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得不承认重庆小面是一种特色面食,曾有幸吃过一次口感不错。那么重庆小面为什么会那么火呢?
重庆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既有高楼大厦、装修豪华的大饭店,也有依街而建的棚户小面摊子,那些小面馆在天桥下、车站旁边、菜市口、巷子口支起一个小棚子,几张桌子板凳加上一大口锅就开张了,虽然环境不好,但是小面的麻辣鲜香依旧吸引着这个城市不同阶层的人民闻香而至。
你甚至可以在一家其貌不扬的摊摊面旁边看到穿西装的领导、学生、打工族、棒棒军都坐在路边大汗淋漓的吃着小面。在重庆小面就是这样一种接地气的却拥有庞大粉丝量的地方特色食物。传说重庆每家面馆的面条都是统一配送,但是配料都是自家的看家宝,因此每一家小面馆都能做出不同的小面味道。端上一碗冒着热气的大瓷碗,麻辣味冲进鼻孔里,花椒辣椒浮面上立马将食欲刺激起来,还没吃到口就已经能让神经兴奋了。接下来就介绍一下重庆小面的五大特点。
辣:油温高低决定油辣子口味。在炒制油辣子过程中,油温的控制很重要,为了小面更好吃,在油的选择上,推荐可到专门的榨油坊买纯正菜籽油。当油温达到200°时,即可浇盖海椒面。紧接着放入芝麻和花生到海椒面中,油温120°的时候,再浇盖。用小火慢慢炒制油辣子(40分钟左右),温度高、低都会影响的辣度。
麻:喜食麻辣的重庆人自然对花椒也情有独钟。花椒的制作工艺也是相当考究的,花椒的选料很重要。要花椒的麻味出来,翻炒很关键,火候拿捏得当,需要用铁锅将新鲜花椒“坑”香,最后再打出粉末。
鲜:小面好不好吃,最重要的就是那瓢加作料的汤。用骨头熬制的鲜汤配上猪油更鲜美入味,是极其考验功夫的,行内有“川戏的腔,川菜的汤”之说。
香:海椒是重庆小面里少不了的作料,尽管与油辣子是同样的原料,但辣椒和油辣子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油辣子要求辣味纯正,而海椒却要辣中带香。选料时一定要选红海椒;海椒要放进罐子里密封3天吃起来才能辣而不燥。好的海椒肯定是用剪刀剪出来的,不能用机器来绞。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而小面就是反映重庆老百姓最真实的一“面”,也许这就是重庆小面为什么火的原因吧。
1、为了赚钱,半夜开滴滴,赚的多。
2、半夜,没有公交车,滴滴出行是刚需,活多。
3、有很多蹦迪、唱歌的年轻人半夜需要回家。
4、很多车是两个人轮流开,一个人白天,一个人晚上。
5、半夜车少,路上好跑车。
6、很多司机师傅都是白天上班,晚上跑活,利用下班多赚点钱。
7、很多有钱人都是睡到中午,晚上出来嗨皮,所以半夜还是有很多生意的。
8、想靠死工资养活一家老小、还房贷,压力很大。
9、普通人都是牺牲自己的时间、体力去赚钱的。
10、成年人,唯有金钱可以给自己安全感和选择权。
1、一辆汽车,两个人开。
一个司机开白天的,另一个司机开夜班,充分利用这个车。
2、到了晚上公共交通都停止了,开滴滴的生意好做。
3、晚上去夜店的人多,串场的人也很多,这些人都需要打车。
4、白天去上班,挣一份工资。晚上跑滴滴再挣一份工资。活着真不容易啊!
5、晚上跑滴滴的价格比较高,白天的价格太低了,有些人喜欢晚上跑。
6、火车到站。
有些站点是半夜到。旅客们需要半夜的交通工具。
7、飞机也有晚上起飞和半夜到的,这些需求都必须有人来满足。
任何事情存在就有必要,夜晚也有很多人需要交通工具,所以晚上跑滴滴的自然也就客观存在。
这些网约车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早上很早要坐飞机出门,提前就预订好网约车,到时间他就在小区门口接你,这样也是非常方便的事情。
现在城市的交通越来越发达,地铁、公共汽车、的士、网约车。选择面非常的宽,方便了大家的出行,这是个好事情。
为什么滴滴都出现在半夜呢?
