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为什么朝南开(佛像为什么不能朝南)

黑龙江旅游网4240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佛门为什么朝南开(佛像为什么不能朝南)

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3、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4、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佛教的香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

佛家用香辅助修持。

佛家认为香对人身心有直接的影响。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证得自性如来。而且好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好香如正气,若能亲近多闻,则大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缘。

佛家以香治病

佛家香品的种类十分丰富

由于香的尊贵、神奇及其在佛教中的悠久传统,还有他为诸佛乐道的神圣,在今天的佛教之中几乎是无处不“香”了。

僧人打坐以烧一炷香的时间为准,谓之“坐香”;围着佛像“绕佛”,三圈、七圈或更多,既是礼佛也是以“经行”作修持,谓之“行香”,若是跑步绕佛,则谓之“跑香”;

用于警策修行的形如宝剑的木板,谓之“警策香板”,用于惩戒的谓之“清规香板”;用于警醒昏沉者的谓之“巡香香板”;若修持者犯了错,还有罚去“跪香”;

佛殿谓之“香殿”,厨房谓之“香厨”,而佛家寺院更是被尊称为“檀林”。

佛家烧香一般都是三根香

这是由于烧三根香代表供养佛,法,僧。烧香时,第一根插中间,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2根插右边,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3根插左边,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烧香注意事项:

在寺庙内有很多菩萨,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如果时间不允许,只需在大雄宝殿前烧.步骤如下:

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

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面朝大殿的大门(现在为了防止火灾,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烧香了),双手轻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

上香时先上香后礼拜,很多人抓着一大把燃着的香到处拜,滚烫的香灰在寺院到处飘着,阵阵浓烟熏着人们的眼睛,以为香越高,越大把心越诚,这些都是不懂的表示,其实三根香就够了,敬在一个炉中即可,“万佛一炉”然后经过没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没有诸多讲究,最主要你有没有清净自心。

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许愿;然后三拜.(举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

右转,面朝东方(一般大殿的门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许愿,三拜;然后朝南,朝北.

拜完后即可将香插到香炉内,注意:应该用左手燃香,因为右手杀生,左手相对来说要平和,不可往香炉内一丢了之.

女人大姨妈来的时候不要去上香.

进庙烧香,意思是点燃自己的心香,点灯是点亮自己的心灯,这时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烧可以烧一枝,可以烧两枝,最多烧三枝。不必多烧。进庙烧香,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从外头买,不过一般大殿上都备有香,所有你可直接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点功德钱,如果困难,放心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样有功德。

不过见过很多信佛的人请上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师父说这样做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们以后如果请了念珠,请把他带在手上。

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庙里的垫子中间是给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边的,女人用右边的;

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

进庙前沿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男左女右,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进庙门的时候,千万不要踩门槛.(据说门槛是神的肩膀还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

先,心要虔诚,要茹素,手要干净,不要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敬的话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不可以随口胡乱许愿,因为许愿一定要还愿的,如果没把握做到,就千万别许愿。别求发财,佛不是保佑你发财的。可以求平安,求健康顺遂。不要随口许诺给佛什么供养,然后又抛到脑后。佛又不争你的一柱香,这个说法是要让我们不要随意承诺,所谓做人应该有言必践吧。佛所恼的应该是这些虚妄之言吧。

不要跨过蒲团,因为也会给人一种不庄严的感觉,而你后拜,却站在正在上香的香客前面,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可能会让别人起嗔念、贪、痴就是修行路上的三毒。三毒不灭难见真如本性。

去道观许愿是要还愿的。一年愿望实现后回来,方法进去问人就可以了。如果没许愿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还愿的,但是你最好许个做多少善事的愿。就发愿来促使你本身的许愿。

不要不经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范围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这也是不对的行为,叫“偷盗四方常住”也要获果报的。

不要在寺院吃荤食。

寺院通常有经书赠送的,不要忘了请几本,世间之物还有什么比经书更珍贵的

请来的经书护身符不可随意放置,应该取干净的书柜放好。同房时房间切不可有佛经护身符等法物,因为护身符等是护法护身的,沾上邪气将会起不到作用,这才是切记的。

如果是因为被邪魅债主缠身,拜完时做回向时念将拜佛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他们也会高兴的。

