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踩水会产生浮力(为什么踩水会产生浮力的原因)

黑龙江旅游网4960

会游泳的人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他们在水里容易处于放松状态,会控制腰臀部和腿部,尽量保持水平状态,因此能浮在水面上。而初学者因为害怕水,身体尤其是腿容易蜷缩起来,这样就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会往下沉。

为什么踩水会产生浮力(为什么踩水会产生浮力的原因)

会游泳的人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游泳是人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产生向上漂浮,凭借浮力通过肢体有规律的运动,使身体在水中有规律运动的技能。

游泳产生于居住在江、河、湖、海一带的古代人,他们为了生存,必然要在水中捕捉水鸟和鱼类作食物,通过观察和模仿鱼类、青蛙等动物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逐渐学会了游泳。

随着游泳运动的发展,游泳被分为实用游泳和竞技游泳两大类。实用游泳又分为侧泳、潜泳、反蛙泳、踩水、救护、武装泅渡,竞技游泳分为蛙泳、爬泳、仰泳、蝶泳。

1.因为水有浮力,当重量小于浮力的话,人就会浮起来。但是这些又是相对的,如果说人不同年龄的人,其体重也有差别,但是,人依旧可以浮起来。除了上面提到的,还与水的密度有关,我们的身体与水接触的层面有关,如果接触面大的话,自然浮起来的几率就大了很多。

2.但是不会游泳的人,不会调节肺部吸入空气的量,造成人体密度比水大而下沉,于是人就溺水了。

从物理学上来讲,游泳是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的手、臂和腿在拨动水时,水同时以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推进我们前进。

全身放松,有规律的呼吸,人的肺部就像是个充气的救生圈,加之人体的平均密度本身就比水小一点,恰好可以把嘴和鼻子露在水面上,这样会游泳的人就不会下沉了。

拓展资料:

游泳(Swimming[1]),是人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产生向上漂浮,凭借浮力通过肢体有规律的运动,使身体在水中有规律运动的技能。

游泳运动可分为竞技游泳和实用游泳,竞技游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第二大项目,它包括蝶泳、仰泳(也称背泳)、蛙泳和捷泳(也称爬泳/自由泳)四种泳姿的竞速项目,以及花样游泳等。

随着游泳运动的发展,游泳被分为实用游泳和竞技游泳两大类。实用游泳又分为侧泳、潜泳、反蛙泳、踩水、救护等;竞技游泳分为蛙泳、爬泳、仰泳、蝶泳、自由泳。等级为:三级、二级、一级、健将、国际健将

几种游泳姿势:

(1)爬泳:澳大利亚人韦利士于1850年使用了手在水面前移的泳姿,这可算是爬泳的雏型。及后英国泳手约翰特拉真于1873年采用了一种用胸泳腿再配合双手交替前爬的泳式,后来澳大利亚人李察卡尔又根据特拉真及亚历韦咸的泳式,创造了一种‘浅打水’的踢腿方法。

自此之后,腿的踢法就只有少许的变化。爬泳的完整配合有多种形式。一般常见的是每划水2次,打水6次,呼吸1次。

(2)蛙泳:是一种模仿青蛙游泳动作的一种游泳姿势。蛙泳时,游泳者可以方便观察前方是否有障碍物,避免撞上障碍物。18世纪中期,在欧洲,蛙泳被称为“青蛙泳”。

由于蛙泳的速度比较慢,在20世纪初期的自由泳比赛中(不规定姿势的自由游泳),蛙泳不如其它姿势快,使得蛙泳技术受到排挤。随后国际泳联规定了泳姿,蛙泳技术才得以发展。

(3)仰泳:早期的仰泳只是仰浮在水面上,然后再用胸泳的踢腿推进。1900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有泳员使用手部在水面上过头前移的泳式,踩踏式的踢腿方式,则要到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才开始出现。

(4)蝶泳:蝶泳的划手方法是由德国泳手Erich Rademacher首次在1926年的胸泳比赛中使用,当时,他仍使用胸泳的踢腿方式。1952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国际业余游泳联会(FINA)决定将此泳式与胸泳分开,因而增加了蝶泳,而且泳员更可以采用海豚式的踢腿方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