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珠峰不是深山(为什么珠峰不是深山之地)

黑龙江旅游网4630

2003年,王石第一次登上哀牢山,那年他52岁,是最具风采的行业领袖,13年后的2016年11月5日,没有任何喧嚣之声,王石又静悄悄地上了哀牢山,就像一次家常的串门。

为什么珠峰不是深山(为什么珠峰不是深山之地)

同样经历了商海沉浮的两人,无疑已结成了挚友。这次见面,他们说了啥?

2003年,王石第一次登上哀牢山。

那年他52岁,是最具风采的行业领袖,高歌猛进;

那年他褪去了一切光环,躲到深山里,年过古稀。

同样经历了商海沉浮的两人,无疑已结成了挚友。如今树苗成长为密林,时间过去十三年之久。

2016年11月5日,没有任何喧嚣之声,王石这次静悄悄地上了哀牢山,就像一次家常的串门。从2003年第一次到哀牢山拜访褚时健,王石已经是第五次到哀牢山上褚橙基地看望和拜访褚时健,从果树只有膝盖高到如今果林茂密,果实累累,时光不意已经过去了13年,王石成了褚时健橙子种植事业的特殊见证人。

哀牢山,一座因为褚时健而闻名的地方山峰,因为王石的加入,几乎变成了一座具有全国影响的励志名山,一座中国企业家们心中的“感奋之山”。这一晃,正好一个生肖轮回。

13年前的2003年,正是王石第一次登顶珠峰的年份,是他作为董事长的万科集团急速发展的阶段,是王石人生高歌猛进的时候。那一年他52岁,是从最有风采的城市深圳走出来的全国最有风采的企业家;而对于褚时健,则是人生又一个起点的阶段,他出狱并没有多久,刚刚“躲到”哀牢山来,他在头一年才把果园完全承包下来,土地刚规划好、果苗也刚种下去,这个在几年前还被称为“烟草大王”的风光无限的国企掌门人已经成了种果树的农业人。那一年他76岁,年过古稀。

王石一句“跌到谷底的反弹力”把褚时健重新推到公众视线中,从那一天起,王石成了最了解褚时健的人之一。他和他本无交集,年龄相差二十多岁,但丝毫不影响两人成为朋友。——朋友,这个词对于一路从腥风血雨的商业战争中走过的企业家来说,实在奢侈。

再次见到褚老时,王石写道:哀牢山漫山遍野已经种满了黄澄澄的冰糖橙,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他晚年奋起抗争命运的故事,随着一颗颗“励志橙”送往全国各个角落。记得那一面,他似乎多了些白发,腿脚也不似几年前那样灵便,但声音洪亮依旧,腰杆还是挺得直直的。

“我和王总对企业的很多看法都很相同,我了解过万科,我很欣赏王石治理企业的风格,他能力很强。”褚时健在公开场合说。私下里,他说:“我和王石君子之交,我非常信任他。”

褚时健种出的橙子刚刚开始销售的几年,王石或多或少都采购一些,分发给万科的职工,“不管味道如何,吃的就是褚老的一个励志精神。”

2015年年底,王石开始面临“宝万之争”,风头浪尖的时候,褚时健让外孙女任书逸带了一段录音给王石:“王石老弟:这件事让我比较焦心,但我相信你能把它应对好。”家人说,褚时健因为王石的原因,非常关心万科的新闻。

时光总是悄悄就不见了。光阴荏苒十几年,褚时健的橙园在一天天壮大,先是在云南卖出了名声,然后2012年正式“进京”,大面积开始全国的销售,本来叫“云冠”的橙子品牌被消费者自发叫成了“褚橙”,这是对褚时健的认可,也是对他的产品的认可。他在76岁开始创业,再度成为行业大师。

万科更是在光速发展,到2015年底,它已经发展为接近三千亿规模的国际型企业,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房地产企业,万科的房子、万科的物业是这个行业金光闪闪的品牌。王石和郁亮治下的万科,成为中国最有现代企业风范的企业,拥有了中国最优秀的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

然而,在2015——2016年间,对于褚时健和王石来说,并不算得上顺风顺水。

褚橙在好评了三年之后,第一次遭遇网上大面积的负评,褚时健一向引以为自豪的褚橙品质被质疑。“果子个头小”“果子味道淡”……消费者们的情绪一泻千里地涌了出来。2015年12月,褚时健在《北京晚报》上道了歉:今年的确没做好。