【归依(梵s/aran!a,巴saran!a,藏 skyabs)】

‘归依’一词,有归投、仰仗、依托之义。佛教之归依,即指归依佛、法、僧三宝。此词亦写为‘皈依’,或单称‘归’。梵语s/aran!a,自吠陀时代起即有此词,多用于‘保护’、‘救济’,或‘避难所’、‘保护所’之义。意谓如能归投其中,则此身得以安全,此心得以无忧,故云归依。佛教之归依三宝,系指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使吾人之心得无限安慰,得脱离苦恼。故《俱舍论》卷十四云(大正29·76c)∶‘归依以何为义?救济为义,由彼为依,能永解脱一切苦故。’

我国佛教界,初入佛门者,必须经过归依仪式,誓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之后,始被认定为正式之佛教徒。南传佛教界,在一切佛教行事之初,亦皆须三度讽诵三归依文。

此外,梵语namas,音译为‘南无’,意为‘低头’,意指敬礼、归命。与前述之‘归依’意义相同。因此,在称呼佛菩萨名号之前冠以‘南无’一词,即表示对该佛菩萨之归依与虔敬。

◎附一∶太虚〈归依三宝〉(摘录自《太虚大师选集》)

结缘归依

现在先说菩萨学处的初步归依三宝,是结缘归依。当从信仰佛法者的心中,发生一种热烈地要求的时候,向着佛法僧住持三宝面前,以舍身心生命的精神,口自宣誓归依的词句∶‘我弟子(自称姓名及法名),尽形寿归依佛法僧!’

当口中吐出这样词句,精神上应起一种莫大的兴奋和安慰。当那五体投地一唱一礼的时候,古人形容为‘如大山崩’,如弱丧归来投身于父母的慈怀中去,真是情不自禁,心中燃起火热的悲欣交集的情绪。

尽形寿归依,是说我某人尽此形相色身,尽此毕生寿命,从今日起归依三宝;如失巢之禽归投故林,如孩童之依恋慈母,决不中途变更逃逝。这个生命色身未灭未断期中,誓永远归依三宝,永远为三宝弟子。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宝是可贵可尊义。有性体三宝,有圣贤三宝,有住持三宝。

第一是归依佛∶佛陀是‘觉者’义,以能圆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觉,故称之为觉者。从印度原音简称之,曰佛。如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他能成就无上正遍觉,所以称之曰释迦牟尼佛。我们归依佛,便是归依释迦牟尼佛,同时也即归依了由释迦牟尼所说示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因为佛的智慧福德都到达了最圆满点,在佛与佛之间是毕竟平等。我们虽唯归依根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理所必然的归依了一切诸佛。归依,是发出自心生命的全力,把精神意志力集中统一起来,无动摇地向着福智圆满完人——之佛陀,全体没入;这里毫没覆藏个己的丑恶或骄矜个己的私智小德,这里只有恭敬、惭愧、欣慰、肃穆。

第二是归依法∶三归依中归依法是最重要的。一切诸佛依法为师。佛所觉悟的便是法,佛所修持的也是法;到了成佛之后,为弟子开示自己所修所证的一切法门更无二法,便是只此至高无上圆满境地的法门。归依,即是应一心一意趋向这法门,以为自己修行之尺度和标准,全身没入这法门中。

第三是归依僧∶僧是印度原音‘僧伽’的简称,僧伽义译为‘和合众’。依和合众而住曰僧,有四人和合众者曰僧,故僧即指和合的团体的通名。依佛法出家四人和合共住者,曰住持僧;上之有依法修证得三乘果位者,曰圣贤僧;更上之有直依大乘法门而修而证者,曰菩萨僧。说到归依僧,自然统括了上列三种僧。但在初心学佛归依的,是重在依佛法严格出家之和合——团体——住持僧。缘佛宝、法宝之能流布世间,佛之相能现起,佛之法能弘扬,悉由住持僧之能住持。归依住持僧,则因之得闻佛所说之法,依法修行可以成佛。

菩萨学处中初步结缘归依,不是选择其宿具净智,深入妙理;而是令种善根,泛行结缘,普收众机,以成佛门之广大群众。来受归依的人,只要能知道佛是最崇高可礼敬的圣人;法是最圆满堪实践的道理;僧是最清净得依止的师父∶如是深生仰慕,虔诚归依,尽此形寿更不归依其他宗教,永为佛门弟子,这便是菩萨学处初位初心的菩萨。

