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墓在哪(虞姬墓在哪里)

黑龙江旅游网201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虞姬墓在哪,虞姬墓在哪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虞姬死后被葬在了哪里有什么历史依据

虞姬墓在哪(虞姬墓在哪里)

史记说项羽最后被汉兵追上时,身边仅有28骑,而其成功渡过淮河时,还有100多人,但文中却没有激烈交战的描述。

所以,有学者就提出了一个假说:这应该是在保护虞姬中损耗了不少兵力,而虞姬极有可能是死于阴陵。

虽然,虞姬让作战狠勇的项羽多了些人情味,但她和项羽究竟死于何处,一直都是学者研究的课题。

司马迁关于项羽的描述谈不上详细,尤其后来他兵败,言语间更多的是一种仓皇出逃,再加上“四面楚歌”那段,好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结局。其实,有时候民间的说法没准更接近真相,因为,古阴陵遗址仍可看见当时战场的作战痕迹。

当时,项羽被灌婴困在阴陵山,他为了突围双方打得很是激烈。后来,民间还修了霸王庙和虞姬祠,现在还能看到这些遗存。在当地的传说中,虞姬头颅的血落于地面时每一滴都化成了一座小土丘。所以,从阴陵到嗟虞墩的这段路上,一共有七座小土丘,而民间还给其起了个名“七星照月”。

于是,学者根据这个传说推测:当时,这一仗项羽的损失很大,而虞姬应该在突围中死去了。不过,项羽不舍虞姬,在离去前割下了她的头颅,之后,便有了这个传说。

不过,项羽来到乌江边后,自愧江东父老,就选择了自刎。

这种推测若是事实,那这“霸王别姬”就得改版。

因为,虞姬跟随项羽这么多年,应该熟知项羽的性情。若是她真的选择自绝于项羽面前,应该是对项羽“前途”的一种极度不看好。虞姬其实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早早离去,而不必用这种极端方式来“打击”项羽。然而,从这个传说也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重情义之人。

因为,史上有太多人物为了逃命抛弃了家眷,刘邦就这样。其实,项羽割下了虞姬的头颅带在身边,有点“共生死”的意味。后来,他感觉真的没戏了,就和随从将这头颅草草埋了。据说,是用了三块土块,而后人就按照这个式样给砌成了封土。

这封土就在古东城遗址西侧几里地之外,被当地人称为“嗟虞墩”。在以前,嗟虞墩随处可见虞美人草,尤其到了春天时在风中摇曳,自成了一道风景。若是按照传统的解读,虞姬应是自刎于垓下。但垓下和阴陵实在是有点距离,哪怕项羽跑的再快,这血也早凝固了。

此外,《定远县志》里也清楚写着:“虞姬墓即嗟虞墩”。

当时,项羽逃跑时,按照传统说法,连老天都没帮他。

本来,他从垓下突围后,应是有时间缓冲的,但一路上感觉总是走岔道。后来问路,还被人指错了方向,导致被汉军追上。当时,刘邦可是千金加万户要他的人头,他也知道自己值钱,居然大方的割下自己脑袋,让他人去领赏。

其实,一般人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古代,无论如何都要葬全尸,否则后果很严重。可见,这时的项羽已经放下了一切。当时,不仅江山和他无缘,连身边的人都走了,也就差没有打开秦始皇的陵墓好好揍一顿。如此说来,虞姬和项羽这二人和安徽还真有渊源。

虞姬头颅草葬于东城附近,而项羽的自杀地点也没有离此太远。试想一下,不足30人要应对千人的攻击,难度相当大。更何况,他们始终都在赶路,中间连歇脚的时间都没有。都知道,人疲马乏是个大忌,即使项羽再厉害,都无法抵御有备而来的汉军。

所以,司马迁最后来了一句,项王笑曰:“天之我亡,我何渡为!”

