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里山炮台的历史(胡里山炮台的历史性)

黑龙江旅游网3220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胡里山炮台的历史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胡里山炮台的历史性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胡里山炮台历史是怎样的

胡里山炮台的历史(胡里山炮台的历史性)

历史\x0d\x0a建设背景\x0d\x0a(一)事件背景\x0d\x0a\x0d\x0a胡里山炮台(7张)\x0d\x0a\x0d\x0a鸦片战争期间,厦门岛一度被英军攻陷,特别是1841年抗英保卫战以石壁炮台为代表的厦港要塞被英军摧毁,加强东南防务的问题,进一步引起政府的关注。\x0d\x0a(二)文化背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x0d\x0a清末,洋务运动兴起,朝廷内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海军,购买洋枪洋炮,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x0d\x0a(三)地理背景\x0d\x0a厦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同时也是南北航线、东南亚航线重要的枢纽站。\x0d\x0a艰难创建史\x0d\x0a(一)卞宝第奉命“本省自行筹款购买”\x0d\x0a1841年的厦门抗英保卫战,以石壁炮台为代表的老式厦港要塞被英军摧毁。闽海国门,顿时洞开。1874年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清廷就拟在原处附近建造新型近代化的胡里山炮台,但“约需三十万两”白银。此事一波三折,历尽艰难,历经22年才得以建成。\x0d\x0a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9月11日,闽浙总督卞宝第启奏皇帝:“闽省为海疆重地,防务必须周密”,建议在闽江口及厦门口岸建造新式炮台,购置德国克虏伯大炮安放,光绪帝依准,但同时饬令卞宝第“本省自行筹款购买”等。\x0d\x0a接受任务后,卞宝第考虑到“炮价筹措匪易”决定裁撤南台、材浦等处两营兵勇,“所省薪粮以备购炮之用”。即便如此,资金缺口仍然巨大,卞宝第要求向海军衙门借款先期购炮,然后再用“省下勇粮陆续划还”,但因朝廷割地赔款,积弱难返,卞宝第借不到购炮银两。\x0d\x0a光绪十六年(1890年),卞宝第再次上书提出请求:“厦门与台澎联气,地居紧要,港宽水深,非他口可比应添配八百磅弹大炮二尊,六百磅弹者二尊,二十一生者六尊,方可无虞,计共炮十尊。刻下定购约需三十万两与洋人议定,限二十个月包运到厦,价做三年交清,若临事购买,即四五十万两尚不可得。”要求海军衙门将胡里山炮台筑台购炮一事列入拨款“在案”。但仍未获“天恩俯准”。\x0d\x0a在经费无着的情况下,光绪十六年(1890年)8月,卞宝第借为“福靖穹甲船购炮”之机,未经朝廷批准便与德商订立合同,“并购二十八生克虏伯大炮二尊”。这一先斩后奏的举动,实际上把朝廷“逼上了梁山”。\x0d\x0a不久,卞宝第病重死于任上,他至死都借不到购炮银两,但却开了个好头。\x0d\x0a(二)谭钟麟为购炮“截留新海防捐输”\x0d\x0a光绪十七年(1891年),继任闽浙总督谭钟麟曾以“因勇饷积欠累累,京饷紧急不能周转”为由,拟停购克虏伯大炮。\x0d\x0a这一毁约的做法立刻引起轩然大波,“洋商怂恿德国使臣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饶舌”施压。朝廷被迫责成谭钟麟遵守合同,妥筹办理。谭趁机奏请朝廷援照山东成案,截留新海防捐输,所得资金用于购炮筑台,光绪帝只好同意。于是,谭钟麟决定改“停购”为“展办”。\x0d\x0a谭钟麟随即会同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到厦门口岸,审度前任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已设定建立炮台的胡里山地形。\x0d\x0a光绪十九年(1893年),朝廷全面裁兵减薪,谭钟麟仍于6月16日坚持向光绪帝请求置办,“其厦门炮台购运巨炮,到时再行酌办……”\x0d\x0a同年7月18日,谭钟麟向朝廷要价:“所购二十八生炮二尊共需价、脚、保险等项厂价六十二万八千二十一马克二十五分约需银十六万有奇。”并注明因火炮巨大,离岸安装不易。因此,“起炮上岸需工费若干,察看地方情形再行商议”,为再次申请截留新海防捐输打下伏笔。