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a、Lhasa,两个都是拉萨的英文名。
拉萨,简称“拉”,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
拉萨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拉萨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各类资源,相对于全国和自治区其他地市,具有较明显的资源优势。
拉萨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风俗民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游客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8畅游中国100城等荣誉称号。
扩展资料: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中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
在拉萨以北100公里处,屹立着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纳木错,山顶最高处海拔7117米。
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600公里,它西接岗库卡耻,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也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这四座山峰及其周边地区曾受到强烈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较为陡峭的山岭,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异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萨
“w”和“ui”的发音相近,只是“w”是声母,”ui“是韵母.如果要发”w-ui“的音,就该用”wei“.
拼音
中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
拼音拼读幼儿园幼小衔接拼音课堂
28播放|01:08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z c s》,暑假提前学拼音,打好拼音学习基础
17播放|34:48
#小学语文#声母韵母汉语拼音,你读对了吗?
8播放|02:20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j q x》,暑假提前学习拼音,打好语文学习基础
8播放|36:39
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
中文名
汉语拼音
外文名
Chinese Pinyin
制定时间
1955年—1957[2]
制定部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
注音方案
拉丁化
拼音
pīn yīn
98%的人还看了
汉语拼音表26个字母表
拼音声调
拼音表大全图
63个拼音字母表图
词汇解释
【英语】 [pinyin]
【拼音】[pīn yīn]
【法语】[Ruby]
【日语】[ピンイン]
方案历史
20世纪初期中文主要的音译系统是由19世纪中叶时英国人威妥玛创建的威妥玛拼音系统,该系统是一应用于拼写中文普通话的罗马拼音系统。中国民族知识分子采用拉丁字母设计汉语的注音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新文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36年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时,发现徐特立正在苏区进行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的试验,并称这套方案基本能满足汉语拼音化的改革。此事被记入《西行漫记》一书,这套拼音方案也成为1949年建国后大陆文字改革的基石之一。
根据毛泽东关于制定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的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从1952年3月开始了以制定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为主的研究工作。
1954年10月,周恩来提议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并指示:拼音方案可以采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标出四声。
在试制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前后,1950年到1955年,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共633人寄来了655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从中选择了264种,编印成《各地人士寄来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汇编》两册,作为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重要参考资料。
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记式、图案式、数字形式。
1956年9月26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中国文字改革问题》的发言。发言指出,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罗马字母,这是确定了的。因为拉丁字母是现代大多数的民族语言中所公用的字母,并且是为中国知识界所已经熟悉的一种字母。……拼音方案,主要的用途,是为了给汉字注音和用作教学普通话的工具。
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国会议第六十次会议通过《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议》。
“
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后,两年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各地方协商委员会组织了广泛的讨论,并且由国务院组织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加以审核修订,最后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加以审议,现在由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准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讨论和批准,并且决定登报公布,让全国人民事先知道。应用汉语拼音方案为汉字注音来帮助识字和统一读音,对于改进学校语文教学,推广普通话,扫除文盲,都将起推进作用。对于少数民族制定文字和学习汉语方面,也有重大意义。因此,这个方案草案在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和批准之后,可以在师范、中小学校,成人补习学校,扫盲教育和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并在实践过程中继续求得完善化。具体办法,将由教育部、文化部及其他有关单位会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分别拟定,报告国务院批准施行。
”
——《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议》
1958年1月1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举行报告会,周恩来作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报告规定了中国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并指出: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1958年1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始讨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2月3日,吴玉章在第一届第五次会议上作《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经过讨论后,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讨论了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议案,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吴玉章主任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决定:一、批准汉语拼音方案。二、原则同意吴玉章主任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认为应该继续简化汉字,积极推广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积累教学经验,同时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继续求得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总局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联合颁发了《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草案)》。