当时的情形是会让人生出“生不逢时”的感慨,但是,项羽似乎不甘心,回头继续和汉兵厮杀了一阵,才选择自刎。因此,学者指出,这一段和前面垓下突围之间,似乎少了些什么。那时,兵力还有800人,东城100多人,但此时却不过28人。

由此,学者断定:正是阴陵之战,让项羽真正折了戟,兵力消耗太大。本来,他打定主意南下,再重振旗鼓和刘邦抗衡,但是,这一仗却将他的抱负似乎都打没了。或许,项羽做出那样的选择,不是承认自己输了,而是不愿江东父老跟着自己再受战场之苦。

其实,学者结合地方传说和地方县志,推断2000多年前的那场决定项羽命运的战役,不但灭了他的大部分兵力,还让他失去自己心爱的女人。可是,为何司马迁对这一段却是简单带过呢?那些提着项羽人头回去复命的人,不可能不说这场战事。

也许,在司马迁看来,他只要客观地写出史实就好,至于有些过程,其实,已经埋于字里行间了。

虽然,项羽的英雄气概值得世人佩服,但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不管结果如何,项羽都败了,且败得一塌糊涂。从此之后,无论是江山还是美人,都成了刘邦的了。

项羽和虞姬的墓碑在哪儿

楚霸王项羽墓(头葬地),在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侧高台地上,为待批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霸王墓,当地人亦称霸王坟,墓在墓区偏北处。原存封土直径100余米,高10米左右,前为神道,神道前碑刻4方,汉柏数十株,惜“文革”中大部分被毁掉,遂辟为学校、果园和民房。今墓前有一残存碑记,其碑文曰:“楚霸王□□,一剑亡秦力拔□,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寝于今草亦斑。……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碑苔藓,古冢□□,询诸士人亦为□之墓……”。字体为行楷阴刻,颇有宋代瘦金体风韵。虞姬墓在安徽灵璧县。虞姬死葬在哪里?在历史上就有过争论:一说葬在灵璧东15里虞姬墓(见明《宿州志》)一说葬在定远东南60里嗟虞墩(见明《和州志》)。民间相传虞姬身首异葬,灵璧葬身,定远葬头。一个围绕虞姬葬在灵璧还是葬在定远的“虞姬墓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一致看法。

文革期间,灵璧虞姬墓遭到严重破坏,冢土被削去大半,墓地和墓葬情况大部分暴露出来,现将当年笔者所见到的墓地和墓葬情况,实录如下,愿为当前的“虞姬墓辨”提出一个形象的考据。

一、棺是用4块也可能是5块(因挖出头部后即接到上级指示不准挖掘,随即覆土掩埋,尸身一下情况和足部是否有一块石板堵头尚不得而知)厚薄不一、长短不齐长约2米板凑合而成,棺呈三角形。边长平均180公分,石板厚平均约30公分,现存在墓前的一块长方形板,是棺的前堵板,棺内淤满黄土,不见有被盗的痕迹。

二、一只头骨已成粉状,它与身骨相连一口牙齿还粒粒可数。头部殉品只有两只凤形耳饰还较为完整。因清出后未及清除泥土,即被哄抢而去,未能看到它是什么质地,藉此希望现在保存这付耳饰者能把它献给国家,作为文物加以保护。

三、在石棺北约3米处有一典型的汉式祭台:一块长约2.5米、宽约1米的青石板上,中间放一个腹部刻有汉纹,具有汉代风格的石质鼎式炉。

四、在棺以北、以东和以西(以南未掘情况不知)约30米,还可见断断续续用汉砖砌成围墙的墙基。现在,当地许多居民家中还保存有和墓地墙基同一模式的汉砖。在墓地四周还可见汉瓦的残片,这说明墓葬四周在汉代就有围墙或其他建筑物加以保护。

