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怎么读

黑龙江旅游网3850

玄奘的读音是xuán zàng,意思是唐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俗称唐僧。

玄奘怎么读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

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

玄奘的贡献:

玄奘在翻译实践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645年,他开始翻译他从印度带回的657部梵文佛教经典,到他临死的前一个月为止,前后近二十年,翻译工作从未中断,玄奘的大量佛教译著成为佛教在我国传播的重要典籍。

玄奘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大唐西域记》,这部书由玄奘口述,他的弟子撰写,共十二卷。它详实地记录了玄奘到过的多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物产气候、道路交通、风土习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成为研究印度和中亚、南亚各国历史地理极为珍贵的资料。

大唐玄奘:dà táng xuán zàng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

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唐僧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拓展资料: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

唐太宗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太宗说:“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贞观年间,唐太宗积极经略西域。为了打击突厥在西域的霸权,他先后多次发动战争,如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打垮西突厥,建置西伊州(今新疆哈密)。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平定高昌,建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唐太宗需要精通西域、中亚各国地理交通、民俗风情、政治文化的人才,玄奘西行印度,沿途经历西域、中亚、南亚多个国家,时间长达18年。

读音:[xuán zàng]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

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扩展资料

玄奘法师一生中曾两次来玉华。第一次是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陪同唐太宗避暑。第二次是显庆四年(659年),到此翻译佛经。第二次的随行人员除了画师、塑工宋法智和译场必备的警卫人员以外,均是佛教名流。这次到玉华宫,玄奘法师一住就是四年,在此翻译经书682卷(占其一生译经1335卷的一多半),并在此讲学、弘法,创立佛教唯识宗,直至圆寂于此。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李世民专程来玉华宫休养,六月,他诏正在长安弘福寺翻译佛经的玄奘法师来玉华宫避暑休养。在玉华宫,玄奘一边休养避暑,一边翻译佛经,一直到十月十六日,随唐太宗由玉华宫返回京城长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铜川|玄奘与玉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