王石的麻烦更是众所周知,所谓的“宝万之争”在几个月之内演变成战国春秋,纷乱之下,最受伤的莫过事件的主角:万科集团以及它的创始人、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和捍卫者王石。

……

于是,这一次的见面,显得和平时那么不一样。这一次是王石五上哀牢山、这一次正是褚橙走向全国的第五年。

过去一年,褚时健很少出门,基本上都是在玉溪家中和新平县戛洒镇褚橙基地两点一线活动。去年他的出门行程里还包括了褚橙的另外几个基地,因为他要去“看看地”,他觉得负责管理那些基地的孙辈们未必完全成熟,做爷爷的要去帮忙出出主意。但今年他已经很少去了,一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二是去年网上销售的褚橙被消费者抱怨个头小,他很烦恼,做了半辈子产品工作,他很少被人负评,所以他决定今年少出门、少见人,“下点力气解决问题。”

褚时健到年底就年满89岁,按中国人计虚岁的习惯,他算是九旬老人,但他自己包括他周围的人很少把90这个具体的数字和他联系在一起,他依然在工作,目前往市场上贡献褚橙的3200亩果林的作业长们只向他汇报工作,有关褚橙种植最重要的决定依然只有他才能决定。

“他的决定有时候猛得吓人”,作业长们说。今年,89岁的褚时健做了一个猛过后生的决定:砍掉3.7万棵果树!

去年网上销售的褚橙遭遇品质吐槽,消费者们都抱怨橙子个头小,口感不如往年。褚时健听外孙女和外孙女婿说了,“心里着急得很。”在《北京晚报》上公开致歉后,他自己好几个晚上没睡好觉,果子品质下降,果农们都说是几场密集的大雨导致的,农业嘛,靠天吃饭,哪家没有大年小年?所以果农、基地的技术员们都觉得情有可原。但褚时健认为果农和技术员们是给自己找台阶下,“我们天天和土地打交道,自然知道大年小年,但消费者哪里知道?人家真金白银掏了,你交给他的产品就要物有所值。”

2015年雨水多自然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果树这几年越来越成熟,树冠在增大,密集程度在增加,也影响了果树的受光和通风状况。

琢磨了好几天,开了好几轮会,他做了一个决定:砍树、剪枝。他给了一个具体数据:果树间距必须达到3米,不到3米的,一律砍掉。——作业长们算了一下,目前产果的3200亩果林总共23万株果树,如果株距必须在3米,那就要砍掉3.7万株树,也就是要砍掉约2000吨的果子产量。对于产量和自己收入挂钩的果农和作业长们来说,这一轮砍树实在看到了心尖上。但是,没有谁敢出声,质量是褚老板的命,他说砍,就只能砍。

砍掉的是3.7万株树,其实就是砍掉了两三千万的收入。按褚时健的设想,今后盛产期每亩只会留60棵,“国外目前达到40棵”。

“这个决定只有我才能做。”褚时健说得斩钉截铁。产量、质量这两端,褚时健毫不犹豫选择质量,而且他决定今年不涨价:“去年没吃好,今年一定要吃满意了。”

入秋以来,果子开始出样子了,明显比去年大。褚时健开春以来就坚持一周去一次果园,挂果以后,每次来都随身带把卡尺,随时量量果子的直径,看看同一片果林,果子大小和去年同期比有没有变化。“去年的数字他都记得,不用我们提醒。”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到10月底,褚时健心里完全有底了,去年平均8个橙子一公斤,今年褚橙基地做到了5个一公斤。而且因为在肥料上做了磷和氮的调整,果子的甜酸比也更合适口感,“果子如果糖度在11左右,酸度在0.3左右,吃起来最好吃。”褚时健对笔者说。

“褚橙”的名字市场上叫了好多年,但正式的品牌一直用的是“云冠”。今年大概对橙子的信心很足,开始正式启用“褚橙”的品牌名,外包装也焕然一新,褚时健戴着草帽的形象被印刷在盒子上,围绕着他形象的是一串数字:51、62、66、71、74、84,这是他人生中的几个关键年份:

