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画家史中,这位大师靠自学成才走向全世界且从未被超越,后又被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著名画家,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必然。
他就是齐白石。
六十岁时,齐白石为了画好笔下的虾,居然在自己的房间里养起了虾,开始了足不出户的画虾工程,每天的必修课,就是观察和临摹,反反复复,有时写生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经过不断的努力,齐白石的“虾”终于在历史的画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一位终身学习的非凡大师,他就是靠着自学走向成才之路,40岁之前的他从来没有走出过湖南,这样一位普通人家的孩子他逆袭成了国画大师。
01
1864年的1月1日,湖南湘潭白石铺的一个农民家中,比平时热闹了许多,因为在这一天白石铺的齐家出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孩,这个人就是后来闻名中外的大画家齐白石,湖南湘潭历史上的名人。
齐白石最初的名字叫齐纯芝,小的时候的纯芝十分的聪明,奶奶经常会教他唱儿歌,只要教上几遍他就能背出来了。
6岁那年爷爷把他送到私塾读书,每天都由爷爷风雨无阻的接送。爷爷重视教育,尊重读书人的做法,小纯芝聪颖好学,常常在学堂学到忘记回家的时间,爷爷看到这么努力的他很是欣慰。
读私塾一年不到,因家庭条件不好而辍学了,14岁的齐纯芝开始了拜师学艺,家人希望他能学一门手艺有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
恰巧这天一个木匠的亲戚来访,在一番闲聊中,年少的齐纯芝就成了木匠的学徒,这位木匠师傅人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叫骂打人,有次齐纯芝和木匠师傅出门赶工,纯芝因被人笑话搬不动木桩而被师傅辞退了。
齐纯芝的第二任师傅也是木匠,但他有一个特点就是“抠门”对所有的用料都特别讲究节约成本,用师傅的话说这叫“珍惜”。
直到有一次师徒二人出工完成后,回家的路上遇见四个人,是做小器作物的师傅,齐纯芝的师傅对这四个人格外礼让,这让齐纯芝很是不解,于是他就向师傅打听原因。
原来小器作就是小件家具,是很讲究精致小巧比如雕花什么的,齐纯芝也发现小器作工钱高地位也高,此时的齐纯芝从而也萌生出了要当小器作的学徒,就这样齐纯芝又走上了木器雕刻的道路。
齐纯芝人生的转机是在学好了木器雕花后,一次和师傅一起去给蔡姓人家做嫁妆雕花刻件,主家的条件是既好看又长门面。
蔡家在当地是大户人家又是书香世家。为了满足提出的要求,齐白石费尽了脑子最后还是主动问蔡家有没有样画样做参考。
就这样《芥子园画谱》走入了齐白石的人生,也就是这一本书,从而也改变了齐白石一生人生的命运。
26岁的齐纯芝,靠着学习《芥子园画谱》凭着热爱生活的眼睛和灵巧的双手,自学好了绘画且在当地还小有名气。27岁齐白石正式拜胡沁园为师,开始走向绘画之路,胡沁园为他安排了文化课老师,并带领他走入文化人和艺术家的圈子中。
年轻的芝木匠从此就走向了一条光明的大道,人生的更多可能正在向他伸出友好的小手,已在开启了日后成为享誉世界艺术家的基奠。
齐白石从小木匠到画家的路,脚踏实地的告诉了我们“人要做成件事,一定要靠恒心、靠毅力、靠坚持、靠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本地小有名气的齐白石,40岁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湖南。直到40岁这一年,通过老乡的鼓动他终于出走在了更广阔的天地,见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拜访旧友结交新友,以诗文绘画为精神方向,丰富自己了的见识和眼界。
在各地游历的时期,齐白石看到了不少文人名家的真迹,通过不断鉴赏、品评、临摹,他逐渐改变了自己以往风格驳杂绘画的方向,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画家。
通过这几年“五出五归”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本领,齐白石终于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家,而不再是一位民间画师。
02
1919年是齐白石第三次来到北京,可惜在这里,他的画作无人问津。甚至沦落到用他的画作连一棵白菜也换不来的地步。在这里靠绘画连养活自己都难,为了能在北京活下去,齐白石改变了自己的方向,把篆刻这门活计拿出来摆摊。
说到篆刻,不得不说到年轻时齐白石学篆刻的故事。齐白石在湖南一大户人家绘画,遇上了一个从长沙来的刻印人,据说是长沙最著名的篆刻家,为此齐白石也准备了钱财和石头想找大师刻一方印。
由于刻印大师的生意太火爆,经常要排长队等,齐白石耐着性子等了好几天,终于见到了刻印大师,本以为自己的印已经刻好了,没想到大师说石头太厚了叫他拿回去磨平,过几天磨好后又给刻印大师,没想到对方还是说石头没磨平,这时的齐白石才明白过来,对方怕是看不上自己是木匠出身的画家,才故意为难自己的吧!
