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字主要有两解:一是指一种果树,就是李子树,或是这种果树上长的果子,这是“李”字的本义;二是用作姓氏,这是后起的意义。
“李”字为什么又出现在“行李”一词中呢?“行李”的“李”与上述“李”的两种义项有什么联系呢?
“行李”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左传·僖公三十年》中有这样一句话:“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据此看来,这个词不会是“音译外来词”,也不可能是“同音假借”。
其实在唐代就有人注意到“李”字出现在“行李”一词中的不合理。唐人李涪在《刊误》一书中指出,这句话中的“行李”原写作“行使”,指的是“行人”(远征的军人)和“使者”。《左传·僖公三十年》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消灭郑国,留下它做秦国在东边的落脚点,那么,秦国的军队和使臣要到东边来,郑国就可以为之提供驻地和物资,这对秦君来说有利而无害。问题在于,“行使”为什么会变成“行李”呢?原来,“使”字在秦代统一文字以前写法不一,从地下出土的《左传》古简看,“使”字可写作“”(由山、人、子三个构件组成)。后来有人在传抄《左传》的过程中,可能因为不了解“使”字的这种写法,把“”字误作“李”字,于是“行使”就变成了“行李”。后人以讹传讹,“行李”一词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行李)拼音如下:
【汉语拼音】行(xínɡ)李(li)
李,读作轻声li。
Ps:在拼写拼音时,常常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可混淆。如in和ing,en和eng等。
2)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可混淆。如zi和chi,si和shi等。
3)声调符号切不可标错位置。如把会(hui)的第四声错标在字母u上,实则标在字母i上。
4)处理“一不七八”等变调的字标注按原调,读的时候要变调。比如,一定,“一”原本是一声,但是要读成第二声。
参考资料[变调]: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V0NQvU_q7t8M-rd3brZ1JqpqdPWFQBOmnnoDviTQs35Yfr3uaTosRyPY0JVn_fX3CpsX4Wg99HBgSI3Z9iSLK
按:将《行记》中的“行李”释为“旅行”或“以前曾去过的旅行者”均不妥。“行李”一词到了中古,引申义不下十数[27],其中确包括“旅行”“旅行者”义。但《行记》中“行李”一词凡出现10次,其中7次所表乃“行程”义(3次表“旅行时所携带物品”义),如:“问录往台山行李州名、里数。”(卷二,开成四年九月一日,p.180)“但所期行李,万有馀里”(同上,开成五年二月一日,p.206)“恐渐时热,有阻行李。”(同上,三月八日,p.233)根据上下文义,“每问行李”的“行李”当是“行程”之义。所谓“每问行李”即“(圆仁等)多次(向人)打听行程”之意,“向南去,道路极远”,是别人告诉(圆仁等)的话,故“行李”后的冒号当改成逗号。同样的用法,亦见于敦煌文书。如:“情去意实难留,断弦由可续,君之行李,足亦可知。”(《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子胥答曰:‘馀亦不是仵茄之子,亦不是避难逃人,听说途之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