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索额图简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索额图的简介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索额图的简介
索额图(1636?-1703)
索额图,姓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出生年代推算当在崇德元年(1636)前后,生于盛京(沈阳)。他生活在满族贵族夺取全国政权,进而统一全国的时期,即为满族从马上得天下,转变为统治天下的时代。
索额图先世原隶哈达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努尔哈赤灭哈达,他的祖父硕色、叔祖希福携带家口归附。努尔哈赤获悉硕色、希福兼通满、蒙、汉文字,命同值文馆,赐号“巴克什”,并屡次遣使蒙古诸部。崇德元年,希福任内弘文院大学士,进二等甲喇章京,顺治九年(1652)十一月卒,赠太保,谥文简。索额图之父索尼在天命年间(1616—1626)为一等侍卫,其后屡立战功。天聪五年(1631)升任吏部启心郎。崇德八年(1643),晋升为三等甲喇章京。皇太极病逝,他以拥立皇子福临继位,成为维护八旗内部稳定局面的重要人物。顺治八年(1651),累进为世袭一等伯,擢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顺治帝曾褒奖他“克尽忠义,以定国乱,诚为荩臣。”①顺治十八年,福临病逝,新君玄烨即位。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同为辅政大臣,又授世袭一等公。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去世,谥文忠。索尼的长子噶布喇曾任领侍卫内大臣,康熙四年,太皇太后挑其第二个女儿,册立为皇后。十三年,皇后生皇二子允礽后不久便去世,谥称孝诚仁皇后。次年,允礽被立为皇太子。索尼的第五子心裕“尚公主,遭遇之隆,古今罕觏”①,先袭一等伯,后又世袭一等公,官至领侍卫内大臣。六子法保袭一等公。索额图乃索尼第二子,他正是以其皇亲国戚的特殊地位而跻身于朝廷。
索额图初为侍卫,康熙七年,任吏部右侍郎。康熙八年五月,辞去侍郎职务,任一等侍卫。当时,身为四辅臣之一的鳌拜,广植党羽,“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下”②,把他的心腹之人安插在内三院和各部院担任要职,随意罢免他不中意的大臣。鳌拜的专权跋扈,引起康熙帝的强烈愤怒,索额图也十分不满。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帝“以弈棋故,召索相国额图入谋画”③,采取突袭的方式,逮捕鳌拜,惩其党羽,康熙帝始得真正主持朝政。八月,索额图升任国史院大学士。九年恢复内阁制,索额图改为保和殿大学士,一直到十九年八月离任。在这十年中,他成为朝廷里最有权势的大臣,在平定“三藩之乱”,稳定全国动荡的局面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帝南巡到德州,皇太子得病,召索额图至德州侍疾。留居月余,皇太子病愈,一起回北京。这次康熙帝突然召索额图到德州的原因,表面上是令探视皇太子,其真实含意并非如此。索额图为皇太子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叔父,太子与索额图关系又很密切。后来康熙帝逐渐对太子行事不满,索额图也被牵连在内。先是,康熙三十九年即有人告发索额图,康熙帝没有处置②。倾陷索额图的人,首先令人注目的是高士奇。高士奇家道贫困,但长于诗文书法,被推荐给索额图。索额图常以“椒房之亲,且又世贵,侍士大夫向不以礼,况高是其家奴狎友,其召之幕下也,颐指气使,以奴视之”。以后高士奇被康熙帝破格提拔,高官显贵,但见索额图时,“犹长跪启事,不令其坐。且家人尚称为高相公,索则直斥其名,有不如意处,则跪之于庭,而丑诋之”。索额图有时还“切齿大骂,辱及父母妻子”。为此,高士奇怀恨在心,“遂顿忘旧恩,而思剚刃于其腹中”①。康熙四十二年,高士奇随驾北上,这时他已背叛索额图,投靠明珠。明珠与索额图“权势相侔,互相仇轧”②。康熙帝回京后,于四十二年(1703)将索额图处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曾对大臣们列举了皇太子的“种种恶端”,又说:“从前索额图助伊(皇太子)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允礽(皇太子)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③据礼亲王昭梿说:索额图在狱中时,曾有“客潜入狱馈饮食,及公伏法,客料理丧殓事毕,痛哭而去,不知所终”④。索额图的同党多被杀,被拘禁、被流放;同祖子孙都被革职,其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被处死。康熙帝对索额图一生所参与的重要军政大事,除与沙俄在尼布楚的谈判外,全面给予否定,并说“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⑤。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极不公正的评价。