明白过来的齐白石很难过,一气之下回家自己拿刀把印刻好了。从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刻印。经过“刻印被拒”这一事件后齐白石学习刻印真的是有一种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
教齐白石学习刻印的老师非常的幽默风趣,他告诉齐白石,“你去后山挑一担石头回家把这些石头刻好了,再争取刻上几个点心盒,就会刻得很好啦!”虽然只是一个玩笑,但这话里的道理其实就是孰能生巧的道理。
齐白石一生刻好的印有三千多方。都是刻了磨磨了再刻,他有一方学习刻印叫“业精于勤”既是勉励自己,也是督促自己。可见他对事认真的态度,也是他画作的写照!
齐白石一生中遭到的冷眼和嘲讽最多的应该是初来北京时,由于地域文化的诧异,北京人刚开始欣赏不来他的画作。他的画作营养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他土生土长农村生活的经验,以及他木匠生涯里的知识,这也是他画中有一种天然的真挚所在之处。
二是、他结交的文人和艺术家们引领他真正走入绘画的世界。
三是、古人的影响,通过学习描摹古人的画作来创新自己的绘画技艺。
齐白石有自己的一套临摹方式,主要有三种,对临、背临、三临。在人生地不熟又动荡不安的北京,齐白石就是靠着这些锲而不舍的精神慢慢地从一个小画匠走到著名的画家。
1926年冬天,齐白石用2000大洋从一个前清的太监手里,买下了北京跨车胡同里的一个四合院。从此以后在北京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个家了。
57岁那一年是齐白石,第三次到北京,在这里他取了十八岁的姑娘胡宝珠,除了要养活在北京的一大家子人,还有湖南老家那一大家子人也等着他养。
就是在这样极度窘迫的情况下,齐白石萌生了变革画法的冲动“似与不似”论,齐白石强调作画要处在“似于不似之间,如果太过追求是就显得俗魅,太不似就不是画了。”
这一总结一直贯成在齐白石漫长的创作生涯,以及他对绘画精神的认知里。
在陈师曾的鼓励下,齐白石不被限制在过去的绘画习惯中,也就是在他60岁之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齐白石自己的风格。
03
如果说胡沁园和陈师曾是齐白石的师友,那么1928年出现的徐悲鸿无疑是他的贵人。
徐悲鸿敏锐的意识到齐白石是中国绘画发展道路上的一座大山。
正是因为齐白石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不存在偏见,敢于挑战和变革在新时代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天地。
徐悲鸿曾两度聘请齐白石出任美术教授之位,齐白石在大学任课期间,徐悲鸿都是对他尊重有加且特殊对待。
1931年日本侵华,1937年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当时日本人在北京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日本人得知齐白石的地位与名气后多方邀请齐白石为日方作画,也多次请汉奸前来游说,齐白石一身傲骨,不为所动。
无奈日本人只好动用武力关押齐白石,逼他就范到最后也碍于齐白石的地位和声望,只好不了了之。
1948年齐白石正有打算离开北京的念头,被前来拜访的徐悲鸿夫妇劝阻后,留下。1953年齐白石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理事会主席后,又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在齐白石 93岁寿诞之日,他的贺礼是文化部授予他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一个人在困难中所坚持的,一定是他所挚爱的。齐白石一生都在追求艺术,追求大美,追求自身的完满。
这就是为什么齐白石能从木匠到一代国画大师,他的画作里永远保存着孩童的纯真,正如一位大学教授所说的“纯真能避油腻,善良能避邪”在白石老先生身上我们能学习到,要真挚的表现创作,就要真正的去爱它们,把它们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从而也把自己的生命延伸到自己的作品中。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和心灵,加上勤劳的双手一定也能到达齐老的这种至美至善的自学境界!