开滴滴的基本都是养家糊口的,养家糊口就肯定要算计了。
白天出车非常堵车,虽然滴滴是按照公里数和时间计算费用,但是这种方式也不如晚上挣得多,更重要的是,很多滴滴的手续都是不全的,白天抓得太多了,要是被抓了,起码罚款几万块。
滴滴司机真的是太辛苦了,挣的都是辛苦钱。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贷款买车的,除了每天的固定支出,还要偿还银行贷款。不过话说回来,哪个行业也都不容易,前几天看到我家楼顶来一个送完外卖就住在哪里的。
这个外卖小哥离婚了,孩子生病了。卖了房子把钱都给前妻和孩子看病了。自己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睡在大街上。所以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难处。这也就是滴滴为什么晚上多了。晚上跑车不但不堵车,活还多。多拉快跑就是滴滴司机的共识。
1.冬天来了在外面逛的人少了很多,导致很多的士车司机一晚上接不了多少单还不如回去休息!
2.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很多地方下雪,很多人出行不便,只能选滴滴出行及的士车!
3.滴滴的优势就在于不用等提前把位置设置好,滴滴司机快到了直接到设定的地点就好,又方便其价格跟的士车也差不多!
1晚上单价高,至少是白天的1.5倍
2不堵车
3兼职也出来了
4晚上可谈价
5整天都在跑
6想艳遇
7平台有奖励
8喜欢开夜车
总之晚上来钱快,心情好,危险系数也高,这里不光指喝酒吐车里的,比大家想象的要严重,安全出行,尽量别太晚了
为了生存,现在好多人找不到工作,家里需要钱不起早贪黑怎么干怎么办!谁不想在家睡觉休息啊!外卖小哥,滴滴司机都是挣的辛苦钱,干外卖成本还低一些,干滴滴的有好些都是租的车一个月租金好几千,一天不工作10个小时以上能挣出生活费吗?没听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话吗?不缺钱的人永远也理解不了底层百姓的辛苦。
不知题主是哪个城市的,我来说下天津吧。
首先说一下,滴滴有快车,快车中有拼车,快车和优享,三种车型,然后还有专车,专车中有舒适,商务,行政三种车型。
快车司机都是不受滴滴公司管控的,也就是说,你每天想接单就接,不想接单就不接,通俗点说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不违规,滴滴公司是不会管的,当然这里有很多车辆都是不符合国家网约车政策的。
那么滴滴一方面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另外一方面也为了符合部分乘客想提高乘车体验,那么滴滴退出了优享,优享车型都是符合国家网约车政策的,收费当然也是比快车贵一点点。
那么半夜接单的快车是不多的,即使有夜间服务费,但是由于费用低,奖励低,大部分司机还是都回家休息了?那么出来的司机就很少了。
下面来说下滴滴专车,滴滴为了扭转在市场上的形象,而且也为了争取高端客户退出滴滴专车认证司机,想接专车订单的司机要经过认证才可以。车辆要B级车,车辆内部要回复出厂状态,也就是不能有坐垫,不能有装饰物,而且地垫也是要求黑灰色的四圈地垫。车辆外部一样不能有装饰物,比如车后有壁虎装饰的,后窗有贴纸的,通通不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乘客感觉无论在哪个城市做滴滴专车,车辆内部都是一样的。(当然不同品牌还是有差异的)。
司机要求更高,白衬衣,黑领带,黑西裤,黑皮鞋,外套是黑衣服,冬天黑羽绒服而且不能带帽子。要求真是严格,大家在路上看到这些穿着的司机,基本就是滴滴专车司机了。
而且话术也是统一的,这里就不在描述了。
滴滴的专车认证司机,实际上和滴滴的员工是一样的,除了没有工资和保险,其他和员工都一样,每天有接单任务量,有上线时长要求,每周统计考核,如果不合格,就会清除出认证专车队伍。
那么白天有事没有出车的司机,或者白天有工作的司机就会晚上出来工作。他们在夜间要完成当天的任务量和工作时长,十分辛苦。所以就有了题主说的现象,大半夜还有很多滴滴司机,有时一看快车已经没有了,一看专车还有很多。这就是半夜很多司机还在线的原因。
滴滴司机不容易,专车更加不容易,请大家坐车时善待他们,您的一个微笑,一句辛苦了,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我就是一名滴滴司机,跑了一年多了,白天也跑晚上也跑。有的人专门白班。有的人专门夜班,也有白天晚上一起跑的。晚上跑车有好处也有坏处。晚上跑无非就两点1是想多挣点钱。2是晚上不堵车。
我就是一个在重庆市里面开网约车的。
让我说一句我的真心话,和我的收入吧,可能大多数重庆司机朋友都知道,很多都是公司的车,以租代购。
每天我早上7:00出车跑早高峰,晚上一般都在10:00―11:00左右回来,每天差不多出门时间都在15-16个小时,中午吃饭在车里休息一会,每天我就算500一天,这个数字不多,但是绝对也不少,很多司机也都知道,而且每天都受不完乘客的气。
