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的名称来自于明朝时期。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贵州省境内有一座名为“贵阳山”的山峰,而在贵阳山下的平原上,有一个名为“花溪”的地方。这个地方因为地势较高,形成一个“阳坡”,所以被称为“贵阳”。
二、“贵阳”名称的变迁
二、“贵阳”名称的变迁
贵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贵阳境内,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如黔灵公园、贵州省博物馆、青岩古镇等。同时,贵阳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贵阳的名称来自于明朝时期。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贵州省境内有一座名为“贵阳山”的山峰,而在贵阳山下的平原上,有一个名为“花溪”的地方。这个地方因为地势较高,形成一个“阳坡”,所以被称为“贵阳”。
四、贵阳的历史和文化
初次到贵阳旅游的人,都想知道“贵阳”这个名称的由来。“贵阳”之名较早见于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一书。为什么叫“贵阳”呢?该书说:“郡在贵山之阳故名。”古代在地名的命名中,常以所在地附近的山水阴阳向背取名,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这就是说,贵阳因为在贵山的南面所以得名。
贵阳简称“筑”,因贵阳古代盛产竹子而闻名,故用“竹”的谐音“筑”来作为贵阳的简称。
贵山在何处?同一部书中记载:“贵山,在治城北二里,孤峰峭拨,兀出群山。鸦关在其后,又名贵人峰。郡之得名以此。”从里程、山势、鸦关的位置来衡量,贵山就是今天六广门外的关刀岩。
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六月,明朝政府将程番府由程番(今惠水县)移至今贵阳地。第二年,即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该程番府为贵阳府。贵阳正式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开始于此。
但是早在贵阳府成立前数百年,“贵阳”作为地名已经出现。在上面所引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一书中,有两篇文章值得注意。一篇是肖俨的《城隍庙记》,这篇文章说:“……况公(指南宁伯毛荣)以文武才勇受命来镇贵阳,于兹三载,首征都事,开锋破寇,而政行人服,四境肃然。”另一篇是陈宜的《东岳庙记》,此文称:“盖以门神位居东环,职司生育,有功于世,而为民之利。故尔,贵阳城之东北,旧有东岳神庙。”肖文和陈文均写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这两篇文章中都明白提到“贵阳”。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王守仁)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春被谪贬贵州龙场驿(在今贵阳市所辖修文县城)驿丞,正德五年(1510年)三月赴江西庐陵县(今九江市)知县任,在其所著《居夷诗.次韵送陆文顺佥宪》中有“贵阳东望楚山平,无奈天涯又送行。”王阳明的诗也说到“贵阳”。另据《明实录.洪武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二年三月庚午(初一),即1389年3月28日,“遣使命征南将军颖国公傅友德等还军,分驻湖广、四川卫所操练。延安侯唐胜宗驻黄平,都督张铨、王诚、孙产驻贵阳。”由上述记载可以知道“贵阳”作为地名距今至少已有600多年历史。
贵阳名字由来:
1、贵阳之名较早见于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贵阳因为在贵山的南面所以得名。
2、由于贵阳气候常年多阴雨,民间有“天无三日晴”的俗语,贵阳是因为“阳贵”得名。
元代始建顺元城,明永乐年间,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境内有30多种少数民族,有山地、河流、峡谷、湖泊、岩溶、洞穴、瀑布、原始森林、人文、古城楼阁等32种旅游景点。
扩展资料:
贵阳历史
春秋时期,贵阳属牂牁国辖地;战国时属夜郎国范围;两汉时期隶属柯郡;唐朝,在乌江以南设羁縻州,贵阳属矩州;宋代,称贵阳为贵州。
1936年,贵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1年7月1日,撤贵阳县设贵阳市。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11月23日成立贵阳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