清代权臣索额图生平简介
索额图***1636年-1703年***,赫舍里氏,清代康熙年间权臣,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索尼第三子,孝诚仁皇后叔父,世袭一等公。康熙中期,代表满清朝廷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征谋反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索额图简介
索额图是康熙时期的重臣,是满人,索尼的儿子,一直以来深受恩宠,直到后来,索额图因为参与太子之争被康熙处死。
索额图是索尼的第三子,他生活在康熙年间,此时正是满洲人,从得天下到坐天下的时代,在这期间索额图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康熙初期的时候,鳌拜专政,党羽遍及朝廷各处,康熙心有不满于是召见索额图进宫相商,突袭鳌拜,将其拿下,康熙才能够真正的君临天下。所以索额图深受康熙帝的器重,连连升官,成为了朝廷里最有权势的大臣。
在三藩叛乱的时候,索额图积极出谋划策,很多建议都被康熙采纳,付诸行动,这对于平定三藩有着积极的意义。索额图在平定三藩换国家一个太平的过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不仅如此索额图对于儒家文化非常向往,研究的相当深入,帮助康熙建立起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索额图的权势日重,上朝时候索额图上奏提出的建议大多都会被采纳。
索额图不只是在对内的国家***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对外上,索额图还代表清朝签订了《尼布楚条约》,面对沙俄***的入侵,清军大举反击,在谈判桌上索额图也是据理力争,虽然最后没能收回茂明安游牧地,但是却巩固了边防,打击了沙俄的进一步入侵,保护了边境百姓。不止如此,索额图还跟随大军出征讨伐葛尔丹,立下了不小的战功。
在1703年,索额图因为参与立储之事,被康熙监禁,最后活活饿死,英明一世最后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惜啊。
索额图是忠臣吗
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朝代,也有太多的历史名人,后世们将他们以忠奸进行划分,忠者流芳百世,受世人的膜拜和景仰,奸者则遗臭万年,死后都不得安宁。
那么忠、奸含义是什么?我们又是如何对忠奸进行判断和划分的呢?
古代的造字学问是广博的,忠,拆开来看,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代表了一个人的心要摆在正中间,不偏不倚,这样就可以称为是一个忠,如果将心摆歪,那么心中必定是有私我小利的,这样的便不能称之为忠了。
那再来看看奸,先看右边的一个干字,干在古代表示兵器,而加上了左边的一个女字,便可以解释为用武器对付女子,代表一个人的内心阴暗,做出常人不会做的事情,是宵小之徒。
那如果套入上述标准,索额图是忠是奸呢?感觉好像非忠非奸了,是不是?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纯粹的忠或者说是纯粹的奸,只是看哪一方面占据更多而已。
索额图作为臣子来说,他的前半生可以用忠来概括,他辅助康熙帝除去了鳌拜,让康熙帝掌握了事权,并在平定三藩事件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对自己的侄女也是当朝的皇后恪尽作为叔父、作为臣子的本分,在侄女死后,尽心辅助年幼的太子。
索额图的后半生,却变了味,成了奸臣,他敛刮民众之财,只为满足自己的私人利益,他唆使太子篡国,让太子背上大不孝之名,只为满足自己和索氏一族的私欲,这早已偏离正轨。
对于索额图的评断,没有绝对,见仁见智而已。
索额图怎么死的
索额图之死,可说是自寻死路。他出生在贵族世家,出身显贵,其父索尼对清朝、对皇权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自己上位的同时顺带着将儿子和孙女一起送上了权利之路,可说但凡索额图明智一些,都不会落得被皇帝幽禁致死的下场。
那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惹怒了康熙,非要将其置于死地才能一解心中怨愤呢?
