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为什么这么贵(单反相机为什么这么贵)

黑龙江旅游网4600

嗯,单反我们分几个系统来说吧:

单反为什么这么贵(单反相机为什么这么贵)

1.电子系统,包括CMOS、ISP、屏幕、各类传感器等,CMOS国内厂商基本没有,ISP有一小部分国内厂商,但是偏向于工业用途,屏幕有一些,但是国内主要在手机、电视和户外上,传感器,嗯,高端的基本没国产。

2.光学系统,虽然在胶片机时代我们国内出现了很多相机厂商,有一定的光学系统基础,但是进入数码相机时代之后就都没有了。而现在的光学系统是光学镜片组和电子系统结合的产物,国内这块基本就只有全球最大的手机镜头组公司,相机镜头目前技术、品控能保证的就老蛙一家吧。

3.图像处理系统,包括机内系统和PC、移动端软件,嗯,机内系统国内最多能算上手机厂商的算法和AI场景识别,著名的例如爱国厂,不过他们家的影像团队也是挖诺基亚的,然后才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算法,例如RYYB猜色、月亮模式、N多种场景识别、多镜头多帧合成变焦等。相机上除了个别AI识别的软件和算法,只剩像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PC、移动端P图软件,而国外各大相机厂商都有官方图像处理软件,例如佳能的DPP,除此之外还有影像大厂Adobe,耳熟能详的ps、lr。

4.各类影像专利,设计CMOS、镜头组、防抖、外观等,因为上述软硬件的缺失,国内这块空白太大了。

综上诉述,国内没有完整的相机研发、设计、生产能力,即使是靠买组件、专利,也很难做出来。国外,像索尼、佳能、松下基本上能够独立研发、设计、生产,此外还能对外供货,像索尼占了全球一半以上的CMOS市场,松下还能给奥林巴斯、富士等厂商供货,佳能是从CMOS到ISP到镜头到组装全程都能做的IDC厂商,而且在工业、商用、天文、医疗影像市场具有供货能力。缺失那么多,怎么自行生产相机,难道把装备代工算进去么,问题是人家大厂都把代工厂迁台湾省、泰国、马来西亚这些地区了啊。😂😂

在数码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单反的价格仍旧居高不下,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单反。单反是指单镜头反光取景相机,简称单反。造成单反昂贵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首先,我们说一下单反的成像原理。单反拍摄时,光圈和快门打开,光线通过光圈还快门,照射到单反的感光原件上,形成影像,存储起来。CMOS是全画幅单反的感光原件。单反的成像质量跟感光原件的大小有很大关系。但是感光原件的成本很高,感光原件的大小和胶片的大小是一样的,是36*24的。在这么大的原件上面要做以万为单位的点,因为那样才能保证图像质量。并且,这样的技术,我们国家并不是特别好,所以,市面上的百分之九十是日本的机器。像索尼,松下,佳能,尼康。这些都是日本的技术,虽然在咱们国家组装,但核心技术是日本的。进口,加上垄断,高科技,造成机身的高昂价格。

其次,是配件。都说单反穷三代。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因为单反不仅仅是买了机身就可以了。因为如果你要借此谋生,那么,你就需要很多的配件。比如说三脚架,反光板,等等。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镜头。镜头的价格从几百到几千再到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都有。所以说,单反不仅自身贵,而且它的配件群必须丰富,不然很难发挥它的全部作用。而且,数码这个东西更新也是比较快的,所以说,价格就比较高。

当然,这么高的价格,带来的就是无与伦比的画面质量。所以说,单反贵还是有原因的呢。

主要是三高:

1、成本高。

2、门槛高。

3、利润高。

先来说成本高:

感光器方面,基本上和其他类型的电子元件类似,切割尺寸越大,成本越高。而大尺寸还带来良率的下降,会进一步堆高成本。单反相机APS-C幅面的感光器成本基本都在100美元上下,而全幅由于感光元件尺寸更大,良率更低,成本也更高。

光学组件方面,由于玻璃质地较硬,用来销切、研磨玻璃的设备成本也很高,并且刀头还要经常更换。而加工低端的树脂(塑料)镜头则要便宜很多(所以高、低端镜头成本相差很大)。在镀膜方面,设备、药水成本也很高。这还不算组装、质检等环节所产生的人工成本。

作为对比,可以了解一下,iphone6的感光器是1/2.5英寸,镜头采用树脂一次成形,整个拍摄组件的采购成本预估才不过16.5美元。

而且单反相机大量采用机械组件,比如快门、反光板等等。不少元件需要依赖精密金属加工,成本也不低。

再说高门槛:

单反相机的入门门槛不低。但也不见得说其品牌要投入真造不出像C和N家的相机,而是要实现规模化量产以达到理想的成本,并拥有足够镜头群与配件的生态链确实不容易。因为市场格局已经非常稳定,在现有技术体系下,想打破现有格局几乎没可能。即便强大如SONY,也是靠了收购柯美才占有一席之地。而没有市场作支撑,单靠产品本身来支持高投入的企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当然,是否说没有机会呢?也有机会。想想百年柯达怎么死的?——被技术变革玩死的(尽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玩死柯达的数码相机最早正是柯达发明的)。

OK,说了一大堆铺垫,再来看正题。门槛高往往意味着良性竞争。说白了,也就是大家都想赚利润,没有哪家愿意直接通过杀价的方式来提高市场占有率(除非制程稳定,行业整体成本下降)。对比来看,同样作为电子产业的PC市场、手机市场,由于门槛低,无论哪个阿猫阿狗,只要愿意就能进入。结果很快就变成狼多肉少的卖方市场,厂家之间互相死掐,直接把价格干穿。甚至一个极端点的案例,流水一个亿,利润一百万。这种现像在新兴行业初期是很常见的,很多企业本也是抱着赚一票就走的心态来做。但很快就会出现大量小品牌被边缘化,而能够生存下来的基本都还是具有差异化设计水平和批量化生产的品牌,重新推高利润。

再来说高利润:

其实前面在高门槛里已经说了企业的高利润。但在渠道里呢?其实,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越大,越具有规模效应,往往也意味着对渠道的管控能力越强。你想啊,各个经销商求着品牌商卖货给他,而不是品牌商求着经销商来卖他的货。同样,分销商也要求着经销商,而不是经销商求着分销商.......所以,品牌商可以分分钟把不老实,想扰乱市场报价的经销商一脚踢开,对C或N而言,失去一个经销商对集团全球销量来说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渠道扁平化则更是无关痒痛),但反过来却意味着经销商丢掉饭碗(你不做还有大把人排队等着接盘)。同样,经销商在分销面前也干同样的事。

对渠道管控力强也就意味着价格稳定,而价格稳定通常意味着利润不会太差。打个比方,某个店面进货成本5000,卖价6000。卖5500其实也不会亏,但比其他家便宜,销量可以更高。但他不敢,因为怕被取消分销资格。

当然,这个“高利润”并不见得每一级的代理利润都很高,因为你不排除区域总代会压低下级分销利润的可能性。但整体来说利润不会太差。

所以,大凡产业三高之后,往往意味着价!格!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