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林为什么叫关林(关林是哪)

黑龙江旅游网5090

解答:关林的创建源于曹操于东汉末年以“王侯之礼”将关羽首级葬于洛阳城南的大义之举,而关林的定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座庙宇的历史沿革。关林创建的规制和关林名称的沿革,也反映了东汉的丧葬制度及朝野对关公的信仰。

关林为什么叫关林(关林是哪)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在陵墓称呼上也有品级划分:平民百姓的墓称“坟”,王侯的慕称“冢”,皇帝的墓称“陵”,圣人的墓称为“林”。

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位被称为“圣人”的人物;一位是大家所熟悉知的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另一位就是这位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孔子与关公,一文一武两个圣人,同在中原,又都以“德”载道,以德为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他们的墓分别被称为“孔林”和“关林”。

清朝,顺治五年敕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五年敕封洛阳关帝陵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始称“关林”,成为与山东曲阜“孔林”并肩而立的两大圣域。

中国除了关林、孔林,还有孟林(孟子之墓)、介林(介子休之墓)袁林(袁世凯之墓)、元帅林(张作霖之墓)。

“孔林”原称“至圣林”,位于山东济宁曲阜城北1.5公里处,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现为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人造林和宗族墓群。

“孔林”当初占地面积不过一顷,两千四百年来,孔子后裔及孔氏族人多埋葬于此,历代帝王不断赐给祭田、墓田,因此面积逐步扩大,至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历时三年,大兴土木,建成这座古树三万余株、占地面积达三千多亩的人造林。

相传,孔子去世后,依“厚养薄葬”的观念,据说是葬后不起坟土。孔子的弟子们担心天长日久找不到老师的墓地,故不约而同带着树种来到孔子的墓地,围绕墓地种植了许多树木,作为老师墓地的标志。

同时,孔子的不少弟子,还为老师守墓,诸如孔子最器重的弟子——子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外交家和富商,他在老师墓前盖了一座茅屋,为老师守墓六年,这些弟子守墓时,也是年年植树,因此遂有了现在的“孔林”。

“关林”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首级埋葬的地方,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林北依隋唐故城、南临名胜古迹——龙门石窟、东依潺潺的伊河,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在千百坐关庙中独称为“林”,是中国唯一冢、庙、林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关林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乾隆帝时得到扩建,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朝所建。关林的建筑规格,是按照宫殿形式进行修建的,空间布局严谨,蔚为壮观。庙前有戏台,沿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关墓。

袁林又称“袁世凯墓”、袁公林,始建于1916年6月,建成于1918年6月,占地面积9万多平方米。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军事人物、政治人物、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及其夫人的合葬墓。袁林的营建,是按照明清皇陵的格局、采用中西合璧建筑手法、以中国古典传统形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中体西用”为蓝本的陵墓建筑创例,在我国陵墓建筑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由于年代比较近,其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

其实,这是从关冢到关庙再到关林的历史演化。里面包含历代对关羽个人的崇拜,以及对其个人精神的崇拜。所谓林,不过是一大堆的树木而已,更多的是对关羽精神的敬仰。

洛阳关林因厚葬三国名将关羽首级而名闻天下,这里也是我国惟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建筑遗存。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使之成为世界华人祭拜关羽的重要“圣地”之一。千百年来,关公被视为忠义化身和道德榜样,受到海内外华人的普遍敬仰,其"忠、义、仁、勇"精神更是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洛阳关林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南7公里的关林镇.明万历年间始建庙、植松。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关林总面积约百亩左右,古柏苍郁,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气象幽然,为洛阳市著名的古建筑及游览胜地。关林的主要建筑均在中轴线上,依次为舞楼、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后为关冢。

关冢始于汉末,如今绿草如盖,高峻出尘,虽江山已改,而元冢依然。“关林翠柏”是洛阳“八小景”之一,古柏千章,葱茏回合,每当大雨急住乍晴之时,云气如烟,似袅袅香篆,悠悠绕冢流走,奇幻之景,令人拍案称奇。

1780余年来,关林因厚葬关羽首级而名闻天下。这里峻宇连甍,古柏森然,淄素入庙,视为严宫,形成了浓厚的关公文化氛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成占地200余亩、院落四进、殿宇廊庑150余间、规模宏远的朝拜关公圣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