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满族的资料和关于满族的资料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满族的全部资料谁知道
满族;
人口为9821180人。
满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以辽宁省为最多。使用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南、北2种方言。由于与汉族混居、交往密切,因而现在满族人都习用汉语,只有少数偏远的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16世纪末,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了满文。现在满族人都用汉文。
满族人曾信仰多神的萨满教,现已消失。满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称、“挹娄”、“勿吉”等,他们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的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黑水”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2世纪,建立了金朝。1583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创立了满文,并于1635年定族名为“满洲”。八旗制度具有政治、军事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成为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911年,辛亥革命后称为满族。满族人对中国的统一、疆域的开拓、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满族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隋唐称为"勿吉"或""、"女真"。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赤先后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建立后金,至165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辛亥革命后,通称为满族。
满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16世纪根据蒙古文字字母创制了满文,清朝曾用它行文写史。后来满族人民均通用汉语文,满文也很少用了。现在只有黑龙江边远地区少数满族讲满语。满族是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在祖国历史上,曾谱写过重要的篇章。云南的满族是清朝初年吴三桂率清兵到云南时迁徙来的,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挑拨汉满族关系,发动叛乱,康熙派军镇压。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病死。康熙二十年(1681年),贝子彰泰率满、汉两族官兵10万人围攻昆明。平定叛乱后,随满族官员来云南的许多满族士兵、仆役始定昆明等地。今昆明如安街华兴巷因系满族聚居之地,故当时称之为满洲巷。1911年,云南"重九"光复起义成功。起义领导人能妥善对待满族官员和百姓,没有发生民族间不幸流血事件。许多满族仍留在云南,有一部分满族迁回北方。在抗日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又有许多满族来到云南,主要在城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据说云南火腿月饼和"萨其玛",首先是满族开办的合香楼所产。"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香酥可口,油而不腻,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糕点。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
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原来一般实行族内等级婚,后来限制放松,可与汉族通婚。在云南的满族有的还跟彝、白族通婚。满族有祭天、祭祖风俗,孝敬长辈,重视礼节规矩,人病死,采用木棺土葬。古代满族信仰萨满教,分为管祭祀的家萨满和跳神的萨满。以后,因受佛、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一般满族家中供有观世音、关公、楚霸王神位,还喜欢供一?quot;锁头妈妈",用麻线拴一支箭在门头,一年祭三、四次,祭时一般在晚上把箭头拿下来,摸黑磕头。满族过去忌吃狗肉,假若小孩一定要吃,须用一块布蒙起给他躲着吃。满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入关前用满文写有《满文老》、《满洲实录》,用满文翻译过《孟子》、《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入关后,迅速吸收了汉族文化。满族作家用汉文写的著作,有清初纳兰性德的《纳兰词》,曹雪芹的《红楼梦》,罗常培的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蓍作《汉语音韵学导论》等。
关于满族的资料
满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人口总数为1041万人,分布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北京为多。
聚居于东北三省及河北省的满族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大豆、高粱、玉米、烟草、苹果和柞蚕等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山区特产人参、蘑菇、木耳等。
东北三省城市中的满族主要从事工商业,散居于全国各地的满族主要是工人,知识分子也较多。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
作为官方文字,满文一度在全国广泛使用,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清中期以后,满语逐渐被放弃,但在今天东北和北京等地的汉语中,还保留有大量的满语语音和词汇。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扩展资料:
满族是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分化出数个新穆昆。
宋元后深受蒙古族的影响,女真人称名而不称姓。清入关后,很多满洲旗人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钮钴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
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
对此,清统治者十分不满,多次严令禁止,但没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
满族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崇尚骑射。婴儿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男孩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
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
满族男子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女子发式幼年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以御寒,放袖子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规定动作。
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满汉全席”就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乾隆时的满汉全席已有菜点100余道。
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
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满族从“白山黑水”走来
满族的风俗和简介(都不超过100字的)
风俗: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富取博收外来文化并善于融汇创新的民族。满族的风俗习惯很有特点。
礼仪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
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满族男人冬季穿长袍,有的加外衫,套马褂,穿皮、棉、毡单脸厚底鞋,戴毡帽头,三块瓦狐皮或羊皮皮帽,春、夏、秋三季穿长衫,外套单夹马褂,内穿汗褟、背心。女子冬穿棉旗袍、套坎肩,春、秋穿夹旗袍,罩坎肩。
饮食民俗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
简介:满族人口总数为1068.2万人(2000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扩展资料: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的人口数量为1041.058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77%,少数民族人口的9.28%。
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族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