51岁,1979年,褚时健正式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

62岁,1990年,被授予全国十大企业家称号;

66岁,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71岁,1999年,被判无期徒刑入狱;

74岁,2002年,保外就医离开监狱,开始种植冰糖橙;

84岁,2012年,褚橙大规模进入北京市场,全面开始全国销售。

——据说这款包装设计获得了国际设计奖,褚橙运营团队显然花了些心思。

褚时健在生产前端抓果子质量,后端他要求外孙女和外孙女婿要把选果的设备做到全国最先进。“只有达到一定克数,一定酸甜度的橙子,我们才会用电脑设定为褚橙,从这个分拣口出去,进入褚橙包装箱,其它的不合格产品,从另外的分拣口出去,我们会另行处理,”在刚刚投资500多万元建成的新分拣流水线机器旁,褚橙运营负责人——褚时健外孙女婿李亚鑫说。今年在玉溪,褚橙将启用新厂房新设备对褚橙进行分拣加工,其加工产能为1天300吨。另外,搁置了多年的深加工产业项目——非浓缩还原果汁生产计划也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启动建设。将等外品加工成果汁,避免无谓的浪费,这是褚时健从种橙开始就定下的计划。

辛苦了一年,褚时健胸有成竹等待销售季的全面到来。

他也等来了王石。这三年来,每到橙子成熟的季节,王石便会带上同行或朋友们来看望褚时健,像是一种喜悦的分享,也像一年来彼此的一次总结机会。

王石这次依然带了几十名的“大部队”来看望褚时健。不过这一次他显得比较疲累,因为就在当天上午,他还参加了一次赛艇比赛:2016艇进滇池“深潜杯”赛艇友谊赛,他先是作为亚洲赛艇协会的主席致辞发言,下一分钟已经换好运动服,和队员们扛起赛艇下水开始比赛。——他率领的队最后拿了第二名。

王石作为亚洲赛艇协会主席已经三年多的时间,这三年间,因为他的不遗余力的推广,这项运动已经在国内很多城市开始变得热门,最直观的一个数字是,这三年间,130多家赛艇俱乐部成立。作为赛艇协会主席,这是一份值得骄傲的成绩单。

王石是亚洲赛艇协会第一个非专业运动员出身的主席,但并不影响他对它的投入和热情。就像以前他以己之力带动了中国城市的登山热、运动热一样,在优化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方面,王石和他治下的万科的确贡献巨大。

在赛艇比赛开始的讲话里,他用云南的两个“小”朋友:俊发集团的李俊和另一个企业家金飞豹开了一下玩笑:“你们看看他们的身材,就知道运动的好处了。你们两位站起来给大家看看!”

他显然很轻松,参加比赛的选手中,他也算年龄大的几个,但不影响他带着团队拿了个亚军。

上午比赛,下午就坐上车去了褚橙基地。从昆明到新平嘠洒,路上几乎要4个小时,难怪他比较累。

谁都知道他的麻烦还没结束,资本市场的翻手云覆手雨称得上残酷二字,但似乎没有人问及王石这件事,——结果是什么并不重要,王石的状态说明了一切。

晚上才到褚橙基地,褚时健照例在路口等着王石,两人每次见面都只有微笑+握手,最近两次王石洋派,会行一下拥抱礼。褚时健拍拍王石的肩:“听说你今天还比赛了,辛苦了。你先吃饭,然后我两个先单独聊一下,再开会。”

在褚橙庄园,王石和褚时健在简陋的办公室,单独聊了一个多小时,没人知道他们聊了什么。

接下来的安排是王石的风格:沟通交流的夜话时间。他带着几十位企业家、公益工作者、艺术家和褚时健开了个座谈会。王石客串了一下主持人,让大家向褚时健提问。

“褚老,你怎么看现在的创业热?”

“创业是好事,但不要急,一锤子砸不出好结果。”

“褚老,褚橙其他基地的果子开始成熟,两年后会到6万吨,销售怎么办?”

“我们专心致志把橙子种好卖好,不搞其他杂事,只要橙子的质量在,我相信销路和利润都有保障。”

“褚老,今年为什么要砍3万多棵树?”

