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为什么多山(广西为什么多山路能平不)

黑龙江旅游网4670

说起广西的十万大山,许多人或多或少听说过它

广西为什么多山(广西为什么多山路能平不)

不管影视作品中还是小说情节中都有它的身影。

但是,广西的十万大山景区,真的有十万座大山吗?

我这就给你科普一下...

十万大山景区位于广西西部,呈东北-西南走向,属于山地沟漏山系,东起钦州市的贵台镇,西至中越边境,横跨广西境内好几个市,是广西最南端的山脉,广西的小伙伴都很想看雪景,但是大家都知道广西是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雨林气候为主,冬季是不会下雪的,要想看自然雪就要到十万大山,因为这里有不少超过1000米的高峰,冬天是会有积雪的。

其实十万大山不仅仅是能看到雪景,这里还是广西南部气候的重要分界线,是气候地标,南北坡差异非常大,山地境内有很多热带、亚热带植被品种,不少还是国家珍稀植物,这里还是国家一类保护植物金茶花的自然保护区。

名字叫十万大山,真的有十万座大山吗?其实不然,在《广西山名解读》中,广西境内很多“十万大山、九万大山、六万大山”中的数字其实不是数量词,而是代表了壮语山名的汉文记音,“十万”就是南壮方言“适伐”的意思,十万大山实际上是顶天大山的含义。

但是十万大山景区里的山可不少,一座座连成一片,看不到尽头,虽然没有十万,但数量也很惊人,把它想象成夸张的说法也可以解释。

关于十万大山还有一个故事:传说从前在北部湾沿岸一带,海妖常年作怪,洪水肆虐、民不聊生。天庭上的玉皇大帝派出山神从北方搬来十座大山堵海降妖,山神把十座大山变幻成十万头大象赶往北部湾。当行至漓江边时,因一路象不停蹄的赶路,一头大象不知是贪恋漓江的好山好水,还是怨山神一路没照料好,怎么也不肯离开漓江,盛怒之下的山神,一剑把这头犟象钉在了漓江边上,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头大象被山神赶至北部湾震慑海妖。因山神开始赶的是十万头大象,人们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山仍然称“十万大山”。

这里不仅夏长冬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还格外的清新。最适合与朋友家人一起踏青放松心情,只有亲身感受过才能领略其奥秘......

因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全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貌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状。其特征是: 1.盆地大小相杂。西、北部为云贵高原边缘,东北为南岭山地,东南及南部是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盆地中部被广西弧形山脉分割,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广西弧形山脉前坳陷为右江、武鸣、南宁、玉林、荔浦等众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杂的地貌结构。 2.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4列:第一列为大苗山—九万大山;第二列为大南山—天平山—凤凰山;第三列为驾桥岭—大瑶山—莲花山—镇龙山—大明山—都阳山(此列亦称广西弧〕;第四列为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山系走向明显呈现东部受太平洋板块挤压、西部受印度洋板块挤压迹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为主,占广西总面积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广西总面积15.9%。桂东北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米,为广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岭最高峰。越城岭—猫儿山与海洋山之间的湘桂走廊是中国三大走廊之一。喀斯特广布,占广西总面积37.8%,集中连片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东北。其发育类型之多为世界少见。

广西多小又尖的山的原因是高温潮湿、植被茂盛、微生物繁衍迅速、土壤中CO2的分压力较高和强烈的溶蚀作用。

广西的地形被称为喀斯特峰林,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分散或成群地出现于平地上,远望如林。它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地貌形态,属广义峰林的范畴。

峰林发育于喀斯特水平循环强烈的、由洪水泛滥形成的边缘平原。由于洪水对峰林山体的冲蚀,因而基部发育脚洞,崖壁不断崩塌后退,使峰林的坡度陡直。峰丛发育于喀斯特水垂直循环强烈的地区。垂直循环有利于喀斯特洼地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峰丛总与洼地伴生。

峰林、峰丛分布的差异性反映了地壳运动的强度。峰林分布于区域性地壳运动处于轻微上升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壳上升强度与石峰之间地面下切的速度基本平衡,故石峰之间为平地或具有很低的垭口。

广西山体形成的原理:

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对喀斯特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湿热气候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流量大且活动性强,故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干旱高寒气候区喀斯特作用很弱。

在地壳长期稳定且河流切割较深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地下水垂直分带明显,包气带地下水以垂直向下运动为主,可形成极深的落水洞;浅饱水带地下水以水平流动为主,常发育水平溶洞与暗河。

过渡带地下水水位随季节升降;承压水带地下水活动受地质构造控制,可发生深部喀斯特。新构造强烈上升区石灰岩地层中不可能形成相同的地下水位,地下水垂直分带不明显。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喀斯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