接下来在算算开支和收入,每天收入500,但是我们人也得休息或许有事耽误,每周就算6天班,就是3000元,一个月就是12000,这个数字司机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跑到你们比我更清楚,至少我是没有跑到这么多,我是往多的算,保险一年12000,一个月就是1000,保养就算300,月供3200,油钱或许气钱算3000,这是最实在的算法,而且还不算我们吃饭也不算我们的车子维修和罚单和磨损,就这样算下来12000减3200在减3000减1000减300最后到我们包里面还有4500,除开我们的饭钱或者来一个违章和维修,我的基本上是白干,这是我自己的经历,但是我一本上每个月跑不了12000,但是也有人比12000多的但是很少,这时可能有朋友说你三年赚了一个车,说句实话三年这个车还有多大用处可能大家都清楚,而且我在里面也没有算车子的损耗和磨损维修,
我身边跑滴滴的朋友开玩笑再说,跑滴滴就是活雷锋,养活加油加气站,养活的士快餐,养活修理厂,养活滴滴公司那么多人,最后吧自己累死了。
最后总结一段话,跑滴滴是换车换房会幸福,换车是新车换旧车,换房是三房换两房,贵幸福就是毁幸福,每天在车里十几个小时,全身都是病,而且天不亮出门,半夜回家,没一点时间陪家人,我说的句句真心话,没有一点黑滴滴,我发誓,说的不对的,给大家道个歉,大家新年快乐。
云南,不只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孙琳琳
中国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其他地方,一个是云南。中国人有两种生活,一种是拥堵的朝九晚五,一种是阳光普照的云归。
入滇,不仅是去一个地方,更是进入一种生活。
2300年来的入滇往事,可由楚国大将庄蹻入滇说起。与中原文明相知相通的南诏国与大理国、顾彼得所描述的至今令西方人心醉神迷的香格里拉、星光璀璨的西南联大诸位大师、挥洒青春与眼泪的知识青年,以及今日在云南安家落户找到新生活的各国友人,都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书写者。
入滇史,就是中国人和世界的云南发现史。而每一次向云南出发的浪潮,都引领着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革。
云南奇人多,诗歌之于坚、美食之蒋彪、艺术之罗旭、音乐之Kawa、公益之孙冕、游走于中美之间之谢飞都安身安心于此。
孙冕,《新周刊》创始人、名誉社长。
悠悠彩云之南,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四季如春的气候,永不失约的红嘴鸥,取之不竭的丰富物产,还有滇池洱海大山大水给予云南人的豁达性格。而这一切的魂,都在于滇池。最云南生活方式的万千魅力,最终集于昆明,集于古滇王国。
来云南吧,只有来这里,才能开启真正属于你的生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中国人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富裕生活。北上广深这样的超级大城市,聚集数千万人口,持续创造着经济辉煌的成绩。从霓虹闪耀的辉煌都市开始,很多人努力打拼,迈向了财富和成功,他们拥有了豪宅、名车、名牌,他们享用着洋酒、雪茄、米其林美食。消费主义甚嚣尘上,将人们引向无休无止的购买、攀比与淘汰。
但与此同时,新富阶层的幸福感并没有增加。他们还共享着雾霾、拥堵、人心浮躁,所有人的生活都指向单一目标,即成功、成功、成功。10年前,《新周刊》用一整个封面专题犀利地指出:有一种毒药叫成功。“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发现,他们过的只是别人的生活——假装在生活。
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人们开始了跨越世纪的迁徙之旅。
在云南,才有“生活”。
中国人该往何处去?
2017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GDP增速有望达到6.8%—6.9%,出口增速8%,实现了2010年以来年度经济增速首度企稳回升。北上广深四大一线领头城市之外,新一线实力之城正全力以赴争夺第五城的位次。经济、房价、教育、人口、医疗、旅游,样样都可量化比较,然而生活呢?
生活是唯一不可横向比较而全在于个人体验的东西。对理想生活的渴求,将中国人从大城市引向别处。然而又有何处可去呢?
中原不宜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笼罩在大范围雾霾的阴影之中。拥堵的早晚高峰、避之不及的车辆限行、频发的呼吸系统疾病,这些都抵消了精英们身处祖国中心的优越感。
江南转型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不再是杭州以及环杭州城市的核心吸引力。富庶江南的柔美气质,被一家突飞猛进的大公司改变了,田园牧歌之地,成了电商的天下、财富的大本营,这座城市从未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又焦虑功利。
沿海挤爆了。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最受益的是旅游地产。源源不断的外地客,将每一片海滨飞地都买成了超级大盘。最爱一次性付清全款的东北人,承包了海南60%的物业,然而跟不上的生活配套,让想象中的养老生活停留在规划和投资阶段。
海外断裂了。更有实力的中国人,能够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气候宜人的度假胜地规划未来的生活。然而语言不通限制了交往,地理不熟禁锢了脚步。如果数十年的辛苦打拼换来的只是一套人迹罕至的豪华别墅和寂寞的海外生活,这笔投资到底值不值得?