齐白石的画品的人品
1957年9月16日,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悄然辞世,享年93岁。
如果就百年来中国的知名画家进行一次民意调查的话,那么,名列首位的一定是广为人知的“齐白石”。他早年贫寒的出身,备受冷落的境遇,以及晚年的盛誉,构成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像齐白石这样的全能型画家,称之为“百年难现”一点也不过分。他诗、书、画、印无所不精,笔下的人物、山水、花鸟等作品具有质朴纯真的农民情感,他鲜明的画风使传统的文人画笔墨形式产生了活泼的生命力和刚健清新的独特品格,雅俗共赏的审美取向更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代大家。
-从“芝木匠”到画坛巨匠
公元1864年1月1日,湖南湘潭县南一个叫做星斗塘的地方,一户贫穷的人家生下了一个乳名叫“阿芝”的男婴——齐白石。清贫的家境,使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念了不到一年的私塾后,就不得不砍柴牧牛,担起生活的重担。齐白石晚年有方印叫“系铃人”,追忆的是他小时上山放牛,祖母和母亲不放心,在他脖子上挂一铜铃,归家时即可远远听见的情景——“祖母闻铃心始欢。”
有两件事对于青年时代的齐白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是15岁开始学雕花木匠,二是27岁时拜胡沁园、陈可藩为师,正式开始学画。从此,闻名乡里的“芝木匠”开始利用相对稳定和集中的时间来画画和读书。由于白天还要干活,齐白石读书学画的时间只能在晚上。这一时期他还十分穷困,饥饿时常常只能饮水充饥。晚间无钱买灯油,便点松火做灯,“灯盏无油害何事,自烧松火读唐诗”就是当年真实境况的实录。齐白石在40岁之前没有离开过家乡一步,主要以替人画像和刻印过活,这无论是在眼界上,还是在学问上都使他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后来在朋友的竭力鼓动下,他才“五出五归”,远游南北各地,足迹遍及半个中国,祖国的壮美山河和多姿的风土人情,开阔、丰富了这个民间画师的胸襟,提升了他的描绘境界。
60岁之后,齐白石多在北京卖画谋生。由于那时他的画风学八大山人冷逸的路子,不为时人所喜爱,故画价比同时的一般画家便宜一半也少有人问津。后来,幸遇当时声名正隆的著名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力劝齐白石改变以前的画风,用“画吾自画自合古”来激励他自创一格。在陈师曾的无私帮助下,齐白石“衰年变法”,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度受到冷落的画作逐渐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老画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给予极高的荣誉。1953年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齐白石为1955年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老人在安静舒适地生活中,勤劳愉快地创作着,他的许多不朽之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他最后几年中所作的大量作品,是他贡献给他热爱的民族、土地最珍贵的瑰宝。
-恪守“寂寞之道”的乡土画家
可以毫不讳言地说:齐白石是个乡下人。他有着对乡土风物真切的爱恋,毕生眷念着家园的一草一木,毕生把童年的记忆和家乡的一切作为画题、诗题,这是齐白石作为一个善良农民所特有的情感。他画《小鱼煮丝瓜》,以四条还带着瓜花和藤蔓的丝瓜与几条活泼蹦跳的小鱼组成奇妙的画面,用浓墨画近景的蓝子,用淡墨画远景的鱼碟,并用碟子中跃起的三条小鱼将两组不相关的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层次分明,笔简意深。所题:“小鱼煮丝瓜,只有农家能谙此风味”更是点睛之笔。另外像《梨花小院怀人》、《钓虾图》、《清白家风图》等大量作品,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之情。
齐白石将绘画视为“寂寞之道”,这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和成功的秘诀。“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讲的就是他在1920年到1929年之间以超出常人的毅志和精力,用10年时间关门杜客,潜心研究,摸索适应自己才秉、气质和学养的艺术道路。他做誓言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同期,齐白石也在治印上下过死功夫,他在记载自己刻苦治印时有这样一段话:“余学刊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这段时间齐白石作画万余幅,刻印3000多枚,可以说齐白石是穿越作品的海洋冲进艺术的自由王国的。他常说:“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
