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地方的景点都是在夹缝中求生,没有景点也必须造出个人造景点。但是对于一些天然的景点,则大力开发导致这里的资源被耗尽,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为了能够保留住这些景点,又不得不花大价钱来维护,但是这样也是于事无补,早就不是以前一开始被发现的模样了。今天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样的一个景点,这也是大家熟知的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我国西北的敦煌沙漠之中,有着沙漠绿洲的美名。因为其形状就像一个弯弯的月亮而得名,从一开始开放就成为了一个十分热门的景点,成为敦煌著名的八景之一,也有着“沙漠第一泉”的美誉。因为这座泉水而来到敦煌旅游的游客每年不计其数,都为了能够一睹沙漠绿洲的真容,因此这里的旅游开发也是一度加快了进程。
有很多游客都觉得奇怪,月牙泉景区开发出来那么久,为什么这里的水能够一直保持住呢?周围都是沙漠,真的不会枯竭吗?其实我们所看到的真的就是表象,其实月牙泉的自我调节能力早就消耗殆尽了,由于这里的生态系统的多变性,以及过度干旱等问题,月牙泉的水位线的问题已经不容乐观了。
不过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商业化开发的加快,月牙泉似乎有点承受不住了,原本的自然资源一点点地耗尽,最终也是不堪重负。为了能够留住月牙泉,景点管理方就不得不动用人为的力量,从其他地方向月牙泉引水,能够暂时缓解月牙泉水位线下降的问题。但是这是一项斥资巨大的工程,据了解这样的引水方式已经持续了18年之久,所动用资金也已经超过了40亿元,真的是一笔天文数字了。
其实,月牙泉的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大自然的奇迹。因为大家都知道月牙泉是在沙漠中被发现的,每天的风沙走石都会被风吹进月牙泉里,但是就是无法将这月牙泉填满,而且还能保持清澈透明,你说这神奇不神奇?其实这是因为在沙漠的底部有暗河,而月牙泉这块儿正好是一个泉眼,可以源源不断地冒出清澈的地下水。不过因为过度地开发,泉眼消失了,也就没法保证月牙泉的泉水供给了。
其实这也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适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是多么重要。像月牙泉这样的肯定不是个案,未来要维持它的存在还需要花多少钱?如何找到一劳永逸的办法?这一切还都需要很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做支撑。看风景还是要趁早,不然谁也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再见到它。
敦煌市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位置境域
敦煌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位于东经92°13′-95°30′,北纬39°53′-41°35′。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相接。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地貌
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不足1200米。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
气候
敦煌市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2486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这里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为9.4℃,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为-9.3℃(1月),极端最高气温为43.6℃,最低气温-28.5℃,年平均降雨量39.9毫米,蒸发量249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42天,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
灾害
2014年4月23日,受新疆强冷空气和地面冷风过境的共同影响,甘肃省敦煌市出现了大风特强沙尘暴天气,最小能见度小于20米,极大风速18.5米/秒。
资源
气候资源
敦煌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是甘肃省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瓜果之乡。敦煌大气透明度高,地势平坦开阔,是中国太阳辐射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全年日照时数3257.9小时,日照百分率达75%,年太阳辐射量6882.57兆焦耳/平方米,日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8.86兆焦耳/平方米,发展光电产业潜力巨大。敦煌四季多风,风能资源丰富,北湖地区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6.91米/秒,平均风能密度379.92瓦/平方米,主导风向西北风,风速平衡,是风力发电的理想区域。
水资源
敦煌绿洲由党河滋润。发源于祁连山的党河,全长390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28亿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脉,敦煌人民的母亲河。境内除党河外,地面水还有西水沟、东水沟、南湖泉水区,泉水总溢出量为3.1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9902.3万立方米。
莫高窟大泉河没水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敦煌地区属于内陆干旱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蒸发量较大。全球气候变暖和沙漠化趋势加剧导致敦煌地区的降水量逐年减少,而蒸发量却不断增大。这使得原本就不多的河流水量变得更加匮乏,许多河流逐渐干涸,包括莫高窟附近的大泉河。大泉河是敦煌市境内唯一一条全年有水的河流,也是莫高窟的重要水源之一。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泉河的水量逐渐减少,流经莫高窟的水量也相应减少,甚至在某些季节出现断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