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2、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
3、吃饭中间,如果需要添饭菜,应将空碗送到桌边,由斋堂服务员添,不可出声叫唤,碗筷应摆在桌边放齐。
4、如住持和尚的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示他要对大众讲话;筷子放平,即不准备讲话。
5、过去,大寺庙因僧众较多,多用过堂形式吃饭,并实行分食制。现在一般小庙,人数不多,多采用四菜一汤共食制。佛教主张过午不食,现已有改变,多数僧尼为了工作和学习,也吃晚饭,叫做吃放参。
扩展资料:
斋饭的来源:
佛世时,比丘们身披袈裟,手持著钵,四处乞食游化,只有在雨季里,才回到精舍或固定的一处结夏安居,此时不再出外托钵。
对僧人而言,“乞食”蕴涵著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是降伏骄慢,不贪美味,毫无选择,专心修道;另一方面则是藉著乞食因缘与居士接触,给予布施种福田、说法的机会。所以,乞食是僧人的正命,垦土掘地、种植蔬果以致伤害生命,这是原始佛教所不许的。
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里,“乞讨”是卑贱的行为,何况在普遍重视劳动的大社会,僧人乞食,被视为“不事劳作,不事生产”,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与尊敬。
其次僧团人数不断增加扩大,寺院又位处偏远,端赖托钵乞食有实质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自南北朝以降,皇室贵族以赐田与舍田的方式供养僧人,不再直接布施饮食;相对地,僧团也必须自行组织生产的方式,以便自给自足。
到唐朝时,马祖大师创建丛林,百丈禅师立下清规,正式开启中国僧伽生活新型态,僧人开始过着“昼而农、夜而禅”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体力行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僧人效法的榜样,在作务中修行也成为僧人奉行不渝的信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斋饭
呵呵,我赶上了,标准答案是我的,因为百度里面也有解释:
1、寺院吃斋饭,念的是“二时临斋仪”。俗称“供养偈”和“结斋偈”,是出家人在早斋和午斋前必须念诵的偈咒。出家人之所以在早、午斋时念诵这些供养偈咒,是因为,佛制出家人早上、中午可以用斋,而晚上是饿鬼进食的时刻,出家人在此时是不准用斋的。由于饿鬼没有食物可吃,如果僧人晚上用斋,吃饭时的碗筷之声会令饿鬼生起瞋恨心,加重他们的罪业。因此,佛制出家人要过午不食。出家人晚上不进食,是为了怜悯饿鬼,培养慈悲心。不过,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很多丛林都实行“农禅并重”的生活方式,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教优良传统,出家人如果只吃两顿饭,在体力上消耗太多,不利于身体健康。于是,很多寺院允许出家人用晚餐,但必须生起惭愧心,将晚餐视为“药石”,即用于延续生命的医药,要求出家人不准辨别味道的好坏。因此,晚餐便不念供养偈语。
2、具体的内容是:
“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早斋念诵)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午斋念诵)
萨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供佛(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二时临斋仪”除了早上念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中午念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之外,开始与结尾所念的内容都是相同的。
许多寺庙提供免费的斋饭,这是一个源于佛教传统的慈善行为。在佛教中,施舍是一种积德行善的方式,旨在减轻众生的痛苦和烦恼,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慈悲和宽容的品质。
提供免费斋饭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方便游客和附近的居民。许多寺庙都位于市中心或旅游景点附近,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的斋饭可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助于传播佛教文化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寺庙提供免费的斋饭是一种慈善行为,旨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服务,同时也是为了弘扬佛教的慈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