给我生活,地方在哪儿?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的迁徙线路图,最终指向了云南。
云南是中国人的理想居住地。
云南的魅力何在?
云南有山有水,然而云南最大的魅力不是山水,而是其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这块土地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之下,中国仅存的“生活大师”。
云南得老天眷顾,这里空气清新,遍地奇花异木,有超量供应的阳光、空气和水。人均水资源超过100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这里有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异龙湖、星云湖、阳宗海九大高原湖泊,其中面积300平方公里的滇池不仅是中国西南最大的湖泊,也是云南的精神所系、灵魂所在。
古滇王国遗址及滇池沿岸出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史上的最后一抹晚霞。绚丽的古滇文化神韵、浓郁的云南地方民族风格和先进的铸造工艺,照亮了云南2300年的历史。生活大于皇权的滇文化精神,影响持续至今。
云南是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也是菌类王国。这里有脊椎动物1737种;全国约3.2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就有1.5万种;野生菌更是云南特产,约250种,占了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中国食用菌的三分之二。
如此丰饶的物产养成了云南人富足、平和的气质,这里自古少战乱,延续400多年的大理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大量禅让。云南人的丰富思想与艺术创造力,是因为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天马行空。
而多元融合更是云南的独特魅力。自战国以来,这里就是东亚文化、南亚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汇地和绝对中心。2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民俗、宗教和艺术交相辉映,不管是外地人还是外国人,都能在这里找到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云南,怎能不养人?这样养人的地方,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
云南艺术家叶永青说:“云南让很多人慢慢地释放出自己的束缚,原来的伪装或者禁锢,一点一点地在这个地方剥落掉,人变得越来越本真,本真到最后甚至有一点任性,甚至回归到一种比较顽童或者童真的状态。”
云南让人回归童真。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云南。
云南极限挑战者金飞豹,先后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过南、北极点,还是世界上最快完成“7+2”极限探险的探险家。他曾说过:云南地广物博,大山大水,没有三五个月,不走遍村村寨寨,那你只是观光过,看不到真正的云南。
的确,云南是一个越了解越想了解的地方。然而昆明为所有向往云南的人提供了一个入口,每一趟飞往昆明的航班都将向前延伸,到丽江、到大理、到腾冲、到西双版纳。每一次到达昆明,都实在地进入了云南。滇池南岸的古滇名城,集合了高峡出平湖的500里最美山水、1100亩湿地生态、108个露天森林泡池、600亩欢乐世界、700亩古滇博物馆,还有15个原生民族部落的日常风情。你所能想到的云南的一切美好,昆明都有,这座城就是一个家。
在云南,没有外人,没有异客。
云南容纳一切奇人异事,给他们养分,纵容他们长成传奇。
长在这里的云南人罗旭,用他的怪建筑和好酒好菜眷恋云南。上世纪90年代才第一次落地云南的广东人孙冕,来了之后也说再也离不开。台上唱雷鬼,台下养鸡泡酸菜,这是来自中缅边境的Kawa乐队的日常,也是云南的日常。
Kawa乐队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生活里,汲取创作灵感。
云南也接纳一切普通人,他们在大城市里所承受的压力,所过的那种假装的生活,在这里都可以画上句号了。
20年前,当中国人第一次踏上旅游之路时,玉龙雪山是他们的圣地。那些传说中的艳遇,有躁动,也不乏纯真。不能停留,但可纪念。而当旅游不再能满足人们云游四海的愿望,度假成了云南新的吸引点。有多少人辞职奔向彩云之南,又有多少人从这里重新出发?
云南,终结了疲惫;云南,疗愈了忧伤;云南,给人勇气从头开始。时间指向2017年,当开客栈、买民宿的生活也成为一种人云亦云的俗套,云南再次引领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第三次浪潮——到云南安家,在日常之外,你还有第二种生活的可能性。
到云南安家,找寻第二种生活的可能性。
对云南爱之深切的人很多很多,于坚是其中最深情的一个。他在《昆明记》中写道:“我以为,昆明给世界的启示乃是:人类应该从那些血与火、污染、灾难、毁灭、远离存在的历史中走出来,住在昆明这样的地方,与花园般的大地相伴而终。”
千百年来,云南这大地激发的不是征服世界的野心,而是回家、归宿和享受生活的渴望。在海边,在红嘴鸥翱翔之地,在古滇名城,中国人拥有了一个新家。
更多精彩
见《新周刊》507期别册
《入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