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简介)

黑龙江旅游网426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以及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简介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是什么

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龙门石窟的历史和故事简介)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

传说中那个洪水泛滥的时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类似于堰塞湖,当然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规模远比堰塞湖大得多。

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于是带领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

扩展资料:

龙门石窟的价值影响

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

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

龙门石窟有什么故事

1、石楼:武则天“香山赋诗夺锦袍”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也很喜欢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经常在香山寺中石楼坐朝(据〈大唐传载〉记述)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年为人们所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在一次春游香山寺时,武则天别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历史上有名的“香山赋诗夺锦袍”即由此而来。

唐代诗风很盛,武则天对胜出者“赐以锦袍”,奖品不见得贵重,但却是难得的荣誉,群臣当然各不相让,奋力争夺。

首先成诗的是左史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如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觉得东方虬文思敏捷,又才华出众,立即把锦袍赐给了他,而此时,多数大臣也相继成诗,经当众诵读,其中宋之问的《龙门应制》一致认为更在东方虬之上,武则天遂决定把锦袍赐给宋之问,“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了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译文: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2、乾隆御碑亭:乾隆与香山寺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香山寺二首》开篇第一句即为称颂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首诗被人们当时镌刻在石碑之上,并建御碑亭,该御碑亭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

扩展资料:

龙门石窟体现的文化价值:

1、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2、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门石窟

人民网-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有哪些传说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那里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曾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龙门最早起源于大禹时期,当时是专门为了治水所开凿的。石窟开凿的时间比龙门要晚很久,正式开凿大约是在北魏孝文帝年间,一直到清朝末年才算完成。

在此期间历经10多个朝,耗时长达1400余年,算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即便是再在,洞窟里依然存放着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作为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造像历来都是皇家贵族所建,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关于龙门石窟的传说有很多,鱼跃龙门这个传说就是出自这个龙门。

出于《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据说唐代诗人李白听说这个传闻后,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除了鱼跃龙门这个传说外,还有不少关于龙门石窟的传说。据说武则天当初在洛阳称帝时,就对龙门附近的山水情有独钟,特别喜欢去清幽雅致的香山寺。由于唐朝的当时社会风气相对比较开明,和朋友一起吟诗作对是一件非常时尚的事。武则天有一次春天去香山寺游玩时,别出心裁地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对胜出者“赐以锦袍”。这个奖品或许不是特别贵重,但是荣誉却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当时不少文官为了争夺好的名次各不相让。武则天最后对诗会胜出者“赐以锦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香山赋诗夺锦袍”事件的由来。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