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10000年起,人类就已经在这里定居。在遗址的昀底层,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了纳吐夫文化时期的几何形细石器、骨器等遗物,还发现了寺庙建筑遗址。专家们推测,寺庙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先民们用来祭祀泉水的建筑。
耶利哥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址占据了第9~17层,第9层出土有陶器,第10~17层不见陶器,俗称前陶新石器文化层。在凯尼扬博士命名的前陶新石器A层中,长眠着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昀古老的城市耶利哥,在这一层中,发现有直径5米左右的圆形竖穴居室,系由半圆锥体形状的土坯垒砌而成。
城市废墟面积约4公顷,城周围有厚2米、高4米的石砌城墙,城墙昀高处超过6米,用雕琢规整的石块垒成。城墙外还发现了一条宽6米多、深2米多的大沟,类似于我国的护城壕。城中建有直径10米、高8米以上的巨大塔楼,塔楼内设有阶梯直通顶端,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城堡主垒。
考古学家们推测,当时耶利哥城常住居民人口有2000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牛、绵羊和猪,掌握了燧石制作工具的技术。这些居民还从事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其组织严密的程度令人称奇。
然而,繁盛一时的耶利哥城在公元前7300年左右突然衰落,此后与此文化系统不同的人从叙利亚一带迁来定居,形成前陶新石器B层遗址。新居民用晒干的扁平状土坯建筑较为规整的方形住宅,地面与墙壁抹上一层灰泥,屋内设神龛,城内新建了用于祭祀的建筑物。
昀有趣的是,在这一层中发现了一具用灰泥按死者生前面貌复原的头骨,眼睛用贝壳镶嵌,耳鼻酷肖,无疑与当时居民们的祖先崇拜有关。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耶利哥再度废弃,沦为荒丘。
公元前4500年左右,耶利哥重现人类活动的踪影。居民们已会制作陶器,他们居住在竖穴房屋里,具有强烈的游牧民色彩,这些生活在有陶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大约逗留了500年,接着便远徙
他乡,另觅新居。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早期,耶利哥再度兴盛起来。居民们穿岩凿墓,埋葬死者,他们死后盛行多人多次合葬。此外,还筑起城墙。凯尼扬博士称之为“原始都市期”。
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在其代表作《考古学150年》中称耶利哥在这一时期才形成一座城市,与凯尼扬博士的观点略有出入。但不管怎样,居民们用干土坯垒砌的城墙在地震和外敌的攻击下,屡废屡兴,昀终被阿摩利人的一把大火焚毁殆尽。
在这场浩劫后,耶利哥沦为尚未开化的阿摩利人的宿营地。公元前1900年左右,又一支来自叙利亚的民族占据了这座城市,重建耶利哥城,耶利哥进入中期青铜时代,这是耶利哥昀繁荣的时期。很快,城市高度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耶利哥城居民南与埃及人、北与赫梯人、东与美索不达米亚城邦、西与迈锡尼人进行交往,其富饶状况集中反映在这一时期岩穴墓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上。地下出土遗物表明,随葬品种类多,数量大,有食物、家具、装饰品、陶器、雪花石膏制的容器、小木箱及放置食物的桌子等。可是,好景不长。
公元前1560年前后,从埃及远道而来的喜克索斯人攻入耶利哥,混乱中,城市毁于大火,化为焦土。前述《圣经》里记载的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攻占并摧毁耶利哥城,如果这是史实的话,在年代上应当属于这一时期,遗憾的是考古调查和发掘并未能提供任何证据。
如果按历史学家的看法,以色列人攻入耶利哥城是在公元前1400~前1250年的话,那么,早在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前150年,也就是公元前1560年左右,耶利哥城已是残垣颓壁、满目荒凉了,根本不可能存在以色列人攻陷和血洗耶利哥城的悲壮场面。
因此,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圣经》的这一段记载纯属虚构,其目的是为了抬高以色列人的地位和声誉。
耶利哥城的重见天日揭开了人类城市发展史的新篇章,它将人类城市的起源从公元前5000年提早至公元前8000年,整整提前了3000年。随着考古调查的进展,我们相信,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不管是海底还是陆上,不管是低谷还是山丘,都有可能埋葬着比耶利哥更早的城市,而这些未来的发现正有待于后继者去发掘。
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这种制度至迟在周代已经出现,直至清末,延续了2000余年,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从汉代以来,朝廷都颁布法令作出规定,如唐代的《营缮令》。
历代的规定大致如下:周代据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级差别;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都逐级递降。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
扩展资料:
皇城相府景区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这里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
皇城相府是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
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
御书楼金碧辉煌,河山楼雄奇险峻,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藏兵洞奇妙无穷,南书院曲径通幽,西花园风景别致,紫芸阡御碑林立。纵观相府景区,历史人文底蕴厚重,造型独特,气象万千。
明清两代,陈氏一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有"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评价。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对陈廷敬及陈氏家族予以褒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府邸
郑州是八大古都之一的原因:
郑州位于我国华中地区、河南中部偏北,黄河中下游,秦岭东段余脉向黄淮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带。郑州的地势总体上来说,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
郑州位于中原中心,北临黄河,东西和两大古都开封、洛阳相邻,历史上是洛阳、开封的重要屏障,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雄峙中枢,控御险要”。
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不过其作为都城的历史相对比较久远,不为大众所熟悉。在五千年以前的远古时代,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在这里。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最初的都城阳城就在今郑州市登封市告成镇王城岗遗址。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颍水经其县城(阳城)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
郑州古都文化:
郑州是中华文明发样地之一,是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境内古文面积为平方于米平面近他方龙:多年面,它是我国商代总最早而且最大的一座王都,拥有城墙宫殿、手工作坊、祭祀窑藏、青铜礼品、防御设施和的供排蓄水系统。
此体郑州商城还是中国历史上第座建有城垣的王都目前城内仍存有一座周长7千米的商代城墙,城墙总夯士量87万多立方米。如此宏伟壮观的建筑工程,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郑州商城内还发掘出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其中包括铜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等遗物,还有少量的刀刻字骨和陶文符号。最珍贵者如玉戈、玉铲、玉璋、玛瑙等,反映了当时制玉工艺有相当高的水平。
郑州商代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奴隶社会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郑州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但要真正了解郑州的历史,感受其曾经历的沧桑和辉煌,河南愽物院是不得不去的。
那些曾在地下沉睡千百年,现在又被人类小心翼翼地掘起、清尽泥沙、旋转在枯窗里的先人们创造力的物品,虽默默无言,但却会告诉人更多远古铁事。
河南博物院是一座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占地10余万平方米。外观气势恢宏,造型独特,这种设计来源于中国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造的观星台遗址。
主体建筑四面斜坡上星星点点的白色乳钉,是中原文物青铜器上的装饰,而顶部那蔚蓝的天窗和奔流而下的彩光带,则展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标志着中原文明源远流长。
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3万件,其中“全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随处可见,漫步其中,犹如徜徉在一座知识的宝库和艺术的殿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