\x0d\x0a是年十二月初八,谭钟麟再次上奏:“至光绪十九年五月,展办二年之限已满”,因为购炮款项仍然不足,请求“再展一年,庶可凑集成数”。其理由是新海防捐“闽省每岁所捐无多”,加之朝廷海军衙门还“将二万两新海防捐挪付购福靖铁甲船炮之用”,同时,还以厦门“地方乡绅念切桑梓情愿集捐”以及“购此钢炮,于海防有裨,并免失信洋人”等理由说服朝廷,光绪帝遂批准“再展一年”,实际上是“延办”。\x0d\x0a朝廷同意后,谭钟麟就一方面会同兴泉永道,发动厦门地方绅商集捐,另一方面向上海德华(德国)银行贷款,终于“凑集成数”。\x0d\x0a从“停办”、“展办”到“延办”,谭钟麟似乎比前任卞宝第更善于以退为进。\x0d\x0a(三)杨岐珍“命水师管带赖启明绘图”\x0d\x0a为建好新式炮台,清廷多次派人员到欧洲各国考察学习,曾任过驻德国公使的刘锡鸿在出洋考察过程后,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写道:“练兵筑台诸制实为欧罗巴一洲之冠”。\x0d\x0a在附单中,他详细地介绍了德国各种炮台的建筑技术和数据资料:“炮台方圆尖锐,顺因地势为之。兹方形以进,第欲其便于装匣,妙用初不缓此。总之,累土为冈,使敌炮不能摧,穴土藏。兵使敌炮不能中,炮位悬置高处,斯力足及远,无炮烟自蔽之虞;台外仅为护墙,斯敌抢台,可操还击必胜之券。斯的者实其要也。西洋炮台皆石为主,今则多以沙土合灰为之,盖石虽坚被炮则易碎,碎石飞掷伤人,反助敌炮之威,不如沙土能嵌炮子……故累土为冈,而凹其巅以安炮位,土冈至顶高二丈五尺,由外至内厚二丈,复为斜坡一丈以固其址,土冈至内至外一丈二尺,除向外八尺不挖空,留为累墙,其余一丈二尺均于贴地处穴之,以作兵房……”。\x0d\x0a根据考察报告,清廷采用德国陆军上尉汉纳根的设计方案,令杨歧珍督建胡里山炮台。杨歧珍“命水师管带赖启明绘图,厦门禾山工匠叶文进负责承造,委任钮承潘、张文治、罗鸣风为督造,委任林世春为总巡工”,并命“闽省防续添水陆勇丁修建炮台”等。在1894年三月初八正式动工兴建,充分利用闽南“三合土”(红糖、拌糯米浆和乌樟树汁夯实成)等建材之优点,历经二年零八个月的“凿平山石,开辟路径,坚筑台基”,“并开砌暗道,筑造护墙、城垛、战坪、弹药库、兵房、军装房、官厅以及围墙城门石沟暨山顶望厅、电井、海岸等工”。\x0d\x0a1896年十一月初八,长期难产甚至险些胎死腹中的胡里山炮台终于竣工。\x0d\x0a重要历史事件\x0d\x0a(一)抗英保卫战(石壁之战)\x0d\x0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一再侵犯厦门,时任闽浙总督的颜伯焘历时8个月、耗银200万两,以花岗岩代替沙袋,在厦门岛南岸构筑“当时中国最坚固的线式永久性炮兵工事”——石壁炮台。也就是胡里山炮台的前身。\x0d\x0a1841年4月,英军首战进攻厦门,颜伯焘带领清军藤牌兵虎兵亲赴石壁炮台应战,但在英军坚船利炮面前,清军毫无招架之力,不到二十分钟,石壁炮台失守。\x0d\x0a(二)“厦门事件”\x0d\x0a1900年8月间,日军制造了火灾,并以东本愿寺被焚为借口,公然派兵登陆厦门,妄图独占厦门。消息传到胡里山炮台,守台官兵立即脱去炮衣,掉转炮口,对准鼓浪屿海面的日舰和日本领事馆。日军慑于大炮的威力,不得不于8月31日撤兵回舰。\x0d\x0a(三)中美海军第一次亲密接触定于厦门\x0d\x0a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环球游历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在执行一项和平使命,访问日本、菲律宾和中国。\x0d\x0a海军基地必须设防,关键是炮台。当时考虑到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大炮“炮力极大而极远,为中国各省炮台所无,实为今日至宝”,因此只要将军舰南移厦门港,就可在外国人面前展现中国海防之威武,因此,清政府将中美海军第一次和平交流的地点确定在厦门港。\x0d\x0a(四)克虏伯西炮被拆\x0d\x0a1957年间,厦门铁工厂建厂初期,缺乏原材料,经厦门造船厂介绍,以每斤8分钱的价格购买了两门克虏伯大炮,拆作原料。西炮拆完,准备再拆东炮时,消息传到市委、市政府,市委书记出面制止,东炮得以保存下来西炮被拆解后,大部分另行加工,改造为机器部件。另尚余一段收缩筒,于1983年7月保存到厦门市博物馆。\x0d\x0a(五)对台广播站成立\x0d\x0a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厦门对敌有线广播站”在胡里山炮台正式成立。\x0d\x0a1958年10月6日,播音员陈斐斐首先直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