这初位初心菩萨应作应为的行业,即是‘好善乐施,消灾集福’。因信仰三宝是最善处,乐善爱好于善,故归依三宝。好善者必能依佛所说信受奉行;佛所说善,以恭敬供养布施一切众生为第一福田。如修建道场、塑添圣像等,以福智圆满应崇信故,是为敬田;孝顺父母、礼念师长等,以于己有德应酬报故,是为恩田;病贫无依、老弱残废等,以深陷苦境应怜愍故,是为悲田。初心菩萨,于此三者,随己力之所及,以欢喜心而行布施。如是好善,如是乐施,善心所趋,纵遇灾难,亦得化为吉祥。缘灾患生起,是恶心恶行同业别业的反应;今以善心善行赴一切境,其所召感自成福乐。常人所要求的是无病无难,富贵安乐,不向好善乐施去求,是非法求。非法所求到的,终落于悲惨的结果。初心菩萨,应如是行,亦即成为世间的善人。

正信归依

正信归依,大部分是经过结缘归依的。在广泛结缘归依后,中经相当时日,已更能于佛法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的人;或虽未受结缘归依,但宿根深厚,且曾受过相当教育,学识丰富,而能信乐大乘佛法,不必经过结缘归依,直接受正信归依。当受归依的时候,向归依本师宣白如是誓愿∶‘我弟子(自称姓名及法名),尽未来归依佛法僧!’

当口中唱如是句,身体行接足礼时,不唯唤起个己精神上热烈的信仰,且能体会个己精神的生命和身心的行动,一齐溶入于广大无垠自他平等的三宝法界中。如滴水投入海水,水性互遍于全海之水,如小空投入大空,空性无别乎大空之空。精神扩充到与三宝融合无间,这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无相境界。不唯达到与诸佛菩萨同一体性,且与群生种姓同一悲仰。这在空间上讲,是超绝中边却是横遍十方。在时间上讲,是超绝始终却是竖彻三际。今就站在现在一刹那的理智正信上,誓愿自期从过去的无始到未来的无终,献身于三宝的法界。这是根据正智的信仰,这是永远不坏的信心;如食金刚恒无消化,正示出这颗根本的正信。《起信论》中说四种信心,余三信心指信三宝,第一信根本,正是指上说的正信,《论》谓此信是‘乐念真如法’。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能树立这个信心,较之于结缘归依的初步的菩萨,更进步多多了。

如能立此信心,心中即发生一种智慧抉择的能力,现在称之为‘破迷立信,崇正黜邪’!这是正信的效验。以能于佛法立坚固的信仰,对于世间的一切不契合于真理的学说,无论任何宗教、哲学、外道的邪论,不唯不能动摇其信心,且以坚固不坏的智信,粉碎了迷惑真理的邪说邪思。对于契合于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理,如佛菩萨所说的经论,极力崇重,诸哲匠所阐的微言妙理,更为发扬广大。故正信归依的菩萨,于自己已有认识真理能力外,更有力能为佛法的金汤,捍御外侮,自立立人。或出之以善巧辩才,或运之以生动妙笔,揭橥佛教真理,更令自他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这不能期之于一般结缘归依的菩萨,而特是知识丰富正信归依菩萨应具的资格。

菩萨学处两重三归,是建设佛教坚固基层的基础。佛教的中心虽着重在伽蓝清净僧伽,但整个的基础应建筑在多数大众的信仰心上。没有大众信仰的佛教,纵使伽蓝梵刹建筑得富丽,僧伽的生活如何富裕或清高,这是违反佛陀的真义的,是死寂的佛教而非是活的佛教。故今后佛教新的发展和建设,是应把佛教的精神普遍地打入大众的心中,唤起大众热情的信仰和认识,这就是设立两重三归的所以然。假二十年来已有佛教的基础上,领导菩萨学处的菩萨僧,应加倍努力的宣化,以崇高的德行和深博的智慧,取得大众的信仰,建立两重三归的基础。更期进一层的建设,领导三归的菩萨展开两条路线∶一从在家的徒众到在家菩萨位,一从出家的徒众到出家菩萨位。这里所指的出家,一部分或是已出家的,一部分或是由正信归依而新出家的。

◎附二∶杰顿天嘉着·孙一译〈皈依——进入三宝之道〉(摘录自《西藏十六世噶玛巴的历史》附录)

