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大禹的出生地,四川的大禹文化包含了大禹文化遗址遗迹和抗灾文化羌文化、水文化、巴蜀文化等内涵。在四川旅游灾后恢复重建中,要整合多项大禹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大禹文化旅游圈。大禹是我国上古时期伟大的治水英雄,是三皇五帝之后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奠基者。作为大禹的诞生地、大禹文化源头的四川,大禹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大禹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开发潜力巨大。四川“5.12”特大地震后,四川作为地震灾害受难地的灾区的形象经过媒体的渲染,给全国和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为风景秀美、风情浓郁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却遭到严重破坏。因地震而造成的景观和道路破坏,也使四川旅游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重振四川旅游,需要调整旅游格局,重塑旅游形象。大禹文化旅游的整合开发,对四川灾后形象转换和旅游产业恢复重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传统史籍普遍认为,大禹出生于四川,是古羌族的首领。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说:“禹兴于西羌。”扬雄《蜀王本纪》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六月六日生于石纽。”常璩《华阳国志》载:“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刳儿坪。”郦道元《水经注》载:“禹生于蜀之广柔县石纽村。”《唐书·地理志》载:“茂州石泉(今北川)县治有石_山。石泉今属龙安府,山下有大禹庙,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此。”近代疑古思潮兴起后,人们对大禹是否实有其人产生了怀疑,以顾颉刚为首的疑古派学者认为,大禹是后世层累堆积出来的传说人物。大禹是人是神尚且不明,遑论出生之地。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那里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吧
汶川还经历了大地震
可能建大禹像也是寓意着可以保一方平安吧
大禹治水的传说始于这片土地,汶川县委、县政府和广州援建工作组,也倾向于用大禹雕塑作为代表,塑造一种精神。”许鸿飞认为,汶川县城的城雕不需要“纪念碑”,更需要一些有亲近感、生活化的雕塑来点缀,最终确定的大禹铜雕,是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不再是遥远的神话人物,亲切而感人。
最初,汶川的大禹雕像准备放在县城的山顶上,结果因雕像太高,登上山顶无法一览全貌而放弃。后来,打算在岷江畔的山脚下,仍然未被采纳。最后,大禹铜雕决定放在进入汶川县城的威州镇213国道路口。这样,一进新汶川县城,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尊巨型雕像。
为了给汶川创作城雕,许鸿飞还创作了一组组有生活化场景的雕塑。为了表现汶川未来美好的生活,许鸿飞塑造了汉族与羌族孩子一起跳舞的群像,欢声笑语仿佛从雕像中传出,放置在县城的市民广场上,给崭新的县城注入生气和活力。
大禹原是汶川人。大禹治水成功,巡视东南,到会稽而崩,葬在今天叫绍兴的禹陵。大禹的出生地在哪里呢?原来就在不久前发生大地震的汶川。据杨雄《蜀王本纪》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又《括地志》云,“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按:广柔隋改名汶川。)近代史学界认为禹治洪水的传说,没有实证,不能确信。史书上说他凿开龙门,疏通九河。凭石器时代的人力,恐怕办不到这样巨大的工程。孔子说“禹尽力乎沟洫”,大约是他首创了最早的灌溉工程。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境东南部的岷江沿岸,是领略九寨、黄龙、四姑娘山、大草原风光的快速通道,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有“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全县幅员面积4084平方公里,距省会成都109km。汶川县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的美誉。从区域旅游线路来看,开发区位于九环西线、川藏旅游线北线及新兴旅游热点线路—成都至红原大草原旅游线路上,是这三条旅游热线上的重要节点。来源:学理论·学习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