“我这个人,别人占我便宜可以,但我不占别人便宜。做企业最重要的是就是做人。无论对于我自己还是我的后代,我只有一个要求:别让别人吃亏。”

王石坐在褚时健边上,点点头。

“没想到在工业制造之外,褚老又在农业方面从头开始,这是完全不同的领域,这给了我另外的冲击。”王石坦言,在褚老身上,具有中国传统的民营工商业者最为优秀的精神和品质——工匠精神、独立人格、不断创新,为社会贡献价值。而这与云南这块红土地是分不开的。而在中国,云南的商业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诞生的商业阶层十分独特,这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这次以探望褚老为契机,邀请商学院教授进行案例整理,进行深度挖掘,并对家族企业的传承进行研讨。同时,希望在玉溪,筹建一个褚时健博物馆。

这便是王石第5次哀牢山之行的愿景。

首先,写这下这篇吐槽日志是有原因的,昨晚我去超市买生活用品的时候遇到了我的某位亲戚,于是开始了各种关怀“问候”和所谓的一系列“为你好”的忠告。貌似我还把这位长辈的话给听进去了,这不,写下来这么一长篇大论的……

相信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同感和共鸣的话题。下面我就以我自身的感受和别人的经历感觉回答。

小时候,过年过节都喜欢去亲戚家串门,人多热闹,还能跟自己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吃饭吃菜吃水果吃糖果吃雪糕嗑瓜子,统统没压力,而且也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完全不用担心人家嫌你吃得多还是觉得吃相难看之类的。

再看看大人们坐在一起唠嗑,天南海北,古中今晚,一通神侃,就算听不懂也不觉得很有趣的样子,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也不懂什么叫“人情比纸薄”,孩童眼里看什么都是天真的吧。

长大之后发现经历越多,就会发现很多东西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也不会是你看到的表面现象,更多的时候是懂得越多东西就越容易失去单纯的快乐。

关于人性,我在这里劝你,千万别尝试去琢磨,这东西不可言、不可研、不可验,人性复杂得很,当你看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背面的时候,人性的卑微,极力的掩饰自己的肮脏,却又在被戳破后恼羞成怒,这点就足矣让你反胃,你以为的善良最后反而还伤害了自己,这就细思极恐了……

相信很多人在和自己的朋友聊天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代人,好像对于“亲戚”这个词都不太感冒。对于串门走亲戚这样的事情也感到万分烦恼。

“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什么事情是天长地久的,血缘就是其中的一种。”但天长地久有时候也会衍生出很多可笑的事情。

第一种;

看过一个关于情商低的回复,说有一部分亲戚情商之低,有时候简直令人发指。

到别人家里来,看到别人家的小孩,聊过几句之后就喜欢嘴贱。

“你妈妈不做饭给你吃咯。”

“你爸爸以后出门不带你出去玩咯。”

生二胎的时候,他们又喜欢逗小孩子说:

“等弟弟(妹妹)生出来之后,你爸爸妈妈就不要你咯。”

他非要把别人家的孩子逗哭,然后才心满意足地罢休。

而对于那些稍大一点的孩子,他们又喜欢问:“你喜欢爸爸多一点还是喜欢妈妈多一点啊?”

你要是回答都喜欢。

他们又会问:“那如果非要在爸爸和妈妈里面选一个呢?”

三番五次地逼问之下,小孩认真思考了一会,说那就选妈妈吧。

于是他就很开心地跟你父母说:“哎哟,这孩子说不喜欢爸爸喜欢妈妈哦。”

对于这种我脑子里面顿时衍生出一句话:“不喜欢你大爷。”

而小孩子又百口莫辩,不知道如何跟自己的爸妈解释。

甚至于他们还会这样逗孩子:“叫我一声爸爸我就带你出去玩。”

孩子要是小不懂事就傻傻地叫了,他们就转而告诉孩子的爸爸。

“你家孩子说不要你们咯,说你们不带他出去玩要跟着我们走。”

我真不知道这群人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第二种:

有一种亲戚,他们擅长使用一种武器,叫做道德绑架。

“血浓于水”这样的字眼在他们嘴里变成了一种索要的理由。

要么借钱,要么需要各种帮忙。你不能不帮,不然你就是六亲不认。

你买一辆新车,就有人上门来借。

“你不是不开嘛,借我们开一下。”

