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为什么会冻伤(登山为啥)

黑龙江旅游网2050

冻伤的破坏由两方面造成,一是体液结冰破坏细胞,二是冻伤的组织阻碍局部血液循环造成血液瘀积,最终导致大范围组织坏死。登山或野外活动中的冻伤多是在不注意时发生的。发生冻伤的地方经常由于血管遇冷收缩,血液循环不畅而产生麻木感。有经验的人会有意识地活动脚趾手指,手脚有麻木感后立刻采取措施让麻木的肢体暖和过来,在必要时可以把手脚放在自己和同伴的怀里。缺氧会使身体代谢率降低,确水会使血液变稠,这两个因速都会使冻伤更容易发生。暴露皮肤的冻伤在有风时可以在不到一分钟内发生,刚冻伤的组织是白色(缺血)或紫红(瘀血)发硬的。同伴件要经常相互检查。严重冻伤发生后的处理是(如果没有再冻伤的可能)用40C到43C的温热水浸泡冻伤肢体来解冻。恢复冻伤部位的血液循环是救治的第一目标。轻微冻伤可以用把手脚放在温暖的内衣里来处理。如果开始觉出疼了就是好迹象。注意解冻后的组织很敏感脆弱,解冻后的组织发生再冻伤比刚开始就不解冻造成的伤害还大,所以如果伤员需要用冻伤的脚走下去或冻伤的部位在撤离时可能还会冻上,那就先不要解冻。服用阿斯匹林可以帮助稀释血液促进循环。急救完成后在看有经验的医生前的问题主要是防止感染。口服抗生素由于血液循环不畅不易到达伤口。严重冻伤后的许多组织不会在长回来,在没有良好供血的情况下组织再生很困难,为防止冻伤部分对机体其他部分的破坏,医生经常只能推荐切除和截肢。

登山为什么会冻伤(登山为啥)

面对冻伤,先别惊慌;有序救援,重返健康。

在登山中,你可能会遭遇大风、酷寒、缺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身体可能会冻得失去知觉,当你摘下手套时可能发现手指发黑,这时你很可能遇了登山常见伤痛――冻伤。

冻伤是人体长时间处于低温中发生的身体损伤,冻伤对肢体造成的伤害不亚于烧伤。

冻伤最容易发生的部分是肢体的末端,比如手指、脚趾、鼻尖等部位。在低温环境下,这些部位处于血液循环的末端,也最容易遭受伤害。

当你感到寒冷时,身体会自动缩减肢端的血液供应。(来源:《登山进阶》,[美]马克休斯顿&凯茜柯思丽)

冻伤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最初可能很轻微,但你放任不管它就会逐渐加重。

冻伤最初是皮肤呈现红色并伴随刺痒感,进一步冻伤会变白且麻木。如果情况继续恶化,患处会变干发硬,最终变成坏死的黑色,不加处理就会造成肢体坏死或者造成永久伤痕。

冻伤需要赶快处理,也需要专业的处理方法,在将患者送到医院之前,你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做,为进一步的治疗争取时间。

冻伤处理第1步:撤离

下撤是冻伤救助的当务之急。冻伤都发生在天气恶劣的低温环境,撤离到稳定的温暖环境是处理的第一步。

快速下撤――下撤是救援的关键。撤离的要求是抵达房屋、大本营等稳定温暖的环境。如果没有及时下撤,患处在恶劣环境中会继续恶化,氧气含量降低也会加深冻伤程度。

保护冻伤部位不受到进一步损伤,尽快下撤。(来源:《登山进阶》,[美]马克休斯顿&凯茜柯思丽)

避免二次冻伤――一定要下撤到安稳的环境再继续处理。

如果某个队员的一只脚被冻伤,应该继续让它保持被冻住的状态,因为一旦解冻,伤者就无法行走。(来源:《登山圣经》,美国登山协会著)

否则,患处会出现“二次冻伤”,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如果身体某个部分在解冻之后又被冻住,那么坏死的组织层可能会扩散到再度冻住的那一层上。(来源:《登山圣经》,美国登山协会著)

当你下撤到足够温暖的环境,就可以准备进行冻伤处理了。

处理第2步:服用止疼药

当你下撤到安全地带后,就可以开始冻伤处理,该过程会伴随剧烈的疼痛,因此你可以考虑服用止疼药减轻即将到来的疼痛。

处理会有剧痛――在营地进行冻伤处理时,随着知觉的恢复,被压抑的剧痛也会伴随而来。所以提前服药可以避免一些痛苦。

止疼药――在到达营地后,进行处理之前,可以服用一些布洛芬或者阿司匹林作为止疼药。

如果伤者对布洛芬或阿司匹林不会过敏,可以服用这些药物。(来源:《登山圣经》,美国登山协会著)

服药之后,冻伤处理的第三步是最为关键的,那便是进行复温。

最关键步骤:复温

复温是冻伤救援最重要的一步,关系到救治成败。如果伤者下山即可到达医院,复温应该由医生进行,如果条件有限,那就应该转移到大本营后对伤者进行复温。

水温判断――复温时,水温的把控极为重要,最好是采用温度计,将水温控制在40-42摄氏度。若没有温度计,也可以由队友先测试水温:

判断水温的标准是手浸入其中会感到热,但是可以忍受。(来源:《登山手册》作者:克雷格康纳利)

复温方法――水准备好之后,让患者躺下,将患处浸泡在41左右的温水中。浸泡时,患者尝试活动手指脚趾及其它冻伤部位。之所以采用温水,是因为水的传热较为恒定。

将患处浸泡在40-42摄氏度的温水中。让患者躺下来,把冻伤部位抬高。(来源:《登山圣经》,美国登山协会著)

水温控制在40-42摄氏度,切不可更高。(来源:《登山圣经》,美国登山协会著)

错误复温方法――复温只能采用温水,由于人在冻伤情况下没有知觉,如果采用高温沸水或者火烤等办法恢复温度,冻伤部位会受到更大伤害。

火烤是最容易想到的复温方法,但这种方法属于在加重伤情。

严禁火烤,以免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坏死。(来源:《高原地区冻伤32例救治体会》,付永亮等著,载于《人民军医》2001年44卷9期)

水温也会影响救援成败,水温控制在40-42摄氏度是1937年起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数据结果。如果采用高温沸水,效果会适得其反。

1947年富尔曼(Fuhrman)和克里斯蒙(Crismn)以动物实验成功地再次证明42温水快速融化复温,对实验性冻伤有良好效果。其后又有许多实验和临床材料支持温水快速复温的效用。(来源:《局部冻伤的急救与治疗》,作者姜在福等,载于《人民军医》,1980年第3期)

“摩擦生热”的道理深入人心,也符合日常经验,但在冻伤救援中,也不要使用雪搓、手搓的方法施救。首先,这样产生的热量是极低的,其次还会伤害已冻结的脆弱组织。

复温效果判断――复温的时间约为20分钟,效果以皮肤颜色转换为准。

浸泡至冻区组织软化,皮肤颜色转化为潮红为止,时间约20-30分钟。(来源:《MEBO治疗中、重度冻伤41例临床体会》,黄耀斌等著,载于《中国烧伤创伤杂志》,2005年)

复温是失温救援的关键,也是化险为夷的步骤。当皮肤开始复苏时,会伴随剧烈的疼痛,同时也会有水泡出现,此时,要谨慎对待这些水泡。

水泡的出现往往会伴随一定的知觉恢复,是复温的一种标志,它们的出现代表的是伤患处恢复的开始,面对这些水泡,不必过分惊慌,正确处理即可。

回温的过程中,伤者的皮肤表面往往会出现水泡。(来源:《登山圣经》,美国登山协会著)

避免挑破水泡――针对水泡,不用擅自将其刺破,简单消毒处理后留给医院医生去处理。水泡是冻结结晶的真皮组织,如果自行挑破很容易发生感染。

复温之后的患者,伤处会出现水泡,或者皮肤恢复血色。这是并不代表了救援结束,复温后的皮肤非常容易感染,还需要送到医院进一步就医。

最后一步:尽快送医

在进行关键的复温之后,更重要的是尽早送医处理。接下来患者需要在无菌环境下消除水泡,并且对伤处进行消炎处理。

在送医途中,随时保持冻伤部位的清洁干燥,使用无菌绷带包扎冻伤部位,同时服用抗菌抗炎药物。伤后保暖使用宽松织物,避免摩擦皮肤。

水泡应该用消毒剂轻轻洗净后,再用消毒敷布盖住。(来源:《登山圣经》,美国登山协会著)

撤离,服药,复温,送医,遭遇冻伤之后保持冷静,有序处理,便可转危为安。

写在最后

冻伤是一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伤痛,复温是救援最为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步骤。冻伤处理,遵循以下步骤:

下撤温暖安全地,二次冻伤不可取。

提前服药止疼痛,复温剧痛有准备。

温水浸泡缓复温,沸水火烤留遗恨。

及时送医莫惊慌,伤愈复出返山野。

冻伤是寒冷中的插曲,也极有可能治愈,不留伤痛,重返山野。

血液不容易到达,容易失温。

冻伤是攀登者在攀登过程中如果某个肢体部位过度暴露于低温下,低温导致血管和组织冻结、组织水肿、水泡、局部缺血及组织坏死。

冻伤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低温潮湿所引起的冻疮、战壕足和浸泡足,另一种是由冰点以下低温所引起的冻结性冻伤,包括局部冻伤、冻僵和冻亡。外界气温低于-30℃时,仅需数分钟即可造成组织冻结。皮肤出现冰冻的空气温度为-15℃。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如果将攀登的山比较高或者平时较少参加攀登运动,那么在登山之前利用10—20分钟做一些肌肉伸展运动,尽量放松全身肌肉,这样攀登时会觉得轻松许多。

向上攀登时,在每一步中都有意增添一些弹跳动作,省力。

登山时不要总往高处看,尤其是登山之初,因为双腿还没有习惯攀登动作,往上看往往使人产生一种疲惫感。一般说向上攀登时,目光保留在自己前方三五米处最好。如果山路比较陡峭,则可作Z字形攀登,这样比较省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山运动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爱爬山的驴友你们的膝盖闹意见了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