综合上述所见,可以证明:现在灵璧虞姬墓是这样一座墓葬:死者是一位女性,孤身葬,身首相连。她死于汉代,安葬时因战乱或其他特殊原因,未来得及置备棺材和冥器(汉时重厚葬,一般墓葬皆有或多或少冥器殉葬),只是临时找来几块石板,凑合着遮体。安葬的不久,即在汉代人们就认为:这一位死者是值得尊敬或值得纪念的人物,于是在墓地建立一个祭祀(纪念)台并建起围墙或其他建筑物,以便保护墓地和接待到这里的游客。这说明灵璧这一墓葬,早在汉代就成为世人瞩目之处。

虞姬死于战乱,她殉情自刎,令人击节赞叹,千古以来被视为巾帼英雄。从灵璧虞姬墓葬情况来看,它符合这一历史事实有人说,虞姬死后,项羽难舍尸骨把她的尸体或首级带到定远安葬。这种说法难以成立,因为项羽在突围前就感到虞姬是个包袱——“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不可能带着一具尸体或首级突围。

揭开了灵璧虞姬墓之迷,再一次形象地证明虞姬葬在灵璧勿庸置疑。确认虞姬葬在灵璧的,在历史上大有人在:唐诗人高适、北宋文豪苏轼、南宋诗人范成大、明文豪冯梦龙、清书画家郑板桥等均到过灵璧虞姬墓地凭吊过虞姬

项羽和虞姬的墓地在哪

皖北灵璧县城东十五里、宿州至泗县公路南侧有虞姬墓。墓高五米,圆顶。墓前立石碑三块,碑高3.5米,宽1.5米。中间一块,上书“西楚霸王虞姬之墓”。两边的对联是:“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也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上面横书“巾帼千古”。东边的石碑刻着:“民国十四年重修虞姬墓碑记”。字数较多,在此不便录出。西边的石碑刻着:“光绪二十七年杨兆鋆题的一首《虞美人》:‘楚歌声里愁云起,夜帐明灯里。擐衣献舞拭龙泉,拼却一腔热血洒君前。顾骓无语军情变,似雪刀光乱。桃花片片堕东风,化作墓头荒草泪丝红。’”墓后和两侧,有几百株苍松翠柏连成一片,一年四季,清风飒飒,小鸟飞鸣,常青不凋。墓前的甬道直通大门。甬道两边,以茂密整齐的冬青为围栏,围栏内种植各色花草,从春到秋,姹紫嫣红,馨香怡人。门楼座南朝北,飞檐凌空,端庄大气。门楼上镶嵌着灵璧大理石,雕刻着“虞姬墓”三个字。墓区后面有一排史料室,为青砖灰筒瓦的仿古建筑。室内有项羽的塑像和花圈挽联。墙壁上,挂着颂扬项羽和虞姬的许多诗词字画。这座虞姬墓,是“文革”后重建的。原来的“文革”中惨遭破坏。虞姬墓占地四十余亩,后傍阴陵山,前滨新汴河,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霸王名项羽,故居宿迁市城南梧桐巷,即现今“项王故里”。虞姬,宿迁市沭阳县虞家沟人。宿迁与沭阳比邻,两地人民从古至今亲密友好,互相来往,互通有无。还因为项羽和虞姬结为婚姻,至今宿迁人和沭阳人互称“老表”。由此可见两人在当地影响之大。