你赚了钱,别人跟你借,你刚好又把钱用到了别处,拿不出来,那你就是王八蛋,亲戚都不帮。

粗暴地问你个人生活,到你家里来到处弄坏你的东西。

跟贫富没有任何关系。

以前家里经济不好的时候,我妈就一直跟我灌输一个道理:“别人肯帮你,不是你应得的。而是你应该感谢人家的。”

“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求人,尽量不要在亲戚关系中加入金钱关系。”

朋友说,时至今日她都很讨厌道德绑架的亲戚。

没有谁帮你是天经地义的。

从本质上来讲,其实不是讨厌亲戚,谁都不会喜欢这种你弱你有理,四海之内皆你妈的人。

第三种;

有一种亲戚,叫“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生活中最伤人的是,你会发现,某些亲戚十件事中你对他做了九件,只要有一件不如他的意,他就不记得你对他的好,只记得不如意的地方,二话不说立马跟你翻脸。

当你出现困难的、落魄的时候,又或者说,当你需要支持和信任的时候,没奢求对方能够来伸出援手帮你一回就算了,背地里以讹传讹的黑化你,踩你好几脚,巴不得你离他远远的,恨不得你跟他没有半点关系,甚至加入这类满嘴仁义道德的队伍中来变相地伤害你。

第四种:

在亲戚这个群体里面,还有一种亲戚,叫做价值观不相符。

在他们眼里,赚大钱不如当个政府员工或者老师,女生出去打拼不如抓紧时间结婚生子。

如果你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他们就会认为你叛逆,不听话,读书读傻了。

这种亲戚说起来,甚至占了绝大部分。

任何一种你喜欢并且可以赚钱的生活方式,赚钱方式,比如说新媒体,写作,比如说旅游写生,搞舞蹈教学、美术学设计、IT软件开发、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开发、等等,在他们眼里都是误入歧途。

每次来家里串门,听说你在搞一些他们不理解,或者被他们所不接纳的工作事业,他们就会一脸不屑的神情。

当他们劝说你劝说不动的时候,会转而劝说你父母,说某家的孩子,考上公务员了,现在都结婚生子了,多好。

再就是拿你跟身边的谁谁谁进行比较,这个就是我的个人经历了,你看看你的表姐啊人家找了一个有钱又体贴的男朋友,年纪轻轻的就买了房子了,还在国企上班还当上了银行经理,再看看你,一个女孩子,二十几岁了在外面打工又挣不了几个钱,还不想着赶紧找个“有钱”男朋友结婚,一副装什么清高的样子,简直就是不务正业……

满嘴带着一股让人恶心的“铜臭味”喷出来的关心,貌似在他们眼里,“有钱”成了一个衡量你全方位的优秀还是不优秀的标准了,也许在某些人眼里;利益跟金钱面前,礼义廉耻、素质修养全都变成了没用的东西。

对于这种亲戚,有点权力的人在他们眼中就是大爷,什么都不如当官来得好。

曾经有一位朋友和我分享自己的经历,说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她今年二十四岁,亲戚朋友来家里串门的时候就只有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还不结婚?

他们几乎不接受新兴的事物,认同的事物对他们来说不管怎么样都是好,不认同的事物对他们来说不管怎么样都不好。

小的时候比成绩…比玩具…

长大后比工作谁体面、比工资…比对象…

房子比地段…比大小…

现在出门散步还要比步数…

死了还要比坟墓地段和陪葬品…

结婚之后他们甚至还要看看谁先抱孙子。

就问你们,这样没有意义的攀比,你们的心累不累?

我想说,这是想通过贬低别人来缓解自己心里的不安吗?或者是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的优越感吗?

说白了,咱们上一代人,基本出生改革开放前的苦日子里面,那个时候的人不能算是独立的人,而不过是集体的附属品。因为在不能解决温饱的时候,集体能够让更多的人活下来。

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很少会有吃不饱的时候了,自我意识更强,更关注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顺从集体。这种冲突,几乎是不可能调节的。

我觉得可能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过得比他们都牛逼,因为顺从集体就代表着对权力的崇拜。你牛逼了他们就服了。一个是当个混蛋,谁说你就怼回去,毕竟愣的怕横的。

不过可能我的办法就是装傻,为什么不结婚?不想,为啥不想?就是不想。你这么大也该考虑了,不想啊。你不为了你父母考虑吗?不想。这样……虽然没回还是被问个不停,但是起码没那么难受吧。过年了,亲戚都会往死里关心你。问你的工作、工资、问你的男朋友女朋友……

这是关心吗?我想更多的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窥私欲。要真关心,非得选择春节吗?