导言皈依是进入佛法宝藏领域的门户,也是研究佛学的通道。本文只是就皈依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就如同在浩瀚的佛法汪洋中,掬取一滴水珠一般。本文写作的主要参考资料为达波·达威·修努(Dakpo Dawai Shonnu)所著的《Damcho Yi' zhin Norbu》及无著所集之弥勒菩萨的《大乘无上要义论》(MahayanaUttara Tantra Shastra)。

首先,我们要先介绍皈依的两颗种子。圣典上说恐惧与庇护是皈依的两颗种子。一切有情众生都或多或少具有恐惧本能。因此在本质上,有情众生都会寻找一种力量来保护或防御,以消除这种受难恐惧感。众生想出了许多方法来防御受难,这些办法有些聪明,有些愚拙。佛陀说过∶‘对着圣山、丛林与寺庙,对着草丛与树林,恐惧受苦诸众生,前来企求皈依受庇护。’

恐惧来自地水火风四大、敌人、强盗、窃贼、野兽、天神、修罗、鬼怪等等。当恐惧产生时,大部份的众生都从圣山丛林、天神或有权力的国王来求取庇护。但是这些庇护工具只是短暂的,不能得到真正的庇护。佛陀又说∶‘这些不是真庇护,更非永恒之庇护。受此庇护诸众生,未能解脱真正苦。’

具有法力的世间诸神如梵天、遍净天、其他地方性神只、龙神,以及父母或朋友等等,均非真正的庇护之所。

真正的庇护者,其本质必须是已完全从恐惧与痛苦中解脱。没有完全解脱者,只能给予短暂的帮助,不能解脱世间的痛苦。这就像盲人无法引导盲人,跌倒的人不能扶起跌倒的人同样的道理。

然而,庇护皈依的对象有甚么特性呢?恐惧的思想包括一切世间的痛苦。恐惧程度的高低就如人类个性的贤劣一般,因其知识水准而有所不同。

真正皈依对象(即庇护者)所具有的功能特性∶

(1)完全从恐惧中解脱。

(2)具有能以四圣谛解脱他人痛苦的能力。

(3)对一切事物具有慈悲心,怨亲爱憎常住平等。

只有佛陀具有这些功德,能够成为至高无上的庇护者。对于佛陀,我们必须要有虔诚的信心与坚定的信赖。因此正如达波·达威·修努所言,为了从轮回中解脱,归依的对象为∶‘佛是唯一能够完全解脱痛苦者,法是达臻于佛的唯一路径,修法必须与僧伽为侣,因此,佛法僧三者乃吾人所必须皈依的对象!’

佛是皈依的指示,法是皈依的方法,僧是皈依的助力,因此,寻求解脱的行者必须体认这三个皈依的对象。

三皈依如何发挥庇护的作用∶

(1)佛确是庇护者,因为他以四圣谛庇护皈依者。

(2)法的庇护分为两方面∶

{1}法是清净业障与罪孽的工具,更确切地说,法引导我们步向断绝灾厄的真正途径,也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2}法能使我们约束放任之心,不致令已消除之业障与罪孽再度产生。

简言之,皈依法是解脱痛苦的真正工具,也是消除业障的真正武器。因此,法是重要的皈依对象。

(3)僧伽是皈依的助力,如果我们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曾经去过那里的人来指点。同样的道理,在佛法浩瀚广大的领域中,如果没有一位明师来指导,可能很快就会感到懈怠和迷惑,障碍横逆也就因之而起。就因为我们必须要有一位明师来指导,而僧伽正是最好的指导者,因此僧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

根据无著菩萨的《大乘无上要义论》,皈依三宝就是完整的皈依,除此之外,别无皈依。论中述及∶‘我们应按照佛陀的方法来训练自己,佛陀的教义及三乘诸法即在于尽形寿奉献给三宝。’

因此,所谓三德、三乘、三学、三思均奠基于三皈依。一个人生病时,医生、医药、护士三者均不可缺,才能很快把病治好。三皈依就是在治疗一个人的业障之病。佛陀是医师,佛法是消除业障的良药,僧伽则是帮助施药,并且照顾病人的护士。因此若要求解脱,三皈依缺一不可。除此三者,别无皈依。