我们直接略过索额图的前期功绩,从他的后半生转折点来谈谈,何谓他的后半生转折点,我们假定以遇到明珠为这个时间节点。
遇到明珠,是索额图难以逃开的命运,可以说明珠只是一个代名词,一个符号而已,作为康熙,作为君主,他不可能容忍一方势力独大,因为会陷皇权于危机,他必须找出势均力敌的两方势力,并加以制衡运用,这样才是康熙理想化的治国之道,所以就算没有明珠,也会有另一个权臣的冉冉升起。
但是,对于索额图,他并没有站在领导的角度去发现这个问题,并妥善的处理这个问题,他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他觉得领导已不再完全信赖于他,领导有将他打入冷宫的迹象,那我该怎么办,我要想什么办法才能稳固自己的权势,不让它被他人所夺取,其实在这点未雨绸缪上,索额图已经做了很多前期工作,包括他的收养女并转送给太子,养谋臣以供己用,敛财物以便打点,这些都是后话,有机会再展开来说。
因为贪恋权势,他急切需要太子上位来巩固自己的权势,他败就在败在心太急,所以最终也没吃到热豆腐,反而沾了一身腥,害了自己的性命。
清朝索额图,索尼简介
清朝索额图,索尼简介
索额图:清康熙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赫舍里氏。辅政大臣索尼之子,康熙皇后叔父。初任侍卫。康熙八年(1669)至四十年,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是康熙朝的“辅弼重臣”,曾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康熙帝继位之初,鳌拜擅权,索额图辅佐计擒鳌拜,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故深受信任。康熙二十七年,索额图被任为钦差大臣,率领清朝使团前往色楞格斯克,与俄方代表会谈两国边界问题。但由于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道路被阻,不得不半途折回。次年,俄国提议以尼布楚为谈判地点,索额图仍为谈判使团首席代表,率使团至尼布楚与俄方代表戈洛文谈判。在谈判中,索额图阐明黑龙江流域属于中国的原委,义正词严地驳斥俄方提出以黑龙江或雅克萨为界的无理要求。双方终于在对等谈判的基础上签订了第一个中俄条约——《尼布楚条约》,确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至海为中俄东段边界。索额图先后两次参加平定准噶尔之役。康熙四十年以年老休致。后在清朝宫廷斗争中依附皇太子胤礽。四十二年,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的罪名交宗人府拘禁,不久死于禁所。
索尼(1601年——1667年),满洲正黄旗人,因为通满、汉、蒙文字,亦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办事。由头等侍卫受吏部启心郎,3年考绩合格,绩优升骑都尉,后屡立战功(战界凡城,征锦州、北京、察哈尔、大同城等)功授三等男,定都燕京后,受二等子;升任内大臣、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病故。在议立新君之时,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郡王阿达礼等人,欲图拥立睿亲王多尔衮,两黄旗中多数大臣欲拥立故主之长子肃亲王豪格,索尼、鳌拜等八大臣至肃王府中秘密议定拥立肃王。八月十四日,八旗王公大臣于崇政殿***商议立君,索尼、鳌拜等两黄旗大臣于大清门盟誓,令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两黄旗大臣进入崇政殿,索尼、鳌拜首先倡议拥立皇子,说:“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在索尼等以“兵谏”来威逼诸王必立皇子的压力下,多尔衮放弃了继兄为帝的打算,建议立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君,自己与郑亲王济尔哈朗摄政,才平息了这场即将爆发的八旗诸王相战的烈火。
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后,索尼、鳌拜、遏必隆继续效忠幼主,“终不附睿王”,“不惜性命,与之抗拒”。多尔衮勃然大怒,尽革索尼所有官职,籍没,免死赎身,黜为民,徙居盛京昭陵(太宗之陵),其兄弟子侄任待卫者,一律革退。鳌拜降一等男,两次定罪论死,罚银赎身。遏必隆被籍没家产之半,革世职。
正因为索尼、鳌拜、遏必隆等冒死力争,拥立福临,保护幼主,忠贞不二,付出了重大代价,不愧为皇太极之忠臣,故福临亲政以后,立即对他们委以重任,官复原职,并加官晋爵。索尼回京,晋至一等伯,擢内大臣、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鳌拜晋二等公,任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加少傅兼太子太傅;遏必隆复职,晋一等公,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苏克萨哈首告其主摄政王多尔衮“逆谋”,立下大功,又逢迎帝君,封晋二等子,任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加太子太保。
福临为免再次出现亲王摄政危及幼君之祸,决定取消八旗王公议立新君,掌管军国要务的传统,委任经己擢用的心腹大臣为辅臣,他在遗诏中著重强调说:“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荩,保翊幼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之。”
随著辅政时间的推移,辅臣之间的矛盾逐渐激烈,鳌拜利用索尼老病和遏必隆胆小怕事,而攫取了大权,主宰朝政,排挤、压制与己不和的另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康熙五年,他借口多尔衮“欲住水平府”,将镶黄旗应得之地给与正白旗,以坏地换好地,使本旗镶黄旗领得田地十分“不堪”,现应改正,决定圈地调换。正白旗人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汉军镶白旗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朱昌祚、汉军镶红旗人保定巡抚王登联,因圈地扰民,“旗民失业者数十万人”,上疏力谏;苏克萨哈维护本旗正白旗利益,亦持异议。但鳌拜纠合索尼、遏必隆,坚持圈地,矫诏诛戮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在京畿十几个州县大规模地圈占民地,给广大旗民带来严重灾难。
四大臣辅政时期,精于权术的鳌拜逐渐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把持了朝政。康熙六年(1667),玄烨已经14岁。这一年三月,辅政大臣索尼等奏请玄烨亲政,是年六月,索尼病故。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