1977年9月,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通过了《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关于推荐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地名作为中国地理名称罗马字母拼法的国际标准的决议》。大会认识到:《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法定的罗马字母拼音方案;中国已制定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拼写法”;注意到:《汉语拼音方案》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是健全的,也极宜作为中国地理名称罗马字母拼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汉语拼音版)》、《汉语拼音中国地名手册(英汉对照)》以及其他资料已经在中国出版;《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考虑到:经过一个适当的过渡时期后,在国际上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地理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依据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推荐: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国际上用罗马字母拼写中国地理名称的(惟一)系统。
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总局等单位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从197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外文件、书刊中的人名、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一律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改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法,是取代威妥玛式等各种旧拼法,消除我国人名地名在罗马字母拼写法方面长期存在混乱现象的重要措施。”中国大陆此后即直接以汉语拼音“统一”大陆地方译名,在未开展广泛咨询公众的情况下,不论发音是否与普通话相似程度,一律汉语拼音化,只有拉萨、内蒙古、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少数地方获保留传统发音译名,像广州、汕头、厦门等原来使用粤音和潮汕发音、闽南发音的拼写统统取缔。
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文字改革委员会、外交部、测绘总局、地名委员会《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第三条规定:“在各外语中地名的专名部分原则上音译,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通名部分(如省、市、自治区、江、河、湖、海等)采取意译。但在专名是单音节时,其通名应视作专名的一部分,先音译,后重复意译。例如珠江,须翻译成“Zhujiang River”。但若按此规定,石室圣心大教堂也不能使用1888年开始使用的英文名称“Sacred Heart Cathedral”,而应该叫“Shi Shi”,这引起了很大争议。
1979年6月15日,联合国秘书处关于采用汉语拼音的通知:“……从1979年6月15日起,联合国秘书处采用汉语拼音的新拼法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从这一天起,秘书处起草、翻译或发出的各种文件都用汉语拼音书写中国名称。”
20世纪1980年代初,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音规则(草案)》。
1981年1月,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测绘总局发表公告称,“国际上虽然在拼写中国地名(包括台湾的地名)时,大多数使用了汉语拼音方案,但他们在对台电信联系等方面,还是沿用旧拼法。根据中央最近确定的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鉴于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台湾地名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的意见是: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坚持中国在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的提案,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地名;同时,又要承认现实,方便使用,有利于对台工作。今后中国向外提供罗马字母地名以及出版汉语拼音版地图时,台湾地名可以在汉语拼音方案拼法的后面括注惯用旧拼法,作为过渡。在我对台邮电联系时,台湾地名也可单独使用惯用旧拼法,作为一种变通的过渡办法。”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出ISO 7098号文件(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采用《汉语拼音方案》进行中文罗马字母拼写,1991年修订。
1984年12月25日,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发布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汉语部分)》。
198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地名管理条例》,“第八条: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拼写细则,由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出ISO 7098号文件(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采用《汉语拼音方案》进行中文罗马字母拼写,1991年修订。
1984年12月25日,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发布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汉语部分)》。
198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地名管理条例》,“第八条: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拼写细则,由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
拼读要领
发音方式
“前音(声母)轻短后音(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拼音时要牢记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规律:
声母n及零声母与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都有拼合关系。
声母f、g、k、h、zh、ch、r、z、c、s只同开口呼、合口呼相拼。
声母j、x、q只同齐齿呼、撮口呼相拼。
拼音
声母b、p、m、d、t不同撮口呼相拼。
开口呼、合口呼韵母同除去j、q、x外的其他声母都有拼合关系。
撮口呼韵母只同j、q、x、n、l及零声母有拼合关系。
拼音时还要注意读准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值。要读声母本音,不要念呼读音(教学中,在声母后面配上不同的元音,而发出的音叫呼读音);要把韵母作为一个整体来读,不要把韵头、韵腹、韵尾分解开再临时拼合;要看清调号,读准调值。
拼读方法
声韵两拼法——把韵母当作一个整体,拿来跟声母相拼。如:h-ào→(浩)。
声母两拼法——先找准声母发音部位,摆好发音的架势,然后一口气念出韵母,拼成音节。如:拼读bā(巴),先闭上双唇,憋住一口气,摆好发b音的姿势,然后一口念出a,成为音节。
三拼连读法——是把带介音的音节分析成声、介、韵三个部件,拼音时连读成一个音节。如:q-i-áng→qiáng(强)
声介合母和韵母连接法--是把声母和介音(介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拼音部件,再同随后的韵母相拼。如:gu-āng→guāng(光)。
一般中国地名的英文都直接用拼音
比如 Beijing、Shanghai、Zhejiang...等等
但也有例外的
比如西藏、陕西、内蒙古...等
你知道它们的英文名怎么说吗?
1
“西藏”的英文名怎么说?
西藏的英文名其实是“Tibet”
关于这个英文名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其中认可程度比较高的是下面这种:
很久以前,突厥人和蒙古人称藏族为“土伯特”,在元代经阿拉伯人介绍到西方,慢慢就被音译成Tibet.