皈依的根本∶皈依三宝的根本可以分为一般的与特殊的两种∶

(1)一般的皈依根本∶

{1}一般的佛皈依根本是大家所熟知的觉者释迦牟尼佛,释迦佛具有各种吉祥象征及三十二吉祥相。

{2}一般的法皈依根本包括两种智慧∶第一种是智,也就是圣典中的十二部经(译注∶十二部经包括契经、重颂、讽诵、因缘、本事、本生、阿毗达磨(未曾有)、譬喻、论义、自说、方广、授记等)。第二种是慧,也就是解脱痛苦的正路。

{3}一般的僧皈依根本包括僧团和圣僧,僧团为至少四名以上受戒而又修行有所成就的比丘所组成。圣僧则包括从声闻起至成佛为止的诸地菩萨。

(2)特殊的皈依根本∶

特殊的皈依根本可分成∶

{1}象征性的皈依对象∶即是以佛像、大乘经典、菩萨僧伽来分别代表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

{2}开悟的皈依对象∶即是指三身佛,真正能解脱痛苦的智慧(法),以及从初地到十地的所有菩萨(僧)。

{3}最终的皈依对象是佛陀,佛陀就代表佛法僧。《大乘无上要义论》中有如下的开示∶‘一切有情众生最终的皈依,除佛之外无他。’

无著菩萨曾经说过∶‘不朽的皈依、不变的皈依、最终的皈依只有如来,只有释迦如来曾经如过去诸佛一样达到开悟的境界,佛是至高成就者、正遍知、是无上士。’

皈依可分为三,皈依是指引行者证得涅盘的工具,是至高无上的空灵,但是最终的皈依还是佛本身。《大般涅盘那经》(Maha^-par-inirva^na Su^tra)中说∶‘皈依者——工具则有三。’

如何皈依∶要皈依,首先必须体认三个皈依对象的功德本质。第二,必须体认三个皈依对象间有何差异。第三,要相信皈依对象能给予我们保护,行者必须受皈依戒。第四,皈依三宝后,不可皈依世间神只。

皈依后之戒律∶皈依后必须遵守两种戒律——一种一般戒律和一种特别戒律。

一般戒律是体认皈依对象的功德本性,我们必须念兹在兹,每日观想三宝至少白天三次,晚上三次,越多越好。我们必须要以感恩之心常常忆念三宝,在享用饮食珍宝前,要先供养三宝。不可背离三宝,即使性命交关亦应坚决皈依。更不可受外道诱惑,不可对三宝有轻佻和不善的态度。

皈依三宝的特别戒律是∶

‘不寻求其他皈依,不害他人,不交恶友,尊敬三宝。’

‘不放弃崇高的皈依,不寻求其他的皈依工具,即使在困顿中也一样,要勤于皈依与供养,还要教导他人也这样。’

‘简言之,要尽形寿相信三宝,坚此百忍只为皈依,踏入佛法之道,唯有皈依三宝。’

根据以上三首偈,我们应该要有两种行持。一种是不可有的行持,一种是应该有的行持。

第一种不应有的行持包括∶第一,不可皈依世间神只,只能皈依佛陀。第二,皈依佛法之后,绝对不可存有一丝害人之心。第三,皈依僧之后,不可与异端为伍,诸如那些认为杀生是功德的异端,一定不可与之为伍。

皈依三宝后应该有的行持是∶第一∶要皈依佛陀。佛陀的法相,不管是那一种形式,不管供于何处,都应该被视为佛陀的本身,不可轻佻,不可贬抑,不可不敬。龙树菩萨的《劝诫王颂》(Suh!rl-lekha)中说∶‘即使佛像是用木刻的,我们也应该绝对恭敬。’第二∶要皈依佛陀宝训。佛陀所开示的教导,即使是只字片语,我们也要视之为佛法。第三∶在我们皈依僧之后,僧伽的袈裟,即使只是块补钉,都应该视为佛弟子的袈裟,对着袈裟者,应给予适当的尊敬。

皈依的利益∶

(1)皈依之后就是真正的佛教徒。

(2)皈依是受其他戒的基础。

(3)皈依之后,先前累积的恶业可以慢慢消除。

(4)皈依之后,不会为人鬼所伤。

(5)皈依可以指引我们成就高贵的情操。

(6)皈依可以使我们逐渐累积功德。

(7)皈依之后不会墬入三恶道。

(8)皈依之后,可以很快开悟。

以上八者是刚波巴大师在《解脱宝鬘论》(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中所提到的皈依之利益。