胡里山炮台的介绍

胡里山炮台景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厦门东南端海岬突出部,靠近厦门大学,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竣工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历史上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

炮台用花岗石条建造,并以乌樟树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坚固异常。整个建筑糅合欧洲半地堡式和中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

用优质花岗岩筑成的城门、城墙、城楼、护城壕、清兵营房和炮台等保留完整,是研究我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珍贵史迹。

扩展资料:

胡里山炮台历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一再侵犯厦门,时任闽浙总督的颜伯焘历时8个月、耗银200万两,以花岗岩代替沙袋,在厦门岛南岸构筑“当时中国最坚固的线式永久性炮兵工事”——石壁炮台,也就是胡里山炮台的前身。

1841年4月,英军首战进攻厦门,颜伯焘带领清军藤牌兵虎兵亲赴石壁炮台应战,但在英军坚船利炮面前,清军毫无招架之力,不到二十分钟,石壁炮台失守。1937年9月3日,日本军舰3艘闯入厦门外港,炮击白石头、胡里山炮台和曾厝海军机场。

胡里山炮台及其它炮台开炮还击,克虏伯大炮以每分钟两炮的巨大威力,击沉日军“箬竹”型13号舰。克虏伯大炮高4.2米,宽5.29米,它可以360度往各个方向射出,长达16000米。

但这门大炮,有一个弱点,就是每发完一颗炮弹得停半小时才能再发一颗炮弹出,在它旁边有一个水池,是专门存水给大炮降温的。

在1937年9月3日早晨,日本二艘由战略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组成联合小舰队群在空军的配合下,向厦门进攻,遭到厦门海岸炮的正面和侧面的顽强抵抗。日本军事情报部门称中国厦门胡里山炮台是中国沿海最具威慑力的战略性炮台。

因为其建筑在海岬的突出部,海平面高,大炮射程远,平均每分钟发射二发炮弹,威力巨大。“若竹”号被厦门胡里山炮台口径28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拦腰击中,军舰上的3门主炮和533毫米的鱼雷发射器均被炮弹摧毁,日本海军当即死伤21人。

1949年10月厦门解放,成立了陆军厦门要塞炮兵指挥所,朱坚为指挥所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胡里山等炮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里山炮台

厦门胡里山炮台的由来

胡里山炮台在厦门岛东部、厦门大学附近的胡里山上。始建于清道光三年,即1823年,鸦片战争中被毁。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募得白银10万余两进行重建,历时5年建成。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炮台依山临海,视野宽广,隔海与屿仔尾互为犄角,控扼厦门港。东西长1.5公里,连同城堡占地1.3万平方米。炮台用花岗石条建造,并以乌樟树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十分坚固。整个建筑糅合欧洲半地堡式和中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用优质花岗岩筑成的城门、城墙、城楼、护城壕、清兵营房和炮台等保留完整,是研究我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珍贵史迹。

炮台原装备着2门克虏伯主炮,及副炮2门,小炮10门,配炮兵140名。现存东炮台的主炮炮身长13.96米,炮口内径28公分,炮重48974公斤,全重59888公斤,有效射程1646米,经专家认定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最大的克虏伯大炮,有“世界古炮王”之称。1989年底,在附近海中还捞起一门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推入海中的我国自制铁炮,后来又在城堡北门地下挖出两门德国克虏伯公司1881年制造的小钢炮。

近百年来,胡里山炮台一直是军事禁区,1984年才对外开放。1986年,在胡里山炮台的前沿新建望归亭、盼归台,游客可以通过望远镜了望金门所辖的大担、二担诸岛。同时利用清兵营房兴办“世界古炮、宝剑、奇石、火枪陈列馆”。炮台后山岩石上有明隆庆六年,即1572年的七绝诗刻,为厦门现存最早的诗刻之一。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