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南方,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作为中国首批、极少数免费对外开放的国家重点5A级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出现于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的三潭印月,体现着西湖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特殊的地位。断桥上的白娘子传说更为西湖增添了几许浪漫色彩。(网上现成的)
所以说,西湖不是园林。
扬州瘦西湖其实就是大运河的一段河面,只是那里有很多古桥和名人留下的痕迹,所以闻名。为什么叫瘦西湖是因为古人喜欢西湖,只是扬州的运河水面比杭州西湖窄,所以就加了一个“瘦”字。
杭州西湖和大运河没有关系,大运河虽然到杭州是终点可是大运河与西湖的水面是不相通的。
扬州瘦西湖在长江北,杭州西湖在长江南。
瘦西湖其实是扬州城外一条较宽的河道,原名保障河。面积480多亩,长4.3公里。原是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迹,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乾隆极盛时期沿湖有二十四景,誉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
瘦西湖名称的来历,是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的一首感慨富商挥金如土的诗作:“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清嘉庆二十年(1815)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此后这里又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残破不堪,光绪年间恢复了一小部分。五亭桥。小金山。
1980年代又恢复了二十四桥、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点。
扬州,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景色秀美,城市建筑多古风。全市总面积6653.81平方千米,市区总面积988.81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457.19万,其中市区人口115.13万人。扬州南临长江,北接淮安、盐城,东联盐城、泰州,西与天长、南京、淮安交界。拥有长江岸线80.5千米,沿岸有仪征、邗江、江都;京杭大运河扬州段长143.3千米。扬州市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东经119度26分、北纬32度24分。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9月13日举行,《2005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排行榜正式发布。扬州全国排名第27位。生活质量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东莞、上海、北京、杭州、珠海、宁波、苏州、广州和厦门。江苏共有11个城市上榜,分别是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扬州、连云港、南通、镇江、徐州、泰州、淮安。
公路:宁通高速公路、润扬长江大桥、京沪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等。
宁启铁路:扬州始发北京、西安、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
1982年扬州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98年,扬州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主要景点有:
瘦西湖个园何园(又名:寄啸山庄)大明寺(鉴真纪念堂)京杭大运河扬州八怪纪念馆汉广陵王墓唐城遗址东圈门汪氏小苑
特产
红烧狮子头富春包子大煮干丝酱菜牛皮糖扬州老鹅—盐水鹅扬州炒饭
瘦西湖位于扬州城北,座落着风景秀丽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瘦西湖风区。“三下西湖,三十有六”。而以“瘦西湖”命名的风景区,惟扬州有之。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瘦西湖开挖莲花梗新河,直通平山堂。当时扬州的一些盐商,为了迎奉乾隆南巡,在湖之两岸争相建筑,大而楼台亭阁,曲室回廊;小至一花一木,一竹一石,无不别出心裁。据《水窗春呓》卷下记载:“自北门抵平山,两岸数十里楼台相接,无一处重复。尤其妙者,在虹桥迤西一转,小金山矗其南,五亭桥锁其中,而白塔一区雄伟古朴,往往夕阳返照,箫鼓灯船,如入汉宫画图。
五六七诸月,游人消夏,画船箫鼓,送夕阳,醉新月,歌声遏云,花气如雾,风景尚可兼随苏杭也。”
清代瘦西湖共有二十四景,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里曾作过这样的描写:“行途之风景,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如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观其或亭或台,或墙或石,或竹或树,半隐半露间,使游人不觉其触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断难下手。”这就是前人对清代扬州瘦西湖风景的写照。扬州的风景和名胜,都荟萃于瘦西湖的环抱,十里湖光,园林相接,连绵不断,形成一条漫长的风景带。它的特点,是利用自然的地形、岛屿、土丘,加以人工的修饰,构成一个山水环抱,仪态万方的湖上胜境。
世界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过:“泛舟湖上,为居民游览之良法。”旧时的扬州曾是“十里林亭通画舫”,荡舟游园,这是扬州的一大特色。早在清代,扬州以花船为业者甚多,其时有歌舫、酒舫、乐舫、诗舫、灯舫、菜舫、膳舫、歌舞舫等。目前,各种画舫虽未恢复旧观,但湖上已有花船荡漾,小者如木船,大者如画舫。画舫分隔为前庭、后庭和中堂三个部分。后庭为唐代七翘角屋顶,上复琉璃筒瓦,舫柱雕花,四面窗花别致,好似一座小型的古典建筑飘浮水面。每艘画舫可载游客20余名。游人透过花窗,可观赏“一路楼台”和“十里亭园”景色。每当月满时,游人往往喜爱乘舟夜游。月下的瘦西湖,晚风漫拂,花木飘香,灯光点点,笑语声声,桨儿轻轻地荡,船儿缓缓地飘,歌儿悠悠地唱,人儿微微地笑,乘着皎洁的月色,陶冶高尚的情操。
如此湖光水色,无怪现代散文家郁达夫游瘦西湖后说:“瘦西湖的好处,全在于水树的交映与游程的曲折”,那五亭桥“比王鳌玉蝀,虽则短些,可它却是东方建筑的古典趣味。”香港一位人士写诗赞道:瘦西湖“纤细如一握楚腰,在杨柳风里,甩开绿色的水袖,袅袅婷婷,舞出千古风流”!
瘦西湖景点珠连:红桥修禊、长堤春柳、梅岭春深、赏月胜境、湖心钓台、莲花浮水、白塔晴云、四桥烟雨、二十四桥等,它们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瘦西湖这根玉带上。正如诗云:“西湖弯弯水迢迢,两岸绿柳夹红桃,画舫轻移拔绿水,湖中西子更妖娆。”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的文献记载:“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元年(1736),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北郊,总面积2000亩,水上面积700亩,游览区面积100公顷。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等。
扩展资料: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带的景致与繁华。在诗人眼中,扬州和杭州一样,市井繁荣,故称“销金锅子”,并通过与杭州西湖的对比,认为瘦西湖之名确实形象而贴切。
“瘦”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有别于杭州西湖的雍容,大气,却表现出了扬州西湖的纤细、苗条和婉约。“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有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从此,“瘦西湖”之名被流传至今。
本诗的作者汪沆出生于清朝的康乾盛世,但却写了这么一首讽刺社会奢靡风气的诗,是具有极大的勇气的。也正因为作者的这份难得的社会责任感,才使这首诗流传至今,依然有鲜活的生命力。
最早提出瘦西湖之名的,究竟是谁?有人说是本诗的作者汪沆,也有人说是更早一些的扬州吴绮。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汪沆的这首诗使得扬州瘦西湖之名享誉全国。直到现在,导游介绍瘦西湖的开场白中,都先要提到这首诗,说明瘦西湖名称的由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瘦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