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是一种能量巨大的水体运动,造成的破坏也是骇人听闻的。
2004年印度洋发生的海啸,是历史上一次最致命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整个南亚地区超过200,000人死于海啸。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海啸越过了保护日本福岛电厂的防洪墙,引起核灾难,造成超过18,000人丧生。所以当海啸来临时,那种毁天灭地的情形无不令人闻之变色。
海啸又叫潮汐波,但是和我们所熟悉的由太阳和月亮引起的潮汐没多大的关系。
在许多时候,海啸只是一种比正常波浪大的波浪。它们有波谷和波峰,但并不是那种流动的水,而是一种水体的能量运动。
区分海啸和正常波浪的关键在于这种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正常的海波来自风。由于风只影响水体表面,所以波浪的大小和速度有限。
但海啸是由水下的能量引起的,如火山爆发ˎ海底滑坡ˎ或最常见的由地球表面的板块滑动引起的海底地震。这些地质运动会向水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能量向上行进到水体表面,会将水顶起来使水面高于正常的海平面,但重力又会把它拉下来,从而形成能量向外横向传播的波浪。
于是,海啸就出现了,以每小时150公里以上的速度在海面上行进。
当海啸远离海岸时,海啸几乎不被觉察,因为深海水深达上千米,海啸引起的波浪并不显眼。
但当海啸到达浅水地带,由于水体变少,这股巨大的能量被压缩。波浪的速度慢了,但高度却能升起高达30米!
海啸这个词,在日语中写作“津波”,就是出现在海岸附近巨大的波浪的意思。
如果海啸的低谷先到达海岸,在波浪冲击之前,水会比正常情况下退离海岸很远。
这种情况既危险又有误导性。
公元前479年波斯士兵围攻希腊城市波提狄亚时,他们发现潮水比平时退得更远,留下了一条便捷的进攻路线。但他们被骗了,士兵们还没走到一半,数十米高的水墙压了过来,淹死了这些进攻者。提狄亚人认为他们得救于海神波塞冬的愤怒。但真正救了他们的却是海啸。
海水回退之后,高峰袭来,巨大的海浪不仅会淹死靠近海岸的人,还会把内陆500米或更远距离的建筑物和树木通通抹平。除了第一波的冲击外,海水在退回的过程中,还会再次扫荡路上所有的东西,造成巨大的伤亡。
目前对于海啸这种超级的自然能量释放,人类还没有什么好的对抗的方法。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在早期发现和预警。
人们在海洋中释放了大量的传感器来监测水下压力和地震活动,并建立全球通信网络,以快速发送警报。
即便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面对自然依然是那么渺小和无助,所以当海啸来袭,而你又不幸正在海边时,唯一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逃!
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每个国家和地区提出10个名字。
中国提出的10个是:龙王(后被“海葵”替代)、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
海葵前身是05年在福建登陆造成重大伤亡的台风“龙王”。国际上台风命名是由14个国家提供140个名称循环使用,当某一台风造成重大危害时,即被除名并由该提供国再想一个替换。龙王由中国提供06年被除名后,世界台风组织在中国提交的5个备选名中选中海葵。海葵属无脊椎动物颜色艳丽酷似花朵且行动缓慢。
有趣的是,国际上所使用的西太平洋台风的名称依然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莲花、彩云等等,似乎与台风灾害不大协调。这是因为如果台风到来,可有效缓解当地的旱情,为其带来充足的降水,一般情况下,台风名字还是极其动听的。[1]
如果某个热带气旋给台风委员会成员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失,该成员可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并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永远命名给该热带气旋(永久命名),其它热带气旋(台风)不再使用这个名字。这样,就必须要补充一个新名字加入命名表。
台风的实际命名使用工作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
台风云娜
,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称,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704,即2007年第4号热带风暴。
根据规定,一个热带气旋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无论加强或减弱,始终保持名字不变。如0704号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其英文名均为“Man-Yi”,中文名为“万宜”。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
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它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其使用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去,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命名给这次热带气旋,其他热带气旋不再使用这一名称,比如说“云娜”。当某个台风的名称被从命名表中删除后,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热带气旋名称进行增补。
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国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使用热带气旋名字。此前,我国一直采用热带气旋编号办法。
希望采纳,谢谢!
就在9月5日早上8点,位于西北太平洋洋面上,距离日本九州岛偏南方约1020公里处,这里生成乐一个声势浩大的热带气旋,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6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2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320-40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40-15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60公里。到目前为止,这个台风被命名为“海神”。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估计,“海神”将会以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到偏北方向移动,移速逐渐加快,今天白天强度维持,以后缓慢减弱,逐渐向日本西南部到韩国南部一带沿海靠近,将于7日凌晨掠过日本九州西部近海,7日中午前后登陆或擦过韩国南部沿海,以后掠过朝鲜半岛,8日趋向我国东北地区。
事实上,“海神”台风也被誉为今年的“最强台风”,那么台风“海神”到底有多强呢?
在说“海神”台风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今年第9号台风“美莎克”。事实上,到9月4日上午,“美莎克”已来到黑龙江境内,强度进一步减弱后,被北方冷空气捕获,已经变性为温带气旋。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消息,到昨天为止,官方已经停止对“美莎克”编号。
说完“美莎克”,我们再说回“海神”台风,事实上,现在“海神”台风已经成为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上的最强台风,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这个台风还没有达到它的巅峰状态,预计“海神”强度还将略有增强,中心风力可能达到62米/秒。
据统计,“海神”几乎有4个广东那么大,而且会一路向北,所过之处,必定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海神”台风最终将影响到东北地区。我们知道,副高是对台风走向影响最大的因子,相比于往年同期而言,它的位置偏北偏强,并且呈现块状分布,台风基本上都是顺着副高走。
从冷空气上来看,现在北方冷空气近期活动很频繁,我们经常说台风北上后和冷空气共同影响,通俗点儿讲就是台风深入内陆强度减弱后被冷空气捕获了。如果没有冷空气搅局,被地形削弱的台风要么消失,要么快速移出东北,影响不会特别大;但有了冷空气,两者结合就像“混合双打”,台风提供水汽+冷空气或者高空槽提供动力,一拍即合,风雨威力瞬间升级,这种情况绝对不亚于一般的台风登陆,而且风雨持续时间也会比较长。
总而言之,“海神”台风就是今年的“年度风王”,势必会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定要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