在民族称谓上,Tibet对应“藏族”;但在地域称谓上,Tibet有时对应“西藏”,有时又泛指整个藏族地区,与“西藏”的含义有比较大的差别。
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中国大多数的地方名称,一律在英语里都用汉语拼音,为什么西藏依旧采用“Tibet”?
这是因为我国有规定,如果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或是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用法,在一些拼写上就尽量使用本族的语言或是历史上的叫法来拼写,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
西藏各个地方的英文名称
拉萨市Lhasa:城关区 City Propers墨竹工卡县 MedroGongkar达孜县Taktse堆龙德庆县 Tolun Dechen曲水县Chushur尼木县 Nyemo当雄县 Damshung林周县 Lhundup
昌都地区Chamdo:左贡县 Zogong芒康县Markham洛隆县 Lhorong边坝县 Palbar昌都县 Chamdo江达县Gyamda贡觉县Gongjo类乌齐县 Rioche丁青县Tengchen察雅县 Dayak八宿县Paksho
山南地区Lhoka:乃东县Nedong扎囊县Danang贡嗄县 Gonggar桑日县 Sangri琼结县Chong-Gye洛扎县Lhodak加查县Gyatsa隆子县Lhuntse曲松县 Chosum措美县 Tsome错那县 Tsona浪卡子县Nakartse
日喀则地区Shigatse:日喀则市Shigatse City南木林县Namling江孜县 Gyantse定日县Tingri萨迦县 Sakya拉孜县 Lhatse昂仁县 Ngamring谢通门县 Thongmon白朗县 Panam仁布县Rinpung康马县Khangmar定结县Tingkye仲巴 Dengpa县亚东县Yatung吉隆县 Kyirong聂拉木县 Nyalam萨嗄县Saga岗巴县 Gampa
那曲地区Nakchu:申扎县 Shantsa班戈县Palgon那曲县Nakchu聂荣县Nyerong安多县Amdo嘉黎县 Chali巴青县Bachen比如县Dirl索县Sokshan尼玛县 Nima
阿里地区Ngari:普兰县Purang札达县Tsada噶尔县 Gar日土县 Rutok革吉县Gakyi改则县Gertse措勤县 Tsochen
林芝地区Nyingtri:林芝县 Nyingri米林县 Miling朗县Namshan工布江达县Kongpo Gyamda波密县 Pome察隅县 Zayul墨脱县 Metok
2
“山西”和“陕西”的英文表达
山西省的英文名是: shanxi
陕西省的英文是:shaanxi,比山西多了一个 a
一些小伙伴可能会疑惑:
陕西( Shaanxi)为什么是双写 a,不是双写 n?
这里涉及到“国语罗马字”的概念,国语罗马字是一套汉字拉丁化方案,曾是“中华民国”注音体系。
现代汉语拼音中,用“声调符号”来表示四声,分别为: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也可以叫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
国语罗马字不用符号标注声调,而是用字母标注。比如“汉语拼音”中的ā、á、ǎ、à,在国语罗马字中标注为: a、ar、aa、ah。
即ā=a;ǎ= aa
因此“山西”(shān xī)的英文写成 shanxi
而“陕西”(shǎn xī)英文拼写为 shaanxi
3
其他地区的英文表达
中国还有几个地区的英文不是用汉语拼音表示
①
香港:Hong Kong/ˌhɒŋˈkɒŋ/
“
香港的英文名是 Hong Kong。因为150余年英国的殖民统治,让 Hong Kong成为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英文名。
②
澳门:Macao/məˈkaʊ/
“
澳门英文名是 Macao。因为澳门曾经是葡萄牙殖民地,葡文写成Macau,英文记作 Macao,该名字也是约定俗成。
③
内蒙古:Inner Mongolia/ˌɪnəˌmɒŋˈgəʊliə/
“
“内蒙古”在英文中是Inner Mongolia。inner表示“内部的”,Mongolia就是英文中对“蒙古”的称呼。
不过内蒙古人的护照上采用了 Nei Mongol的写法,Nei来自拼音“内”,而 Mongol是英文单词,表示“蒙古人”。
④
厦门:Amoy
“
厦门,有些海外媒体写成 Amoy,因为这是当年老外根据当地方言发明的词,但中国官方认可的英文名仍是基于拼音的 Xia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