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东虽然临海,但海水是咸水,并不是能够直接应用的水资源;第二,中东多数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降水非常少,但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又特别大,加上沙地中水的下渗作用突出,所以虽然有河流,但河流径流量太小,无法满足需要;第三,中东地区缺水,是泛指整个中东地区,但并不是中东所有地方都缺水,如靠近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伊拉克,缺水状况就相对好一些。第四,水蒸发到达空中后,只有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才能形成降水,如出现上升气流等。但中东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所以不具备形成降水的条件。因此,中东水分蒸发后,很难在本地形成降水。
由于迪拜气候炎热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2毫米,且蒸发量大,因而地下水资源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补充,蓄水层水位大幅下降。
阿联酋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900立方米,是全球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及较高的生活水平,阿联酋全国人均日用水量超过7立方米,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
迪拜年用水量已超过自身可再生自然水资源26倍之多。2011年,迪拜酋长国最高用水负荷将超过每日155万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迪拜淡水供应主要依靠地下水源和海水淡化,其中农业灌溉用水的四分之三和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的三分之一以上均来自地下水源。
因此,迪拜重点依靠海水淡化及废水循环处理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以逐渐恢复该地区地下含水层水质及蓄水容量。
扩展资料:
石油资源
1966年,迪拜在离海岸线120公里处发现了石油,并获得了开采权。虽然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但迪拜的石油储量很少。阿联酋石油总储量980亿桶,其中首都阿布扎比占了920亿桶,迪拜只占区区40亿桶。
迪拜加速开采并输出石油,用卖石油的钱在单一经济模式的中东抢先转型升级。随着1969年第一桶原油出口,迪拜经济开始驶入快车道。
2013年,迪拜的石油生产已大幅下降,从高峰期的年产41万桶下降到不足7万桶,石油仅提供6%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此同时,非石油产业已占迪拜国民生产总值的95%以上,迪拜摆脱了中东国家普遍的依赖石油发展之路。
国际
迪拜拥有世界最大的人工港口杰拜勒.阿里港(Jebel Ali),以及作为国际航空枢纽24小时运作的迪拜国际机场,迪拜作为中东地区人和物资流通的枢纽及中转贸易港不断发展着。
1960年开业的迪拜国际机场是阿联酋航空公司的据点,有飞向所有大陆的定期航班,也有来自世界其他各国航空公司的航班。2008年投入巨资完成了第三航站楼。并且,还在西南部建成了阿勒马克图姆国际机场(迪拜世界中心国际机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迪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迪拜港
而在这些沙漠中,除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地沙化,更多的因素在于自然环境的鬼斧神工,例如面积达900万平方公里的撒哈拉大沙漠,就是气候原因形成的大自然杰作。作为世界五大典型地貌之一,沙漠的最大特点就是水资源极度稀缺。
比如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因为距离海洋太过遥远,再加上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阻隔,使得来自太平洋上的水汽很难到达这里。但世界上的很多其他沙漠,例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地理位置就濒临大西洋,却终年干旱少雨;而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则更过分,紧邻太平洋的它却是全球名副其实的干极。
曾创下91年滴水未降的空前纪录。为太阳系内的星球,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受太阳辐射影响,不同纬度因受热不均产生大气环流,而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最终形成三圈环流状态。赤道附近受热膨胀的气流上升到对流层顶端后,向南北方向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汇聚在南北纬30度附近。而从南北纬60度高空汇聚而来的空气,也在南北纬30度附近汇聚,在空气的挤压作用下,空气在南北纬30度附近下沉在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由于空气下沉,气温逐渐上升,不具备成云致雨的条件,所以南北纬30度附近,气候极度干旱。世界上因副热带高压形成的大沙漠,几乎都位于南北纬30度附近,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中东的约旦、沙特、伊拉克,巴基斯坦南部,非洲西南的纳米比亚和南非,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以及智利等,都分布着面积广袤的热带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