了一番考证,认为清初重建的武侯祠本是在刘备庙的旧址,不应喧宾夺主,于是将武侯祠大门匾额换成了“汉昭烈庙”,庙内的诸葛亮殿改称武侯祠,这个折衷方案一直保持到今天,但自明朝初年武侯祠和刘备庙合并开始,当地群众一直以为刘备庙合并到了武侯祠,即我谓“观者不察,遂以武侯庙先主耳”。故仍称合并后的昭烈庙为武侯祠。清初重建后的昭烈庙就依民间习惯上的称呼正式定名为“武侯祠”的。周琬的这一次改匾,把武侯祠又改成了“汉昭烈庙”,但“蜀人之口习武侯,而不复以昭烈”。就是说,匾额可以改,但老百姓的嘴却改不过来了。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决定采用民间认可的“武侯祠”这一名称为正式名称。也就是说,在称呼上,对此统一为“武侯祠”,但“汉昭列庙”这一块匾额因为是文物,也不能再改了,就那样置于庙祠大门之上。
这便是武侯祠名称错位的全部过程了。
“正门匾额上明明写着‘汉昭烈庙’四个大字,为什么人们要称它为武侯祠……”前日,“成都故事百家谈”第七期在市群众艺术馆开讲,抑扬顿挫间,三国蜀汉文化研究专家梅铮铮向大家讲述了千古武侯祠的历史传奇。据悉,从本月起,成都故事百家谈将陆续推出“人文成都”系列。
“武侯祠,是当成(汉)皇帝李雄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可武侯祠的大门上写的却是‘汉昭烈庙’。昭烈是刘备的谥号,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诸葛亮死后不久,成都出现了好几处祠庙,南郊武侯祠是最著名的一座。南郊武侯祠在刘备的陵墓惠陵及祠庙的西边。明初,蜀献王见惠陵冷冷清清,而武侯祠游人如织,醋意大发,以“君臣宜一体”为由,将武侯祠废掉,把诸葛亮的雕像搬进了昭烈庙。后来,明末的一场战火毁掉了这座庙。清康熙十一年重建时,主持者顺从民意,在庙中修筑了前后两殿,前殿祀刘备,后殿祀诸葛亮,这格局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最早是只有刘备墓的,也就是汉昭烈庙。后来四川人民实在是灰常怀念诸葛亮,所以就在汉昭烈庙旁边修了武侯祠,来纪念诸葛亮。
但是,后来慢慢的,官员们发现逢年过节,老百姓只去武侯祠祭拜,而旁边的刘备墓就很冷清,轻君重臣,这就很不符合封建礼数了。
皇帝们当然不希望这种违反儒家思想和统治的情绪在老百姓中蔓延,所以在后来重建时就把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而且修得用心良苦啊,因为进门首先是汉昭烈庙,再进去才是武侯祠。这样一来,要拜诸葛亮,就要先拜刘备。
刘备殿的结构设计
刘备殿坐落在一进院的北面,与东、西两侧的文臣武将廊和南边的二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刘备殿为传统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架。
前檐柱上撑弓,雕有彩绘敷金的祥兽图案,制作精巧。二门上方悬匾大书“明良千古”四个大字,由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撰写。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
大殿正中刘备的塑像,刘备高大坐像,整个庙宇中这尊像最为高大。坐像高3米,全身贴金,冠冕九旒,双手执圭。左右侍者,一捧传国玉玺、一捧尚方宝剑。塑像前牌位上写着刘备的谥号“汉昭烈皇帝”,充分体现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