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香港 保姆车(为什么香港保姆车那么多呢)

黑龙江旅游网2140

香港是亚洲繁华的大都市,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这个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地方虽小但车不乱跑,人虽多,但街道干净整洁。不知道您是否注意过在香港大大小小的街道里,跑着非常多的日系车,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 香港 保姆车(为什么香港保姆车那么多呢)

首先,香港与日本同样为右侧驾驶,并且香港可以自由从海外引进新车或二手车,只要通过运输署的各种规定就可以,这其中不乏有一些水车。日本占了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香港的人工费很高,导致汽车维修费也很贵,日系车机器布局合理,保养方便快捷,保养费用价格低。所以耐用、好维修的车型自然很受欢迎。

文化方面,去过香港的人都知道,香港的出租车是清一色的皇冠Comfort。

在香港,很少见到开放式的货车和皮卡、卡车等,要运货大部分都用丰田HIACE来完成。并且和日本一样,香港也喜好对自己的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装。

豪华MPV保姆车Alphard(埃尔法),在香港也是非常常见的。它是众多港星出行的御用座驾。近年来大陆的富人也开始追捧这辆豪华MPV,导致Alphard提车要加价要30万元人民币以上。在香港,有很多Alphard会悬挂两地车牌,常年因“拉活”往返于香港与大陆之间。

首先要先看看香港这个地方,香港是个弹丸之地非常拥挤,但是香港的公共交通非常完善,很多人出行并不需要开车,加上道路拥挤,所以去过香港的人都看到一个场景,小车非常多,除此之外,MPV的数量也不少,和内地动不动就抵制日系的行为不同,香港非常包容。

有人会说在香港汽车使用成本很高,所以香港的车型也走两个极端,高档车、小车和埃尔法,中型车在香港的受欢迎程度并不及小车。香港的道路老,因为地方小并且也会拥挤,所以香港人一有假期就往内地跑,到内地旅游,三五个朋友一起,小车不够坐,所以埃尔法这类车型就非常受欢迎,你就会看到深圳珠海两地的埃尔法特别多,并且埃尔法在香港也并不贵,又相当的实用。

而香港人坐车也很有意思,大多数香港人并不愿意在大陆坐轿车,因为要低头弯腰进入,而高大的商务车则不同,视野好,抬脚就上去上车方便,有明星的待遇感,并且在安全感上要比较多高,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人数多。

说到明星,就更加不得不提埃尔法,毕竟埃尔法在香港就常常充当明星的保姆车,香港的工作和生活应该分得比较开。保姆车更多是作为工作车,所以我们能经常看到电视剧里面一般的

而MPV呢,空间大,可以与人在私密空间交流,而且是可移动的私密空间,保密性更强,避免了先去公共空间再到私密空间的曝光时间。自己舒服,也可以带更多私人物品。有的明星很讲究的,连水都只喝自己带的。这类人的私人空间是小于我们的,所以他们会喜欢大些的保姆车,像埃尔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他们的私密空间的满足感。并且车内一般有赶通告的衣服和助手等等。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各大明星被记者围着的时候,都是坐着埃尔法,天后王菲回港的座驾也是一辆MPV。

埃尔法早期经由电视剧的传播,以及广东深圳珠海两地的港牌车大多数MPV埃尔法,从而逐渐的影响到大家对MPV的看法。毕竟在以前,MPV这个词还没出现之前,大家都称呼这类车为面包车,而大陆的面包车主要以金杯车型为主,在当时是一个很LOW的称呼,MPV也是近几年才逐渐觉得有一点点高大上,而这个高大上也仅仅维持在大城市中。

采纳哦谢谢

1、北京常住人口大约是香港的2.5倍,但汽车却是香港的8倍多。700多万人口的香港,共有汽车约58万辆,其中私家车不到40万辆。而北京2010年9月初机动车就突破了450万辆。

2、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汽车总量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变化不大,增长率都在2%以下。而北京的汽车总量还处在井喷阶段,预计在2011年上半年将冲破500万辆大关。仅仅2010年北京机动车增长超过76万辆,一年的增长就超过了香港的总量。

3、疯狂的增长使首都成了“首堵”,2010年9月17日傍晚的“惊天大堵”,终于惊动了国家最高层。当晚北京发生了9个小时的大堵车,有网友戏称那一刻的北京是一个“立体停车场”。