因此,当我们皈依三宝时,不可以只在口中喃喃念诵皈依戒文,还得澈底体认皈依对象的特殊本质,体认皈依对象如何解脱有情众生的痛苦,体认皈依的利益,以及皈依时应有的戒律与行持,这样才能完全巩固我们对三宝的恭敬之心。如果我们能按律皈依,不违戒规,依法修行,则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利益一定可以实现。

◎附三∶Holmes Welch着·阿含译〈皈依〉(摘录自《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第十一章第一节、第十章第四节)

(一)僧人为在家人主持皈依,旨在使他成为自己的弟子,亦即皈依弟子,然后正式成为佛教徒。受皈依或许可比之为受洗与坚信礼之总合。僧人不能成为另一僧人的皈依弟子,在家人也不能成为在家人的皈依弟子。

在家人一边顶礼,一边念皈依文,由师父取宗教名,像进僧团一样。名字中有一辈字,与师父剃度弟子的相同,因此后者可算是他的‘兄弟’。与剃度有别,皈依可在不同师父或同一师父之下多次重复。这像大多数的师弟关系一样,不具排他性。

这些特点是共通的,其它的则有别。举例来说,一般是弟子本人反覆念‘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不过有时弟子站在一旁,由师父代念皈依文。例如月溪在二次大战前为聚集在广东七十二烈士公园的四百在家众主持皈依,就是采用代念的形式。皈依文念毕,在家众列队走过,月溪给每人一张写有名字的纸条。也许是因为他守旧,或因为人数庞大,他并未发给证书。发证明在民国时代开始渐趋普遍,这或许是要与基督教传教士所发的受洗证抗衡。证明称作三皈证书、皈依证或皈依牒,写著「某地某某人今日在某某和尚之下皈依’,下附签名。皈依证内文一般都告诫弟子勿行恶,善待所有人,尤要弃绝其他宗教。例如有一皈依证明列如下禁律∶‘若皈依佛,不可再皈依其他宗教,不论它们所说的是神是鬼。若皈依法,不可再信受其他宗教之经典,因为它们的道理不能反映真实。若皈依僧,不可再接受其他邪教的师父,作为他的弟子,因为这将是以盲引盲。’我不曾见过清代的皈依证,不知上面是否也带有排外色彩。

通常是一群人一起皈依,不过个别皈依也无不可。一位受访者前去皈依印光和尚,发现这位净土宗大师正在闭关,因此仪式经由便门举行。印光念皈依文,受访者跟着重复。接着是一段短短的讲开示,最后印光发给皈依证。另一位受访者无法亲自前去皈依印光,于是发信申请。他立刻收到填好的皈依证,另外还附有指示,告诉他将皈依证放在家里的佛像前,顶礼三次,念皈依文,再顶礼三次。完成以后,他可视自己为印光的弟子。之后,他又以同一方式皈依虚云,只是这次有相识的和尚作为保证人,代他写信给虚云,保证他是值得收的弟子。

大多数师父不太关心值不值得。他们关心的是另一次度化的机会。一位和尚骄傲的告诉我,他为两百多人主持皈依。他承认大多数采‘方便皈依’的形式,亦即简化的仪式。一次他作度化时,我正巧在场。一位少妇到寺庙来走走,与我的受访者聊了起来,这受访者立刻建议她皈依。她似乎不愿意,于是他用五分钟时间,描述佛陀的一生。为加强说服力,他指出佛教不是迷信,外国学者也有人研究,就像旁边这位美国人。或许是出于礼貌,她似乎觉得后一论据难以辩驳。我们站着的地方,离寺院建筑有点距离。他教她念‘我皈依……’,每念一句,朝南鞠躬一次。(我问为什么朝南,他适确的提醒我佛性遍在。)接着他稍稍告诉这少妇以后如何作。她不能拜妈祖或其他神,尽量少吃肉,并且避免杀害动物。最后他留下少妇的姓名、地址,以便寄发皈依证。

对这样的‘度化’,不应一笑了之。一粒种子种下了,或许会生长。但如果我们说在家佛教生涯这第一步不一定重要,也是相当公允的。有些居士研习佛教义理很久之后才皈依;对另一些弟子而言,皈依只是使他们的‘临时佛教’较不临时。他们的师父也许偶而写信来募款。他们一般都乐于捐献,因为他们相信捐钱后,师父藉清净生活累积的功德,将转给自己。如果师父是像虚云一般杰出的住持,即连漫不经心的佛教徒也将以身为他的弟子而自豪,也可引人踏上开悟之道。