一般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报以冷眼或沉默,就会被说成是没教养。连带父母也被教训,父母被教训后转而又来教训你。

所谓血浓于水是另一种的乡愿。一个人的好坏不会因为与你有血缘关系而改变。

可是我们这一代人,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我们见过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可以接受很多东西,也知道这个世界上,安稳固然是重要的,但我们不仅仅要这种编制内的安稳,对于我们可能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日子更加的可怕。

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是人生。世界上最伟大的编剧,是命运。

而人生这场戏,人人都是奥斯卡最佳演员,大家都会演。

谁不都知道未来这个剧本该怎么演,只是最可怕的事情是你在未来回首的时候才发现你对错了台词演错了剧本。当你走进另一个角色就要放弃前一段的纠缠,偏偏这就是个让你欲罢不能的遗憾,越回眸越不甘。

也许我们更多的希望在精神层面能够得到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和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在社会中得以实现。

再说了,谁的青春不迷茫啊?就好像一台连本大戏,九州海内既要有人唱“檀唇胭脂腻”,也要有人唱“戎马纷纷,尘烟一望昏”。

如果没有“百二秦关终属楚”的自信,没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抱负,即使身处珠峰,阔大壮美的景色也会模糊一片,如果怀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怀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情怀,即使身处谷底也可与万里苍穹对话。

我们是一个思想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他们意志上的延伸。

可在他们眼里,那些同性恋等于该死,还有那些一辈子不结婚的人等于不尽孝道。

他们观念一致,希望你赚点小钱,有点权势,结婚完生个孩子,一辈子安安分分的,这就是天底下最好的事。

出发点不说好坏,但我们从外面走一圈回来,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有更多的可能。当我们想要为了这些可能去试一试的时候,他们却第一个跳出来阻拦我们。

张口闭口是“为你好”。

所以从某些方面上来讲,我们反而希望远离这样的亲戚。

很多时候,代沟不是问题,隔阂不是问题,价值观不同,自然也不是问题。

但一味用自己的想法和标准去约束别人,这就是问题所在。

他们以为自己的逼迫是出于善意。

但更多的时候,善意往往比恶意更可怕。

因为自觉是善意的,所以就更加肆无忌惮。

将“我认为应该这样”强加给别人,妄图让别人活得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抑制别人的想法,稍有反抗就是罪过,这才是最大的恶。

我们这一代人在和长辈的交流上本身就存在些许代沟,某些亲戚的观念观点和自己相差过大,其实是一种现象。

很多时候你无法反抗反驳,时常让自己陷入困境。

所以,为什么说越长大越不想走亲戚,我想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些原因。

最后,我想说,如果所谓成长就是向这个浑浊得不像话的世界俯首称臣,那我宁愿我永远都是不谙世事的愚妄模样。

1、玄奘当时没有世界地图。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人们对世界地理位置完全是局部认识,例如鸦片战争都开打了,道光皇帝还问“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之类的问题。更别说比清朝更早近一千年的唐朝,玄奘当时真不知道最近的路线是什么。

2、云南、西藏在唐朝的时候,大部分地区仍属于未开化或未知地区,人迹罕至,路径稀少甚至是没有,玄奘要是能爬上珠峰,再从山那头下去,进藏南,那真成神仙了。

3、反观玄奘走的这条路,虽然现在看上去很绕远,但在古代,却是一条很成熟的到印度的路线,也是被证明到印度可行的路线,因为这条路线与有汉以来,商旅们走了千年的丝绸之路,正是一条路,同样的是从西安出发,途经新疆、中亚,然后南下到达印度,这条路是古代旱路到达印度的唯一一条路,所以玄奘走这条路有其时代背景,虽然绕远,但也没办法,毕竟这条路很多人走过,沿途也有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