霸王、虞姬墓何以建造于此?因为这里是他们的丧生之地和葬身之地。霸王自刎乌江,虞姬饮剑楚帐,地点都在灵璧县境内。

公元前202年,项羽的楚军,被刘邦的汉军,重重包围在垓下(灵璧县东南)。项羽几次突围都失败了,军队伤亡惨重。夜里,汉军又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投降汉军。这就是“四面楚歌”成语来源。项羽恼闷愁肠,郁郁寡欢,独自在军帐中饮酒。忽听四面喊杀声骤起,越来越近,知道汉军已突破楚军阵地,失败已成定局。于是他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听了泪如雨下,知道丈夫急要突围,又挂念她的安危。思虑既定,便以歌和之:“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起舞。她为了鼓励丈夫突围,解除其后顾之忧,不惜自刎而死。这就是“霸王别姬”的故事。虞姬死后,项羽骑上乌骓马,带领几百名士兵奋力拼杀,冲出重围,逃到乌江渡口。这时身边只剩下几十个士兵,而且前有乌江,后有追兵,无路可逃。《史记.项羽本纪》载,此时有一船夫驾舟而来,欲渡他过江;项羽自觉大势已去,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遂拔剑自刎。这就更加悲壮。所以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赞美项羽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以成败论英雄。”果真如此,项羽算得上失败的英雄了。至于虞姬,更是女中豪杰。所以她的墓碑上刻上“巾帼千古”。就连大作家曹雪芹也在他的名著《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五美吟》赞美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引剑何如楚帐中。”

项羽和虞姬在危难之时,生死关头,还表现得这么临危不惧,互相关心,情深意重,说明他们的爱情是真挚的。这并非单独根据《霸王别姬》的史实推测臆想,还有他们最初的爱情故事为依据。

在宿迁和沭阳一带,广泛流传着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说有一年,宿迁庙会,项羽和虞姬都去赶会。庙中有一千斤铜鼎,许多人围观,却无一人搬得动。项羽说“让我试试”。说着抓起铜鼎高举过头,并绕场一周,然后轻轻放回原处,竟然面不改色。在场人无不喝彩。这便是“霸王举鼎”的故事。为此,宿迁市大街上塑了一座“霸王举鼎”的雕像。如今竟成了宿迁的市标。虞家也是习武之家,崇慕英雄,从此虞姬深深爱上这个力大无穷的小伙子,回到家即把此事告诉了父母和哥哥虞子期。子期称奇,询问此人姓甚名谁,哪里人氏,虞姬红着脸说“没便问”。子期急欲结识项羽,决定亲往宿城打听。他很快打听到项羽其人,就直接到家里拜见他,诉说仰慕之意。也是惺惺相惜,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好朋友。分别时,子期再三邀请项羽到他家做客,项羽爽快答应了。不久项羽启程到虞家去。刚到村头,就听有人大呼“救命”,说河里有人落水。项羽立即跑去救人。不想救出的竟是虞姬,虞子期的妹妹,他当即送她回家。虞家感谢救命之恩,一定留他多住几日。项羽和子期每天一处谈武,练武,相处亲密。虞姬不断来看项羽和哥哥练武,送茶送水,十分勤快。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能歌善舞,项羽很快就喜欢上她。子期看在眼里,告知父母。不久两家爱好,便缔结了婚约。后来项羽在江东起兵,虞子期前往投军,成了项羽帐下一员大将。他把妹妹带来军中和项羽完婚。从此虞姬跟随项羽转战南北,同心同德,不离不弃,直到为鼓励丈夫突围自刎而死,走完她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项羽是历史人物,对他的成功失败,优点缺点,历史早有评论,也不是我这篇短文要说的。但是,对于虞姬,对于她和项羽之间的真挚爱情,对于她在项羽身陷绝境、犹抱一丝希望时所表现出的顾全大局、舍己为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果敢精神和悲壮情怀,确实感天撼地、催人泪下,无愧“巾帼千秋”的赞誉。古人评论她“红颜薄命”,不错。但是“薄命”不是她自己造成的,是丈夫项羽的失败造成的。在封建社会,夫贵妻荣。丈夫失败了,她自然难逃“红颜薄命”的命运。即使刘邦的妻子吕雉处在虞姬的地位,命运亦是如此。是刘邦的成功使吕雉的才能得以发挥。项羽的失败,造成了虞姬的“红颜薄命”;但是,也成就了她“巾帼千秋”的英名。

虞姬墓在哪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虞姬墓在哪里、虞姬墓在哪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