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确切的持续时间,雨量不定,来去快,雨时短。时间不连续,或者时有时无。阵雨降自积雨云中,就是雨时短促。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降水强度变化很大的雨。有时伴有闪电和雷鸣,多发生在夏季。阵雨有不连续性特点,范围一般不大,带有雨幡,且往往伴有大风出现。
阵雨,一般是发生在夏季阳光明媚的天气当中,没有任何征兆,突如其来的雨,让人始料不及,措手不及。而雷阵雨比阵雨要剧烈得多,还伴有放电现象,在来之前,往往会出现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的天气现象。大风来时飞沙走石,掀翻屋顶吹倒墙。风雨之中,街上的东西随风起舞,飞到处都是,甚至还会连根拔起大树。还有雷阵雨,又称雷雨。伴有雷电的阵雨现象。中国雷阵雨夏季最多,春秋两季主要发生在江南地区,冬季最少,十月以后,长江以北雷阵雨基本绝迹。
从科学角度看来,“雷声大雨点小”是不符合天气事实的。
因为,在各种降雨天气过程中,雷雨的雨滴不仅不小,反而可以说是最大的。原因是降雨的雨滴都是在云内上升气流中凝结生成和长大的。因而只有在强烈上升气流云中,才可能降下大雨滴。《科学画报》今年6月号上有文章说,有气象学家2004年在马绍尔群岛和巴西观测到直径1厘米的大雨滴,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巴西和马绍尔群岛都是热带,那里的雨基本都是从电闪雷鸣和积雨云中降下来的。而积雨云,正是自然界中具有最强烈上升气流的云(因此才禁止飞机进入积雨云中,以免被上下抛掷而失事;积雨云中甚至还常常能够生成比大雨滴还大得多的冰雹)。相反,世界上最小的雨滴——毛毛雨,则是发生在上升气流最弱的云中(例如暖锋云系),这里连最微小的雨滴也托不住就给降下来了。
本来,古人选雷声表达声势大是很自然的。因为再没别的什么事物能比“雷霆万钧”、“雷轰电掣”声势更大了。不过,如果用它来表达“声势大而行动小”这个意思,雷声和雨点的数量方向自然便必须是相反的:“雷声大”而“雨点小”。
当然,成语属文学范畴,本也无需完全拘泥于事实。而且,雷雨的雨滴虽然不小,但雨滴却“不多”。而“雨点小”和“雨点少”在数量方向上乃是一致的。
雷雨天气主要有三个特点:除了雷电和雷阵雨外,还有雷暴大风。大家知道,雷声、闪电可以传得很远(有谚语说“雷响天下知”);雷雨大风是积雨云后部下沉的冷凉空气(密度大)迅速堆积到地面上时,因气压远高于周围,而向四周发出的冲击波,它也可以传得很远。但是,雷雨则不同了,它的范围虽然和下沉冷凉气流基本相同,但却不会扩张,雨区随着积雨云的前进形成的也是一条窄(与大风和雷声区相比)带。也就是说,在雷雨天气影响区中,大部分地区是只有雷声和大风而没有雨点的(例如今年6月24日17时左右本市北三、四环雷雨交加,而南城“雷声大雨点少”,甚至雨点全无)。“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谚语就有“雷声大雨点少”的意思。不过,毕竟“雨点小”和“雨点少”还并不是一件事,成语必另有来源。
确实如此。原来,这个成语最初根本不叫“雷声大雨点小”,而是从“雷声浩(甚)大,雨点全无”发展变化而来。
纯手打
阵雨不一定会下雨。
阵雨,降自积雨云中,就是雨时短促﹑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降水强度变化很大的雨。有时伴有闪电和雷鸣﹐多发生在夏季。阵雨有不连续性特点,范围一般不大,带有雨幡,且往往伴有大风出现。
阵雨的特点:
1、阵雨多发生在夏季气温较高时,其余三个季节也时有发生。
2、雨量不定,来去快,雨时短。
3、时间不连续,来得快去得快,或者时有时无。
4、空间上的不连续,即范围上分布不均。
5、强度上的不连续,时小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