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台长城的历史(司马台长城的历史背景)

黑龙江旅游网3160

大家好,司马台长城的历史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司马台长城的历史背景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司马台长城的历史和司马台长城的历史背景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怎么描写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的历史(司马台长城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长城连绵万里,闻名于世。司马台长城以其险峻、原始的风貌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我们开始爬山,抬头仰望,司马台长城背倚蓝天,白云在山顶来回飘动。长城是沿着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建的,活像一条苍龙横卧在山脊之上,可想当年修建时的艰难,听说修建用的石头是放在山羊的背上驮上去。别说当时没路,现在沿着修好的路往上爬,觉得累不说,还十分险峻。有的地方护栏很低,下面就是陡峭的悬崖和湖水,令我不寒而栗。

顺着陡峭的长城往上爬,我累得腰酸腿疼,远远望去,台阶好像一个比一个陡,最陡的台阶足有35厘米高。每到一处烽火台,我都要停下来歇一歇,好不容易到了天梯,天梯的坡度几乎垂直,两边没有城墙,我走到边上往下一看,下面就是悬崖峭壁,令我觉得如果不小心掉下去的话,就会摔得粉身碎骨。我几乎是手脚并用的爬了上去。这时,站在烽火台上,我体验到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再向远处眺望,连绵起伏的群山上树木茂盛,白云缠绕在山间,好像一条条银白色的腰带,把山野装点得格外美丽。野花散落在青翠草丛间,有几只山羊正在山坡上吃草,白云、蓝天、湖水、群山相互映衬,就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我融入这美丽的大自然,刚才的疲惫也烟消云散了。我不禁赞叹道:多么美丽的自然景色啊!

司马台长城的历史沿革

司马台明朝长城边塞在军事上分为九个镇辖区。密云属蓟镇辖区,该区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灰岭口,全长1200多里。这蓟镇长城段当时受着蒙古部族的严重威胁,蒙古部族俺答时常入关,向北京城外侵袭,甚至常常直入昌平、通县等地抢夺财物,骚扰百姓,直逼北京城,所以蓟镇长城具有至关重要的防御作用。

密云段长城全长425里,明蓟镇建立了墙子路、曹家路、古北口、石塘路和以石匣为中心的四个军营及重要关口,每路分负长城若干段的关隘和敌楼。平时练兵,战时打仗,形成系统的战备防御工事。

蓟镇是明朝名将刘应节、谭纶及抗倭名将总兵戚继光等指挥设计和修建的。这段长城具有墙高、墙宽厚的特点,并且在重要地段修筑仔墙、敌楼,烽火台密集,多种形状,多种用途,集全国长城之特点。

居庸关八达岭长城的旅游开展得早,这里就成了观看蓟镇长城的著名的景点。此后,为了缓解八达岭人满之患,又有慕田峪、金山岭长城被开壁观光。不过,1986年开始修复的司马台长城,游人至今寥寥。原因是,司马台地处密云东北角与河北省的交界处,从北京出发,到司马台所需的路程,比到八达岭稍远了一些。

北京一些古文物遗址的修复,曾受到国内外专家的批评,认为没有注意维护遗址的原状,也不够注意环境的艺术风貌。司马台长城因开发得较晚,吸取了教训,故从一开始便有“整旧如旧,整残如残”之说。必不可少的维护加固工作,全以保留残损颓旧的外貌为原则,切忌新鲜完整。整体环境也十分注重,举目四望,没有新建的楼堂馆所。只见群山苍莽壮阔,长城拖着那残迹斑斑的躯体,仿佛就这样从历史的风云中走来,能给人以真切的历史感。它的修复工作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誉。

司马台长城名称的来历

因为那段长城在司马台村,所以叫做司马台长城,司马台只是一个地名,没有来历和历史故事。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北部的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紧邻古北水镇,司马台长城的城墙依险峻山势而筑,并以奇、特、险著称于世。

司马台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美人楼16座,西段有英雄骨灰楼18座。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曾评价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

扩展资料:

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又经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伦加固。这段长城被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教授誉称为长城是中国的建筑之最,而司马台长城是中国的长城之最。

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其山势陡峭,地势险峻,工程浩繁,绵延19公里,敌楼多达135座。

单说楼顶,就有平顶、穹窿顶、八角藻井顶等6种,墙体也有单边墙、双边墙、垛口障碍墙等7种。经过1987年开始复修,已对外开放。中外游客,竞相慕名而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台长城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