(二)每位中国僧人都觉得有责任遵循慈悲的菩萨道,帮助其他一切有情解脱。要帮助最低两道的众生,可透过佛事。动物与人可透过皈依——也就是使他皈依佛法僧三宝——而获助。皈依使他们变为‘佛子’,并种下‘善根’,增加超生的机会。后者对动物尤其重要,因为如果它们能转生为人,就可以听闻佛法,获更多利益。不过,即使是动物也并非不具理解力。有些动物受三皈依时有所反应,就是明证。例如乌龟往往会点头三次,表示佛性已被唤醒。1909年,虚云在云南旅行。一天他正与一位高官谈话的当儿,一头母牛忽然跑到他们坐处前下跪,两行泪水汪汪流下。母牛属于屠夫的,他立即也来到现场。虚云对牛说∶‘如果你想超生,必须皈依三宝。’母牛点头,虚云就代它念三皈依。母牛站起,变得安静、温驯,像人一般。虚云想补偿屠牛夫,但他不愿接受。他被亲眼目睹的奇迹震慑住,放弃了自己的行业,也受皈依,并且变成素食者。

有位相识的僧人为遇见的每一头牛主持三皈依。他旅行美国时,我带他参观康克德战场(Concord Battle Ground)。除了赞叹这着名的开火现场外,他发现两位十岁或十二岁的康克德男孩。虽然不会讲英文,他还是与男孩交上朋友,而且抚摸着每位的头,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后又教他们用中文反覆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满心欢喜的走开。‘谁知道?’他说∶‘善根已经种下。他们有一天也许会上哈佛研究佛学。’

〔参考资料〕《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归敬章)。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唐太宗贞观初(627--649)有诗僧寒山子者,曾来此缚茆以居,玄宗朝著名禅师僧希迁(700--790)于此创建伽蓝,隧题额曰寒山寺。(参见姚广孝(道衍)《寒山寺重兴记》)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郇国公王珪因书张继诗,易封桥为枫桥。(参见《鸥陂渔话》寒山寺王郇公书张诗刻石一则)宋仁宗嘉祐中(1056--1063)改赐名普明禅院。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仍称枫桥寺。(见孙《枫桥寺记》)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976--983)节度使孙承祐重建佛塔七成(层),既言重建证知旧曾有塔,或误认为普明祖师为佛塔,建塔之时未言及寺,证知此时寺尚完好。元末至正13年(1353)泰州白驹场盐贩张士诚与其弟张士信率盐丁攻下高邮等地。16年(1356),定都平江(即苏州)。23年(1363)自称吴王,后屡被朱元璋击败。27年(1367)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自缢死。据此推知,寒山寺及塔应毁于1367年朱元璋对张士诚最后攻击中。洪武间(1368--1398)僧昌崇僻建。(见《百城烟水》)《姑苏新志》又称:洪武归并佛宇,但列丛林,而以子院附见其下。此寺(指寒山寺)归并寺三:秀峰寺、慧庆寺、南峰寺;庵四:只有文殊、云皋、射渎三庵而失其一。然据此可见寒山寺在明初尚为丛林。盖正在昌崇重修之后也。 1984年5月整修补齐500罗汉。 1985年大殿原有大佛及二尊者像为南京鸡鸣寺请去供奉。 1987年重砌弥勒、韦陀神台。 1988年重塑弥勒象(脱纱)韦陀重金装金。 1990年圆满完成五百罗汉装金功德,至此,一堂残缺不齐之五百罗汉象,经整修装金后,焕然一新,熠熠生光。一般的寺院庙门都是朝南,而寒山寺的庙门朝西,只要有三个原因:

一、京杭运河南北流向,古代水上交通繁忙(现为古运河段,新运河段在西边一百米),寺院庙门朝西对着运河方便古代香客前来进香。

二、寒山寺到现在1500多年历史,经历过5次火灾,其中两次是战火。根据五行说法,水能克火,僧侣们希望以此可以避免火灾。如果再次发生火灾,可以马上取运河水救火。

三、佛祖在西方极乐世界,寒山寺作为一个佛教圣地,面向佛祖所在地。

总之,用前任方丈法师性空的话说叫: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