4、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预测,照此发展下去,再过一年多,北京平均每小时车速将低于15公里,相当于骑自行车的速度了。

5、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从2011年1月1日起限量购买汽车,并用摇号的方式获取车牌,每年总额24万辆,每个月两万辆。

6、北京人买车就像买白菜,那香港人为什么不疯狂买车呢?港人不买车,首先肯定不是买不起车。香港的人均GDP是北京的三倍,但车价却比北京便宜得多。以香港满街都是的保姆车丰田阿尔法为例,大陆卖56.88万元人民币的那款,在香港要便宜一半。

7、常听到一个解释说,香港人不买私家车,是因为用车费用太高:购车要交重税、汽油有重税、停车费高昂,一个固定车位一个月要一两千元人民币。这种解释,我们的有些部门很乐意听,因为可以作为提高收费的依据,把问题都推给收费太低。

8、其实,香港人不疯狂买车的根本原因,并非用车成本太高,而在于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很高,公交出行非常方便舒适,大多数人并不需要买车。

9、而北京人之所以疯狂买车,最主要原因也并非是收费不够,而是公交服务太差,市民不得不买车,以便将自己与糟糕的公共空间隔离起来,堵得再厉害也得买。

10、以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为例,教授与副教授有12名,有私家车的只有两位。香港大学教授的薪水属于世界最高之列,年收入在百万元以上,并非是负担不起用车的费用,但大多数教授都没买私家车。

11、在香港,公共交通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90%,而地铁和城铁出行量达到公共交通出行量的40%。全香港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环地铁站500米的范围内,几乎所有常去的地方都有地铁到达,非常方便。中途换乘也很快,一般都在站内完成,很多是下车门对门就能换线。地铁口就有公汽站,出了地铁就能换公汽。

12、而反观北京,胡杨在北京工作过半年,坐地铁换线路极不方便,换乘站太少。一些地铁换乘站似乎也在挑战人的忍耐极限,从西直门站2号线换乘到13号线,经过数道楼梯后,上地面,再进楼梯和滚梯,距离长达千米。地铁出来换乘公交,有时候要走很远。

13、香港所有的公交场所、标志指示都很健全,非常人性化。胡杨2次去过香港,到香港的第二天,面对这个陌生的城市,就可以独自出门买了,都是跟着公交的指示走,非常明确,一般不会迷路。

14、有网友这样形容北京的地铁1号线、2号线的拥挤不堪:“带上车的是饼干,带下车的就是面粉”;“正装挤进去,三点暴出来”。

15、如果你是在香港乘坐公汽,不可能像北京那样挤成相片。因为香港的公共汽车严格规定了人数,不允许超载。你可以在香港双层巴士车门边看见这样的标志:上层座位53人,下层座位21人,站位44人。如果你坐的是小巴,更不用担心拥挤问题,小巴不设站立位,所有人都有座位,绝不超载。

16、北京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一到公交站,就会发现黑压压的无序的人群,公汽也不按固定的车位停靠,车一来,一大群人都跟着车赶,然后拼命挤上车,场面非常混乱,令人望而生畏。

17、香港的公汽车况都很好,全是丰田、沃尔沃、铃木、锰钢等大品牌车。车厢干干净净,绝不会有什么破破烂烂的坏椅子出现。车里的冷气也开得足,这样不会让人觉得是挤在一个臭哄哄的闷罐子里。这样有了便捷、舒适、干净的公交环境,即使是衣着讲究的高收入人群,也不会觉得乘坐公交出行会弄坏自己的行头。在香港高级白领乘坐公交很普遍。

18、香港公交司机的服务就更不用说了,刚到香港的时候,我向司机问路,司机马上很专业地提醒我看他旁边的牌子:上面写着,开车时与司机说话,属于违法行为。但车一停,司机马上很有礼貌地回头问我有什么需要帮忙。像北京那样出现售票员掐死女学生的事件,在香港是天方夜谭。

19、很多北京的朋友说起买车的原因,都会提到一个词:“尊严”,认为在北京挤公交会挤掉“尊严”。在北京因挤公交而发生的争执甚至是打架很普遍。

20、或许,要让北京人不继续疯狂买车,最重要的不是靠高收费,而是要让市民能坐上“有尊严”的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