齐白石晚年是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度过的。但是,当他提笔临案时,他的思绪乃至全部的内心生活,就情不自禁地返回童年,返回星塘老屋;那葡萄架下的纺车、田野的蛙声鸟鸣、牧童的笛声、篱下的锄犁……都摄入他的意象与笔底。齐白石晚年与文学家老舍先生的一次唱和最能体现出老人深沉的乡土情结。一次,老舍先生以“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句为题请齐白石作画。面对这个以无声笔墨来表现有声诗情的“难题”,老人没能当场交“卷”。据说为此老人足足思索了两天,最后在“泉”上找到了突破口,他一反常态地在四尺立轴上没有画一只蛙,而是在峡谷间的流泉中点缀了几只活泼的小蝌蚪,用蝌蚪离开水的源头使人联想到蛙和蛙的叫声,绝妙的构思营造出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的意境,使《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件作品成为他晚年的杰作。这种诗情的意会和灵感的迸现既体现了文人画追寻的至高境界,又是艺术家童心的率真流露。
称齐白石是乡土画家,是因为他用深情的笔,勾画出温馨简朴的生活气氛,并给一向高雅的文人画注入了新生命:劳动者的精神。
-返璞归真的“白石老人”
齐白石的画“雅俗共赏”,他的喜怒、嘲笑、同情、智慧、幽默……都能让人在画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宛如一个亲切的大千世界。
爱憎分明,在齐白石的作品中总是给人以清晰的概念。从处世大节上看,在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期间,齐白石拒绝侵华日本军阀的利诱,退回了美术学院教授的聘书和赠煤,贴出了“官入民家主人不祥”的告白以拒见日酋、汉奸。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齐白石的这份告白与程砚秋息演在西郊留须种地共同传为艺林佳话。
齐白石的许多作品都有自己明显的情感倾向,如有讽刺敲剥民膏军阀官僚的《灯鼠图》,讽刺腐败糊涂的政客的《不倒翁》,讽刺惟利是图商人老板的《发财图》等,当然也有表现舐犊情深的《迟迟夜读图》,赞美金秋的《枫叶寒蝉》……
齐白石童心不泯,对生活始终抱有美好的向往。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曾记述她与齐白石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白石老人坐下来和大家打完招呼,就拉着我的手不转睛地看我。过了一会儿,护士伍大姐带点责备口气对老人说:‘你总看别人做什么?’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气得脸都红了……”正是这种率直的个性、纯真的童心使他能够始终创造出情趣盎然、令人愉快的艺术形象。中国人对画家的评价,向来有“风格即人”、“人品即画品”之说,人们能够通过这些生活中的琐事窥见白石老人单纯而不简单、真率而不粗俗、热烈而不痴狂、鲜明而不华艳、诙谐而不滑稽的心灵,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齐白石由一个民间艺术家成为一代大师,是他继承了传统文人画而又抛弃了文人画的僵化程式,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而又抛弃了民间美术中那些低俗因素的结果。文人艺术的高度精粹、高度修养化与人格化,民间艺术的质朴刚健、开朗幽默,在他笔下凝为一个新生命。他的艺术是传统绘画在20世纪突起的又一奇峰。
晚年的白石老人已是世界公认的中国画大师,来京的各国政治文化界人士往往都要求登门拜访。考虑到他自置的位于跨车胡同的住宅比较简陋,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北京市特别在沙井胡同给他拨了一所大宅。周总理亲自审视陈设,亲自去迎接老人移住新居。不料老人情绪波动很大,天天闹着要回旧居。没有办法,周总理只好又亲自送他老人家回跨车胡同。同年9月,白石老人逝世,享年93岁。
白石老人83岁生孩子,85岁要续弦,92岁仍喜欢看漂亮美眉,难怪曾为白石老人修年谱的胡适之要惊叹老人精力的旺盛。白石老人不是好色之徒,生理上天赋异秉以及多情爱美的艺术家本质,加以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动,以至晚年才会有一些风雨传说出现。83岁前,白石老人的生活非常单纯,一生结过两次婚。
其实,白石老人在他83岁,胡宝珠夫人难产去世前,他的生活非常单纯,而且和他的婚姻生活是一致的。齐白石一生只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12岁时经过“拜堂”仪式而娶进一位童养媳,19岁时“圆房”,这是他的元配夫人陈春君,后来,白石57岁的时候,为了艺事发展,离家迁寓北京,陈春君留守湖南老家,不能随待,遂为他物色到“副室”胡宝珠,服侍他在京生活;如此过了23年,白石80岁的时候,元配夫人陈春君去世,次年,白石决定“立胡宝珠为继室”,曾举行“扶正典礼”,这算是白石的第二位夫人。
白石老人和他的两位夫人非常恩爱,早年,曾和陈春君夫人生了五个孩子,移居北京以后,和胡宝珠夫人又生了八个孩子了,胡适之说老人78岁生子,就是指胡宝珠夫人的第四个孩子良末,老人高龄得子,他自己也以为是最后一个孩子了,所以取名良末,没想到五年以后,宝珠夫人又怀孕,老人83岁的时候,宝珠夫人生产,却因难产逝世。可见老人年逾80,和年轻的宝珠夫人(去世时42岁),仍然是十分恩爱的。
宝珠夫人去世后的第二年,84岁的白石老人不耐孤寂,有意续弦,朋友为他介绍曾任北京协和医院护士长的夏文珠,老人一见十分满意,决定结婚,却遭到儿女们的强烈反对,老人无奈,只好和夏文珠协商,以护士名义留下来,做一位“有实无名”的白石夫人。夏文珠到齐家的时候,大约四十四五岁,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又有文化,极得老人宠爱。
目前仍在台湾定居的白石老人女儿齐良怜描述:“……不出我们所料,她看出父亲喜欢她,慢慢的竟左右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从此对我们子女儿媳的印象,渐渐凭她的观感而转变,门客买画的否诺,也都由她做了主张,还需按每尺画的润例加收一成归她所有。我父亲对她,真可说是言听计从,我们都因看在父亲的份上,不好说什么,只是一家人的生活受了这个影响而涣散了……”夏文珠持宠而娇,时常对老人发小脾气闹别扭,一次夏文珠闹别扭后回了娘家,老人叫良怜陪他到北京前门外夏家去找夏文珠,夏文珠的母亲来应门,据齐良怜说:“夏母比白石老人还年轻许多,但白石老人见到夏母后,马上在她面前跪下,说:‘请让文珠回到我身边来吧!’”齐良怜见状眼泪马上流了下来。夏文珠进到齐家七年之后,大约在1951年春,有一天,夏文珠和老人闹了别扭负气出走了,老人起初并未在意,可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夏文珠竟然没有回来。
夏文珠离去后,经过好一番折腾,同乡介绍一位伍德萱女士继任,据张次溪说,伍德萱原藉江苏武进,她的父亲一向在湖南做事,她是在长沙长大的,和白石老人有点世交,伍女士文学很有些根底,他用了聘书,聘她为秘书,还给取了个别名,叫做伍影,这位伍女士究竟是单纯的护士,还是如同夏文珠一样,以护士为名,却是居住在一起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伍德萱与白石老人相处的情形,我们看到很多伍德萱随侍在老人身边的照片,但他们相处的实际情形,我所见到的资料只有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夫人,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回忆录中所记白石老人92岁的情形。据新凤霞的记述:她是1952年7月间初次见到白石老人的,这时候,跟随在老人身边的照顾他生活起居的,是“他的看护伍大姐”,新凤霞对伍大姐的年龄、长相、身世等等,丝毫未加介绍,但却一再提及伍大姐随时随地跟在老人身边。
而且,从新凤霞的描述,可以看出老人和伍大姐相处很好,伍大姐在老人面前也颇为“放肆”,试看新凤霞的下面一段记述:“……白石老人坐下来和大家打完招呼,就拉着我的手不转眼地看我,过了一会儿,伍大姐带点责备的口气对老人说:‘你总看别人作什么?’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气得脸都红了。我赶忙说:‘你看吧,我是演员,我不怕人看。’祖光也上前哄着他说:‘您看吧,您看吧……’满屋子人都笑了……这时苗子和郁风两口子说:‘老师喜欢凤霞,就收她做干女儿吧!’老人才不生气了。”
此后,仍然有一些关于白石老人情爱生活的传说,据1971年8月17日台北中央日报刊出小提琴名家马思聪的女儿马瑞雪所写的一篇关于她所知道的白石老人晚年的生活情形。
马瑞雪在齐白石93岁的时候(1952年)曾和她父亲在北京看过齐白石。马端雪文章说:“这个孤老头结过四次婚,第四个妻子因为不能陪他享高寿,不久前过世了。后来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44岁的女人。‘太老了!’白石老人摇着头对介绍人说。大约因为稚气日重,白石老人早已忘掉自己的高龄。不久,寻来一位22岁的年轻演员,相见之下,白石老人很喜欢,正在等着结婚办喜事呢!”马瑞雪的这段记事,听来很荒唐,荒唐得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观乎她在文章中对白石老人晚年生活的描写,亲切细腻,叙事言之凿凿,绝不像是凭空捏造或道听途说的。
综合上面的故事,白石老人95年的漫长生涯中,除了最后的七八年之外,在婚姻生活及情爱生活上,应该算是十分美满的,胡适之对老人78岁的生子已经表示不胜惊羡,胡先生不会想到在78岁以后的白石老人,还享受了12年的美满情爱生活啊!